维基新闻:茶馆
![]() 存档 | |
---|---|
| |
早于60日的讨论将会由cewbot存档。 |
![]() | |
档案室 | |
---|---|
2006年 | 1-3月│4-6月│7-9月│10-12月 |
2007年 | 1-3月│4-6月│7-9月│10-12月 |
2008年 | 1-6月│7-9月│10-12月 |
2009年│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
2014年│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
2019年 | |
2020年 | 1-3月│4-6月│7-9月│10-12月 |
2021年 | 1-3月│4-6月│7-9月│10-12月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欢迎来到茶馆,此处用于讨论维基新闻的技术问题、政策方针及工作运营。
- 请各位自觉遵守讨论页指导方针,最新的意见应置于页面最底。讨论时,请文明用语,尊重自己与他人,恪守维基礼仪。对于持续较长的讨论,请利用有关的个别页面;我们也将定期清理本页,将讨论移至相关的讨论页,以防本页篇幅过长。(如果您想要喝茶,那您可就要失望了,因为这里没有茶喝...)
- 请务必在发言后签名(输入~~~~或点击编辑工具栏的签名图标)。
- 若要申请权限或与管理员联系,请至管理员通告板。
- 浏览技术新闻请见此页。
- en: Requests for the bot flag should be made on this page. This wiki uses the standard bot policy, and allows global bots and automatic approval of certain types of bots. Other bots should apply below, and then request access from a steward if there is no objection.
# | 💭 话题 | 💬 | 👥 | 🙋 最新发言 | 🕒 (UTC+8) |
---|---|---|---|---|---|
1 | 2023年度有关完善中文维基新闻稿件审核与发稿程序的改进提案 | 17 | 7 | Sheminghui.WU | 2025-06-30 07:55 |
2 | 提请修订 Wikinews:样式指南 | 7 | 3 | MyronRance | 2024-05-06 00:31 |
3 | 还活跃吗? | 5 | 3 | Sheminghui.WU | 2025-06-30 07:53 |
4 | Sister Projects Task Force reviews Wikispore and Wikinews | 4 | 3 | Sheminghui.WU | 2025-06-29 21:27 |
5 | 本站没有向新用户发送欢迎信息的机械人 | 5 | 4 | Ericliu1912 | 2025-07-02 23:04 |
6 | 编辑页面显示的依然是ccby2.5 | 9 | 3 | Kitabc12345 | 2025-07-18 18:40 |
7 | 2025年7月8日-中文维基新闻主站主页面显示疑似发生故障 | 9 | 4 | Kitabc12345 | 2025-07-11 23:32 |
8 | 维基新闻的困境要大力改革 | 7 | 3 | Sheminghui.WU | 2025-07-18 10:58 |
9 | 维基新闻公共咨询最新情况分享 | 8 | 3 | Sheminghui.WU | 2025-07-18 11:00 |
10 | 将在Google Meet上举办两场与Wikinews及Wikispore公众咨询相关的线上活动 | 10 | 2 | Kitabc12345 | 2025-07-18 20:13 |
11 | 维基数据条目及属性标签即将显示于维基监视列表/最近更改 | 0 | 0 | ||
12 | 手机版首页 | 5 | 2 | Kitabc12345 | 2025-07-18 19:49 |
13 | Wikinews:对关闭维基新闻提案的回应 | 1 | 1 | Kitabc12345 | 2025-07-19 00:11 |
发言更新图例 |
---|
|
|
|
|
|
特殊状态 |
已移动至其他页面 或完成讨论之议题 |
手动设定 |
当列表出现异常时, 请先检查设定是否有误 |
2023年度有关完善中文维基新闻稿件审核与发稿程序的改进提案
编辑提议:
- 完善站内审稿发稿机制
- 设立一个专门的用户组,仅给予该用户组内用户修改新闻状态权限(例如将{review}修改为{publish})其他普通用户限制修改新闻状态(例如只能将{editing}修改为{review})。
- 修改新闻条目内{publish}模板显示状态,例如新闻条目在未加挂{publish}模板状态下会在顶部特别提醒,避免误认。
- 设置防滥用过滤器,防止无权限者修改新闻状态。
- 改进发稿流程
- 在事件发生后,先在维基新闻各平台设立的帐号以最快速度将消息以文字(或文字+图片)之形式发出,待站内稿件编辑完毕后再加挂链接。
--Talimu0518(留言) 2023年6月30日 (五) 12:46 (UTC)
- 这个提案是在我用户页写的,另外还有一个关于改进速删的,各位如果有修改意见可以转到那边去。 Talimu0518(留言) 2023年6月30日 (五) 12:48 (UTC)
- 关于发稿方面,现在编辑小组内部有成员给出了新方案:
- 目前本站发稿流程是事件发生后先在站内编辑新闻稿件,在编辑工作结束并通过审核后方可将文章改挂{{publish}},同时编辑 lead article 模板,最后才是站外各渠道发稿。
- 新方案即为事件发生后,先在维基新闻各平台设立的帐号以最快速度将消息以文字(或文字+图片)之形式发出,待站内稿件编辑完毕后再加挂链接。 Talimu0518(留言) 2023年10月18日 (三) 15:32 (UTC)
- 我本人(+)支持这个方案,因为这个方案实际上在来茶馆提出之前已经在本站的telegram频道实验了几个月时间,效果也很好,可以设立为正式方案。 Talimu0518(留言) 2023年10月18日 (三) 15:35 (UTC)
(!)意见1.引进巡查员角色,只有巡查员和管理员可以{publish}文章,但是巡查员和管理员不能{publish}自己所写的文章。如果用户违反规定,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封禁1天,第三次封禁三天,第四次永久封禁。
2.同意设置防滥用过滤器。
3.巡查员和管理员要对经己手发布的新闻负责。
4.适当提高巡查员的门槛,必须得50%以上的管理员认同其贡献才可以成功当选。巡查员在当选时保证自己秉公办事等。Assifbus(留言) 2023年7月1日 (六) 00:29 (UTC)
- (-)强烈反对:看本站规模,未见有此必要。--78-Yellowcat Talk 2023年7月1日 (六) 02:09 (UTC)
- 第四点可能后续需要在茶馆作进一步讨论,不过本人(+)支持第二和第三点。 Talimu0518(留言) 2023年7月1日 (六) 05:25 (UTC)
- 我就意见如下:
- 在MediaWiki软件层面不能开设一个没有实际权限的用户组。在本站层面,实施此项的方法,似乎直接在防滥用过滤器加入限制式条件比较可取。
- 要想想如何做顶部特别提醒。MediaWiki软件层面似乎也未必可以做到在某一模板不存在的情况下加入另一个模板。
- 滥用进阶用户组权限的用户,应当被解除权限,而非直接封禁。解除权限后,用户就已经不能执行上述违规行为。封禁是最后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方法。封禁以外,其实也可以采取限制编辑的方式,例如只禁止编辑主命名空间。
- 管理员只是社群共识的执行人,如果委任巡查员都需要管理员达成共识才能委任,似乎其门槛分分钟比起由社群投票选出管理员程序更难。
- —HW(留言) 2023年7月1日 (六) 18:02 (UTC)
- (✓)同意,如果第一步就采取封禁,那未免过于残酷了些,可以先警告后再除权。并且如果需要“至少50%管理员认同其贡献”,那么问题会更大,本站做不到一次性拉那么多管理员过来投票,并且认可个人贡献与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Talimu0518(留言) 2023年7月3日 (一) 16:27 (UTC)
- 同意HW君,谢谢你的想法~ Kitabc12345(留言) 2023年8月25日 (五) 12:26 (UTC)
- 我就意见如下:
- 我觉得站内新闻在审核前私自更改文章状态(把review模版撤下私自改挂publish模版)应该归类为扰乱性编辑,像其他语言wikinews一样。但留意如果这发生在这篇新闻明显不符合通过发布的门槛,或构成了一定的困扰对我们本站维护,却长期作出这些扰乱性编辑觉得可视为破坏之列哦。Kitabc12345(留言) 2023年8月25日 (五) 12:18 (UTC)
- 另外真的辛苦你写那么多东西了🙏,我向阁下致上衷心的感谢。 Kitabc12345(留言) 2023年8月25日 (五) 12:24 (UTC)
- 中文维基新闻稿件审核与发稿程序需要完善 请求大家的讨论 Kitabc12345(留言) 2023年12月10日 (日) 13:35 (UTC)
- 重启讨论。Zhuofan Wu 2024年2月12日 (一) 15:05 (UTC)
- 我认为最好的做法其实就是建立Reviewer用户权限组,和英文维基新闻那边的处理方法一样是最好的做法,因为他几乎可以在中文维基新闻实践得非常完美。 Kitabc12345(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17:32 (UTC)
- 我亦同意:修改新闻条目内{publish}模板显示状态,例如新闻条目在未加挂{publish}模板状态下会在顶部特别提醒,避免误认;并设置防滥用过滤器,防止无权限者修改新闻状态。在事件发生后,先在维基新闻各平台设立的帐号以最快速度将消息以文字(或文字+图片)之形式发出,待站内稿件编辑完毕后再加挂链接。 Kitabc12345(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17:33 (UTC)
- (=)中立,我同意你们的一切说法,但维闻平时的审核速度有点慢...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6月29日 (日) 23:55 (UTC)
- 我亦同意:修改新闻条目内{publish}模板显示状态,例如新闻条目在未加挂{publish}模板状态下会在顶部特别提醒,避免误认;并设置防滥用过滤器,防止无权限者修改新闻状态。在事件发生后,先在维基新闻各平台设立的帐号以最快速度将消息以文字(或文字+图片)之形式发出,待站内稿件编辑完毕后再加挂链接。 Kitabc12345(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17:33 (UTC)
- 我认为最好的做法其实就是建立Reviewer用户权限组,和英文维基新闻那边的处理方法一样是最好的做法,因为他几乎可以在中文维基新闻实践得非常完美。 Kitabc12345(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17:32 (UTC)
- 重启讨论。Zhuofan Wu 2024年2月12日 (一) 15:05 (UTC)
- 中文维基新闻稿件审核与发稿程序需要完善 请求大家的讨论 Kitabc12345(留言) 2023年12月10日 (日) 13:35 (UTC)
- 另外真的辛苦你写那么多东西了🙏,我向阁下致上衷心的感谢。 Kitabc12345(留言) 2023年8月25日 (五) 12:24 (UTC)
提请修订 Wikinews:样式指南
编辑目前中文维基新闻的样式指南是翻译自英文维基新闻 2006 年的样式指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内容已经不合时宜。结合中文维基新闻的实际情况、传媒的惯常做法和英文维基新闻对指南的修订,现提议以下更改:
“来源引用”章节
编辑修改“数字形式的注释”部分
编辑整段修改为:
维基新闻一般不使用学术风格的数字形式注释,请在“消息来源”章节列明来源。
修改“外部链接”部分
编辑整段修改为:
尽量不在新闻中添加外部链接,除非有着特别的必要。
在连结一个网站时,请连结到他的中心或者最相关的页面。用尽量少的外部链接数目表现观点,不要列出可能全部的相关网上页面。读者可以通过搜寻引擎得到同样目的。
使用外部链接的场合包括在原创报道中引用受访者的网站,或连结到本身作为新闻事件焦点的具争议页面。
修改说明
编辑目前的样式指南和翻译的原版,即英文维基新闻 2006 年的版本都缺少对不同形式的来源模板的使用场合的指引,使起草者在内的不同编者都曾表示困惑。修改借鉴了英文维基新闻 2013 年对引用外部链接指引的修订,列明必要的使用“外部链接”的场合,并指明不适用数字形式的注释。
“样式细节问题”章节
编辑日期与时间
编辑增加“昨日、今日、明日或星期几”部分
编辑新增如下文本:
如果事情是在撰写文章当天发生,可以使用“今日”。如果是前一天的事情,可用“昨日”。若是即将在第二日发生的事,可用“明日”或“翌日”等具类似含义的词。例如:
- 台湾花莲外海昨日发生强烈地震,死亡人数今日上升至十人,当局预计明日开始拆除倒塌的天王星大楼。
若要描写的时间在七日内,可使用星期几。若超过七日,请注明实际日期。假如今日是4月12日星期五:
- 中美元首2日通电话后,美国财长耶伦3日展开访华行程,星期二返回美国;中国外长王毅今日又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
修改说明
编辑现有样式指南并未提到可以使用“昨日”、“今日”、“明日”,只写出用日期,严重限制撰写稿件时的表达。修改参照了英文维基新闻 2007 年新增的要求,使时间表达更灵活。
修改“日期”部分
编辑修改“维基新闻样式是以数字写出月份及日份,前面也可以加上年份”为“维基新闻样式是以数字写出日期,前面可加上月份和年份”,并在“1月3日”前添加“3日”一项,删去“不要只用‘3日’等不完整的日期。”
修改后的文本如下:
维基新闻样式是以数字写出日期,前面可加上月份和年份。仅有个位的月份及日份前面不加零,如:
- 3日
- 1月3日
- 2005年1月3日
修改说明
编辑“不要只写日份”的要求沿袭自英文的习惯,不符合中文的实际表达。修订根据中文的使用情况,提议容许出现只写日份的写法,以避免每次提到日期时都要提月份,使稿件变得累赘。
修改“使用名称缩写或简称”部分
编辑将首句“首次提及有缩写或略写的人物或机构时,使用维基百科里的全名,并连结至维基百科。”修改为“首次提及大众不熟悉、又确实有需要提及的确切名字时,使用全称”,并将“要是您希望文章以后能用缩写”改为“如果是外文简称”。
将“拉丁字母缩写标准是全部大写”改为“拉丁字母缩写的大小写取决于每个缩写的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是全大写”。
并加上“如果机构的缩写和略写已经成为通用称呼,可以直接使用简称。如果是只在某个领域或某个地区通行,并未在全球多地主流报道中常见的缩写,一般不使用。”
提供的案例详见修改后文本。
修改后的文本如下:
首次提及大众不熟悉、又确实有需要提及的确切名字时,使用全称。
-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发表报告……(请不要第一次提及就使用“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简称)
如果是外文简称,在全名后写出缩写。拉丁字母缩写的大小写取决于每个缩写的实际情况,一般是全大写。
-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
随后可继续使用缩写。
- 联合国人权高专办表示……
- CNN的报道指……
如果缩写和略写已经成为通用称呼,第一次提及时就可以使用简称。
- NBA常规赛即将落幕……(无需写“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 巴黎奥运将在7月开幕……(请不要写成“巴黎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7月开幕”)
如果是只在某个领域或某个地区通行,并未在全球多地主流报道中常见的缩写,一般不使用。
- 社交平台Threads星期三大规模死机……(不使用“TR”)
- 马英九星期五抵达桃园机场……(不使用“桃机”)
如果本身并不需要提及确切名字,请直接写大众使用的通用称呼。详见WN:新闻报道的常见处理。
- 北韩领袖金正恩提出修改宪法……(请不要写成“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提出修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宪法》”)
修改说明
编辑原本关于名称缩写使用的要求是沿袭自英文维基新闻对于“首字母缩略词”的使用要求,但是“简称”的范围实际上比“首字母缩略词”广泛,两者的习惯并非完全互通,故调整规定以更契合中文对简称的使用习惯,并在案例中反映社群早前对使用通用称呼的共识。
修改“出版物或文稿名称”部分
编辑删除“,外文名称则用斜体”,并在“不要在文章里加入网址。”后加入“电视台、通讯社等机构即管本身可能拥有出版物,但机构本身并非出版物,因此不要为名字加上书名号。如《南华早报》需要加上书名号,但不应为CNN或路透加上书名号。”
修改后的文本如下:
出版物及文稿(包括网页)的中文名称请加书名号《》,不要在文章里加入网址。电视台等机构即管本身可能拥有出版物,但机构本身并非出版物,因此不要为名字加上书名号。如《南华早报》需要加上书名号,但不应为CNN或路透加上书名号。
修改说明
编辑现在把书名号滥用于非出版物的机构名的情况越发严重,参照书名号的用法,将英文维基新闻样式指南关于斜体的使用规定本地化为书名号的使用要求。
希望各位同僚可以踊跃提供意见。
--Myron Rance(留言) 2024年4月19日 (五) 15:54 (UTC)
- 强烈支持,非常(+)支持,我认为可以成为指引。 另外date模版应加入星期几,英文版有相关技术,中文版我见正常也可以做。Kitabc12345(留言) 2024年4月19日 (五) 18:53 (UTC)
- @MyronRance由于相关页面并不是正式指引,我认为阁下可以自行加入相关内容。长时间未见到有反对声音。 Kitabc12345(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17:26 (UTC)
- 才发现还不是正式指引……如果提请升级,意向如何? --Myron Rance(留言) 2024年4月25日 (四) 13:39 (UTC)
- 我强烈支持,并尽量增加中文版特色。 Kitabc12345(留言) 2024年5月2日 (四) 12:17 (UTC)
- Date模板加上星期几应该不大问题,但可能需先检查现时所有页面是否都已经使用系统可读的格式输入日期,不然产生星期几时或会报错。另外,修订后,是否不再建议在内文连结至维基百科? HW(留言) 2024年5月5日 (日) 13:50 (UTC)
- “人名或机构名称”章节本身开头已有“人名和机构名称最好连结到维基百科”。 --Myron Rance(留言) 2024年5月5日 (日) 16:31 (UTC)
- Date模板加上星期几应该不大问题,但可能需先检查现时所有页面是否都已经使用系统可读的格式输入日期,不然产生星期几时或会报错。另外,修订后,是否不再建议在内文连结至维基百科? HW(留言) 2024年5月5日 (日) 13:50 (UTC)
- 我强烈支持,并尽量增加中文版特色。 Kitabc12345(留言) 2024年5月2日 (四) 12:17 (UTC)
- 才发现还不是正式指引……如果提请升级,意向如何? --Myron Rance(留言) 2024年4月25日 (四) 13:39 (UTC)
- @MyronRance由于相关页面并不是正式指引,我认为阁下可以自行加入相关内容。长时间未见到有反对声音。 Kitabc12345(留言) 2024年4月24日 (三) 17:26 (UTC)
还活跃吗?
编辑本站还活跃吗?看最近更改好像好久没有真人编辑了,最新新闻还是去年韩国戒严那会写的 CanonNi(留言) 2025年6月3日 (二) 14:21 (UTC)
- 还在( —— Eric Liu(留言) 2025年6月3日 (二) 22:46 (UTC)
- 准确来说,是首页最新新闻。不过本站活跃度最近确实很一般了。本人倒是有几篇在撰写,但还在准备阶段,也没什么人协助。谢谢您对站况的关心。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6月4日 (三) 23:10 (UTC)
- 活跃起来力。~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6月29日 (日) 23:53 (UTC)
- 韩国也不再戒严了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6月29日 (日) 23:53 (UTC)
Sister Projects Task Force reviews Wikispore and Wikinews
编辑亲爱的维基媒体社群,
维基媒体基金会理事会的社群事务委员会 (CAC)指派姊妹专案工作小组 (SPTF)更新并实施一套评估姊妹专案(即由维基媒体基金会 (WMF)支援的维基媒体计划)生命周期的程序。
维基媒体运动始终秉持着提供相关、可访问且具有影响力的自由知识愿景。随着维基媒体专案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定期审查现有专案,以确保所有专案仍然符合我们的目标和社群能力。
尽管有些维基媒体专案的初衷崇高,但这些专案可能不再有效地服务于其最初的目标。审查此类专案并非放弃,而是对共享资源进行负责任的管理——志愿者的时间、员工支援、基础设施和社群关注都是有限的,而随着我们的生态系统进入一个与我们最初创立时不同的网路时代,非技术成本往往会大幅增长。支持不活跃的专案或未能实现我们目标的专案,可能会无意中将这些资源从更具潜在影响力的领域转移。
此外,维护那些不再体现维基媒体名称所代表的品质和可靠性的专案会带来声誉风险。一个被放弃或可靠性下降的专案会影响人们对维基媒体运动的信任。
最后,如果不停止或重新规划那些不再有效的维基媒体专案,启动新专案将变得更加困难。当社群感到被过去的每一个决定所束缚——无论这些决定多么过时——我们就有可能陷入停滞。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必须允许进化、适应,并在必要时放手。如果我们期望每个维基媒体专案都必须无限期地存在,我们就会限制实验和创新的能力。
因此,姊妹专案工作小组审查了两项关于姊妹专案生命周期的申请,以进行研究并示范审查流程。我们选择 Wikispore (维基孢子) 作为可能启动新姊妹专案的案例研究,并选择维基新闻作为现有专案审查的案例研究。初步调查结果已在 2024 年 9 月 11 日的社群事务委员会会议上进行了讨论,社群事务委员会建议就这两项提案进行社群咨询。
Wikispore (维基孢子)
编辑以Wikispore (维基孢子)为新姊妹专案的申请已于2019年提交。姊妹专案工作小组决定更深入地审查此申请,因为 Wikispore (维基孢子)不像大多数新姊妹专案提案那样专注于特定主题,而是有潜力培养多个新创的姊妹专案。
经过仔细考虑,姊妹专案工作小组决定不推荐 Wikispore (维基孢子)作为维基媒体姊妹专案。考虑到目前的活动水平,目前的安排允许更好的灵活性和实验性,而维基媒体基金会则提供核心基础设施支援。
我们认同该专案的潜力,并寻求社群意见,以确定什么样的活动和参与度才算足够,以便在未来重新考虑其地位。
作为审查过程的一部分,我们与 Wikispore (维基孢子)社群分享了这项决定,并邀请了社群领导人之一 Pharos 参加姊妹专案工作小组会议。
目前,我们特别邀请大家就专案准备情况提供可衡量的回馈,例如贡献者数量、内容量以及持续的社群支援。这将充分阐明开设新姊妹专案的标准,包括未来 Wikispore (维基孢子)可能会重新申请。然而,这些数字只是提供指导作用,因为任何数字都可能被操纵。
维基新闻
编辑在现有的维基媒体姊妹专案中,我们选择对维基新闻进行审查,因为我们从多方面观察到维基新闻是最受关注的专案。
自 2023 年姊妹专案工作小组成立以来,其成员一直在会议和社群线上会议上就未履行维基媒体运动承诺的姊妹专案征求社群意见。[1][2][3] 维基新闻是评估的主要候选专案,因为来自多个语言社群的人们提出了这项建议。此外,从大多数指标来看,维基新闻是最不活跃的姊妹专案,多年来活动量下降幅度最大。
虽然语言委员会定期开放和关闭姊妹专案的小语种版本,但从未有人提出关闭主要语言维基百科或任何英语姊妹专案的有效提案——维基新闻则并非如此。曾有人提议关闭英文维基新闻,该提议获得了一些支持,但并未最终付诸行动[4][5],此外同时有一份关闭所有语言维基新闻的提案草案[6]。
维基媒体基金会工作人员编制的初步指标同时佐证了维基媒体运动社群对维基新闻的担忧。
基于此报告,姊妹专案工作小组建议社群重新评估维基新闻。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维基新闻目前的结构和活跃度在现有姊妹专案中最低。姊妹专案工作小组同时建议在咨询期间暂停新语言版本的开放。
姊妹专案工作小组将对此分析进行讨论,并欢迎讨论其他替代方案,包括潜在的重组措施或与其他维基媒体专案整合。
目前提到的选项(可能仅适用于活跃度较低的语言或所有语言)包括但不限于:
- 重构维基新闻的运作方式,并将其与其他专案中的时事工作连结起来;
- 将维基新闻的内容合并到相关语言的维基百科中,亦可能合并到新的命名空间中;
- 将内容合并到相容授权的外部专案中;
- 封存维基新闻专案。
您的见解和观点对于塑造这些专案的未来至关重要。我们鼓励所有有兴趣的社群成员在相关讨论页面或其他指定的回馈管道分享他们的想法。
回馈与后续步骤
编辑如果您有意参与讨论这些专案的未来发展和审核流程,我们将不胜感激。我们正在设定两个不同的专案页面:关于维基孢子的公众咨询和 关于维基新闻的公众咨询。请在2025年6月25日至2025年7月27日之间参与,届时我们将总结讨论内容,以便推进后续工作。您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撰写意见。
同时,我将于7月16日星期三11:00(世界协调时间)和7月17日星期四17:00(世界协调时间)主持社群对话(通话连结即将发布),并将在维基媒体国际会议上进行更多讨论。
-- Victoria on behalf of the Sister Project Task Force, 2025年6月27日 (五) 20:56 (UTC)
- 我认为可以考虑@全站活跃用户了,并且开和pin讨论串以征求意见等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6月28日 (六) 14:59 (UTC)
- 建议社群诸位踊跃参与讨论!—— Eric Liu(留言) 2025年6月29日 (日) 12:28 (UTC)
- Liu君是多个姊妹计划的管理员,一定要积极宣传和参与讨论啊!~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6月29日 (日) 13:27 (UTC)
本站没有向新用户发送欢迎信息的机械人
编辑本站没有向新用户发送欢迎信息的机械人,考虑到用人手方式发送其实是属于一件比较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所以我推荐使用机械人取代。--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6月28日 (六) 14:53 (UTC)
- 手作精神()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6月28日 (六) 14:59 (UTC)
- @Kanashimi 不知阁下能否协助处理 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6月28日 (六) 18:27 (UTC)
- 我有时间试试 Kanashimi(留言) 2025年7月1日 (二) 09:19 (UTC)
- 是不是一定要有一个签名清单(如同百科)?抑或可以专用一个机器人处理?没记错的话,MediaWiki好像也有欢迎机器人功能。—— Eric Liu(留言) 2025年7月2日 (三) 15:04 (UTC)
- 我有时间试试 Kanashimi(留言) 2025年7月1日 (二) 09:19 (UTC)
- @Kanashimi 不知阁下能否协助处理 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6月28日 (六) 18:27 (UTC)
编辑页面显示的依然是ccby2.5
编辑如题,疑似遗留问题。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6月29日 (日) 11:47 (UTC)
- @Sheminghui.WU:哪一个页面的哪一个地方?是发布时会看到的那个介面吗?我也有看到,晚点看看怎么修。—— Eric Liu(留言) 2025年7月2日 (三) 15:05 (UTC)
- 只要将内容复制搜寻就可以。 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2日 (三) 16:59 (UTC)
- 是这样的,麻烦了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2日 (三) 21:52 (UTC)
- 可以了 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2日 (三) 22:03 (UTC)
- 他说的主要应该是MediaWiki:Copyrightwarning吧?我刚刚修改了。—— Eric Liu(留言) 2025年7月9日 (三) 06:02 (UTC)
- 他和我telegram主要反应的是MediaWiki:Editpage-head-copy-warn、MediaWiki:Editpage-head-copy-warn/zh-hant、MediaWiki:Editpage-head-copy-warn/zh-hans,因为上方已经写了,下方多数人不会留意,感谢你的提醒,我自己平时都没有留意看到,因为编辑的时候都是注重新闻本身的内容,我自己都觉得可以合并或者取消其中一个模板,没有必要写两次,加上页面最下方的,这个CC BY 4.0提醒资讯就出现了第三次。大家可以想想怎样优化得最好,可能包括加入一些本站的指引与方针/新手教学,便利第一次编辑页面而不是创立页面的新人。 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1日 (五) 15:18 (UTC)
- 其实也还好,随时提醒记者报导的授权问题,本来也是坊间新闻伦理的一部分。—— Eric Liu(留言) 2025年7月12日 (六) 07:00 (UTC)
- 他和我telegram主要反应的是MediaWiki:Editpage-head-copy-warn、MediaWiki:Editpage-head-copy-warn/zh-hant、MediaWiki:Editpage-head-copy-warn/zh-hans,因为上方已经写了,下方多数人不会留意,感谢你的提醒,我自己平时都没有留意看到,因为编辑的时候都是注重新闻本身的内容,我自己都觉得可以合并或者取消其中一个模板,没有必要写两次,加上页面最下方的,这个CC BY 4.0提醒资讯就出现了第三次。大家可以想想怎样优化得最好,可能包括加入一些本站的指引与方针/新手教学,便利第一次编辑页面而不是创立页面的新人。 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1日 (五) 15:18 (UTC)
- 他说的主要应该是MediaWiki:Copyrightwarning吧?我刚刚修改了。—— Eric Liu(留言) 2025年7月9日 (三) 06:02 (UTC)
- 可以了 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2日 (三) 22:03 (UTC)
2025年7月8日-中文维基新闻主站主页面显示疑似发生故障
编辑2025年7月8日UTC+08:00时间下午18时左右上站浏览发现主页面的新闻资讯发生大量重复内容,主要以有关当日新闻列表、原创报导、历史上的今天、正在撰写中新闻的部分出现大量重复标题内容,头条图片新闻部分未有故障,希望有关维护网页的同仁有空闲时查看一下是否有哪里出了问题,感谢。--Goldstein2002(留言) 2025年7月8日 (二) 11:17 (UTC)
- 截至目前,仍未恢复。~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9日 (三) 06:36 (UTC)
- DynamicPageList怪怪的? Kanashimi(留言) 2025年7月9日 (三) 12:42 (UTC)
- 要是什么改动导致的,不如先回退吧🤔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9日 (三) 13:35 (UTC)
- 首页上的东西现在已经修复好了,但是频道模板(如Category:中国劳工)仍未修复,还是一条新闻重复数次占据整个版面。(见江苏高中生坠河引集体示威)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0日 (四) 03:19 (UTC)
- 已恢复正常,暂时没发现不正常的地方了,应该都恢复了。 谢谢您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0日 (四) 03:34 (UTC)
- 时隔几月,原创报导等栏目也恢复秩序了!好耶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1日 (五) 05:04 (UTC)
- 好吧,并没有,不过最近的三条靠前显示了。~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1日 (五) 05:05 (UTC)
- @Kanashimi 对的。波兰语维基新闻7月8日星期二晚上7点13分报告了这个错误(DynamicPageList with notcategory producing duplicates)。另外请参见我7月3日创建的Fix DynamicPageList incorrect dates on Wikinews(反映DynamicPageList永远显示2024年2月17日的问题,对中文维基新闻读者重要,BUG已被合并于wrong timestamps of pages being included to categories)最后,涉及本站的技术报告页面还有:suppress TOC sidebar by default on zhwikinews main namespace(对中文维基新闻读者最优化)、Support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Simplified Han conversion in DynamicPageList(对中文维基新闻社群及记者节省时间在撰写新闻报道上,从而提升用户及新人的便利化体验)、Automating Reference Inclusion source template in Wikinews Visual Editor(对中文维基新闻社群及记者节省时间在撰写新闻报道上,从而提升用户及新人的便利化体验)、Incorrect Dates in Template:2008Olympics cause DynamicPageList at zhwikinews(对中文维基新闻读者重要,对于全语言的维基新闻也有所帮助)、zhwikipedia, zhwikinews API request for every article, links from sitenotice to external, unaffiliated sites(这个tasks应该是永远打开了)、Google displays “Wikipedia” as site title for some non-Wikipedia pages(问题应该还未完全修复,这个和中文维基新闻的seo低排名我觉得都有关系??)。不过这些其实从发展维基新闻来看,也不够上面的发送欢迎机械人重要()。感谢各位的报告。 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1日 (五) 15:32 (UTC)
- 好吧,并没有,不过最近的三条靠前显示了。~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1日 (五) 05:05 (UTC)
- 时隔几月,原创报导等栏目也恢复秩序了!好耶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1日 (五) 05:04 (UTC)
- 已恢复正常,暂时没发现不正常的地方了,应该都恢复了。 谢谢您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0日 (四) 03:34 (UTC)
维基新闻的困境要大力改革
编辑维基新闻的处境尤为艰难。若将其视作“常规”新闻网站,会发现其核心目标难以实现——新闻与百科条目、字典释义不同,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往往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失效,之后便只剩史料价值(典型例子,但这也是好处,因为好多大陆与香港传媒已经消失了,这也是好好的纪录)。因此,主流新闻网站必须依靠付费编辑团队即时发布内容,而维基新闻作为志愿者驱动的项目,编辑无报酬、创作时间灵活,显然无法在“即时性”上与专业媒体竞争。
但这并非死局。维基新闻的核心问题在于定位:若盲目追求与传统媒体比拼“突发时效”,七日之后便会沦为“旧闻”,最终沦为像三立新闻这样的普通快餐式媒体(“即吃”新闻);但如果转向深度内容,反而能建立独特价值。
事实上,新闻的生命力未必取决于速度。《纽约时报》中文网关于“中国BL作家被捕”的报道,虽滞后数月发布,却因深度与独特视角仍吸引读者浏览;优质微信公众号、视频作者如“知危”的敏锐,也凭借扎实内容突破时效限制。这说明,只要内容足够优秀、独特、有新闻价值,就能打破时效束缚。我过往说过这个论点非常多次。所以我所写的报道大多数都是这种形式的,要不然就是主流传媒不报的新闻(典型例子),做得最好的是香港传媒《集志社》。
维基新闻应聚焦主流媒体难以触及的领域:比如原创报道(如《巴以示威者麻省理工对峙 维基记者目击激烈现场》)、深度调查与分析(如《联合国会议:中国代表就性少数议题发言时发笑》《揭解中国相亲分析师背后》)、专题报道(如《无处遁形的噩梦:中国“特训学校”暴行揭露》《武汉疫情:公民记者张展 四年刑满去向未明》)。这些内容堪比《台湾启示录》《铿锵集》等深度栏目,或是YouTube上14至30分钟的“老高与小茉”“叉鸡”视频文字版,却比视频更便于留存与传播。
在呈现形式上,维基新闻需兼顾专业性与吸引力。可参考风传媒及优秀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的风格,对关键信息进行加粗突出(如《东航空难调查报告为何“危害国安”?》一文的处理);同时,可借鉴俄罗斯维基新闻的经验,开设评论或读者来信栏目——这些评论与新闻报道严格区隔,既不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又能让读者看到多元视角,比如借鉴《南华早报》《端传媒》《时代杂志》《明报》的评论版及读者来信逻辑,生产“读者真正关心的讨论”,为读者提供及撰写发人深省、富有洞察力或具争议性的观点评论文章(opinion)或读者来信。这些内容并非为了宣扬个人观点,而是为读者提供启发式思考,这与维基新闻的公正原则并不冲突。既能增强读者互动,又能拓展内容维度。这是新闻网站与报纸的生存之道,所有媒体的评论文章都不代表媒体本身的立场──这个是基本常识。
此外,短视频与AI是不可忽视的趋势。路透社报告显示,短视频和AI在新闻领域增长迅猛,美联社用AI辅助写作,BBC通过TikTok扩大影响力,维基新闻也可探索文字与视频结合的形式。毕竟,并非所有人都愿意阅读长篇文字,多样化的呈现能覆盖更广泛的受众。
更关键的是打破“维基新闻必须绝对中立、禁止任何观点”的桎梏。俄罗斯语维基新闻的实践值得参考——它们更像一本“杂志”(例子一、例子二等),并允许发表评论文章(例子一、例子二、例子三),但不为宣扬个人立场,而是提供启发性思考。正如WMF高级官员Asaf Bartov所言(Google搜寻:Цели и задачи Викиновостей):“维基杂志完全可以发挥作用”。俄罗斯语维基新闻的成功经验表明,将平台转型为“维基杂志”或许是条出路——聚焦深度而非速度,兼顾观点与事实,既保持维基项目的开放性,又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维基新闻不应复制百科全书的模式,而应成为“补充主流叙事、提供独特视角”的平台。
毕竟,维基新闻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该是“比谁快”,而应是“比谁不可替代”(我们可以收录维基百科收录不了的新闻报道):当商业媒体追逐流量热点时,它能沉下心做“值得被记住”的报道;当信息洪流碎片化时,它能提供“能沉淀为认知”的解读。这或许才是维基新闻避开“沦为普通媒体”陷阱的真正出路。
有份审查报告称维基新闻在维基生态中缺乏存续价值,认为我们既无实用内容、读者基础,也缺志愿者参与,还说新闻内容不适合维基模式——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其实能为全球读者提供切实有用的内容,真正的瓶颈在于谷歌的排名机制:无论维基百科页面质量如何,只要一创建,搜索结果就会靠前(即便后被删除);而我们从未获得这种待遇,导致影响力受限。目前我和英文站的一位管理员都在推动,希望维基媒体基金会(WMF)能协助我们纳入谷歌新闻计划,以此打破这一困境。有没有人能帮忙优化一下维基新闻的搜索引擎(SEO)表现呀?毕竟我们中文维基新闻的内容其实挺不错的,我感觉问题很可能出在谷歌那边。
我们也应该开放记者署名,以此增强他们从维基新闻获得的成就感。毕竟相比维基百科,这里的社群规模更小,人们很难从中找到归属感。其实这种做法并非没有先例:就连同样采用协作新闻学的CNN,旗下文章有六、七位记者署名也很常见;即便参与编辑的人多些,也可以像路透社那样在文末统一标注。 何况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稿件大多由1至2位编辑完成,很少有多人参与的情况,就算有十位又如何。完全可以给记者更多自由,像本站部分页面的《澳洲都市报》那样标注署名,甚至把他们的全名放在更显眼的位置——依我看,目前最合理的位置是在文章结尾的最下方添加署名,又或者像俄文维基新闻融入在原创报道的模板(例子),我认为更加多编辑可以做这个做法。
目前,维基新闻已有不少优质报道案例,这些正是突破时效限制、建立核心价值的方向。未来若能在内容深度、呈现形式、互动性上持续优化,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路径。我们要根据维基新闻的自身需求创造自己的路,不要循规蹈矩。
就像开设评论区这件事,俄文版和英文版其实早就有了。我记得中文之前也达成过开设的共识?可到头来还是卡在本地缺技术支持这一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我自己也只能在新闻业务上多尽点力,毕竟这才是我能发挥的地方。我如果想到更加多可以改革维基新闻的提案,吸引以往的记者留下,以及新人参与──我会继续分享。--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1日 (五) 20:09 (UTC)
- 我也一直觉得en和ru那样的评论区很好,并且对网站长期发展有很大好处。咱在TG广播频道也有开放评论的长期实践,希望如果技术问题能解决早日设立吧。
- 另外我觉得专访的话,记者署名模式灵活一些也可以,例如en的几篇采访候选人的新闻就有把对谈记者的真名写上,zh最近的一篇澳融合党主席专访:澳需突破制度依赖采访正文的第一句也有写具体记者(因为采访原文如此),这样看着也很舒服不影响观感。不考虑打印之类的话,统一写“记者”或者“维基新闻”再加个人用户页蓝链也可以接受。不过如果继续推动署名,确实也需要一个固定的署名模式,我觉得结尾下方就挺好。~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2日 (六) 06:14 (UTC)
- 评论区直接嵌入讨论页内容即可,不过要想想嵌入机制。至于署名,维基媒体计划一向强调协作,故不认为应该过于显眼;目前已经有记者个人分类机制,本人认为沿用即可。如果有人坚持要署名,就将报导开头改为“某月某日记者某人讯”吧。—— Eric Liu(留言) 2025年7月12日 (六) 07:02 (UTC)
- 署名确实会有一些争议点,毕竟维基协作有几十个用户参与编修也是有可能的,但即使是WP也可以通过社群区分主编,这应该不成问题。是否真的推动普遍的署名机制确实需要更广泛的讨论,评论区既然之前有共识就可以着手设立了,麻烦你们了。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2日 (六) 07:14 (UTC)
- 评论区直接嵌入讨论页内容即可,不过要想想嵌入机制。至于署名,维基媒体计划一向强调协作,故不认为应该过于显眼;目前已经有记者个人分类机制,本人认为沿用即可。如果有人坚持要署名,就将报导开头改为“某月某日记者某人讯”吧。—— Eric Liu(留言) 2025年7月12日 (六) 07:02 (UTC)
- 如果考虑署名的话,我刚看到ruwn的模板还不错,“{{Оригинальный репортаж 3|Автор=Виктор Пинчук|Имя автора=Виктор Пинчук|Категория автора=Виктор Пинчук (1969)}”,模板文本显示为“本文由维克多·平丘克(Victor Pinchuk)专为俄语维基新闻撰写。其中包含未发表的资料或研究,其来源为作者本人。您可以自由复制、分发和修改本文,用于任何目的,包括商业用途,无需许可或报酬,但必须注明作者、来源和许可。例如:维克多·平丘克;维基新闻;CC BY 2.5。如果进行了修改,也必须注明。图片的许可,请查看其维基共享资源页面。” 非常的清楚并且给予了明确的引用、修改、分发的署名格式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7日 (四) 08:12 (UTC)
- 我觉得这些都是交由编辑自主决定的事项。不用强制所有记者参与。其实在报道当中最后列出
- 记者:Sheminghui.WU、Eric Liu、Kitabc12345、MyronRance
这样都其实都已经可以了。Eric Liu所说的“某月某日记者某人讯”其实都可以,这些我觉得开放多一个选项给社群也是好事,至少说我们可以允许这样做,而不是不允许。这也令我想起来其实我们本站欠缺“星期几”(这个真的好重要,因为国际新闻稿件通常都是说周一周二周三,所以有些时候就要改来改去就比较麻烦)我之前都提及过两次再茶馆不过我也不懂得怎样实践这些代码,我唯一懂的代码就是我上面的举例了,我觉得无论是什么版本“某月某日周一 记者 Kit Wong 香港讯”看起来其实也不有问题,因为一个新闻的主编一定不会超过两个,根据我在这边一直以来近乎四年的经验,当然是主要撰写的人放在前面就可以,是要的如果有需求可以放在下面,而且也不用幻想一条中文维基新闻新闻报道可以有四个人参与,令到我们开首署名区“某月某日周一 记者 Kit Wong 香港讯”出现了四个人的情况,那是非常之不可能的,因为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在这边如果一个页面有两个新闻记者(尤其三位)以上编辑其实已经是好罕有的事情。我觉得也是似乎他们的意愿,如果他们有意愿想要放,那么就放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互相尊重。Sheminghui.WU在下面所提及的俄语维基新闻的模板也是一个可以做的,其实视乎那个想要添加署名的人喜欢用哪个方式就用哪个形式就可以了,更加好的一个看起来比较美观,其实我们中文维基新闻的介面看起来真的非常呕吐,除了地球设计的分享和版之外,看起来是现代化的,但没有办法,我们不懂wiki代码,我们连星期几也不懂怎样在{{date}}实践。
- MBC以“有立场的公营电视台”成为大赢家 最大公营台KBS则命运迥异 收视愈来愈低
保守派李明博与朴槿惠执政时,MBC一度沦为权力传声筒。员工为此罢工抗议,成功迫令亲保守派管理层下台。至尹锡悦执政,MBC凭敢言、敢于批判的报道风格,重获社会声誉。
MBC的当家主播赵显龙与金秀智会在新闻尾声加入评论,对军事化与威权化倾向提出质疑。面对外界“公共电视台发表评论有损中立立场”的批评,赵显龙直言反驳,认为新闻不应只维持“机械性中立”;金秀智也表达了作为媒体从业者的期待,觉得媒体应当说出观众想说的心里话,给观众带来解放感与慰藉。
早于2022年9月,尹锡悦访美新闻已令MBC声名大噪。当时总统府以“或引发外交问题”施压,但MBC仍率先播出尹锡悦情绪性粗话的报道,触发国内对尹政府的批评。MBC记者李奇柱忆述,风波后总统府指MBC造假新闻,不单拒其记者乘专机采访,秘书官更曾与他激烈争执。
事件发酵后,尹锡悦自此取消应答环节,李奇柱则遭人身威胁、名誉诋毁指控及检方调查。但这段与当权者对抗的经历,令MBC获大量支持——其新闻频道YouTube订阅及点击量大增,晚间新闻更成全国收视冠军,旗下YouTube频道更一度跻身全球新闻品牌榜首。
检方其后证实,尹锡悦突宣布戒严当日,曾下令对包括MBC在内的媒体断水断电,惟因戒严未成事,指令才未执行。针对紧急戒严一事,MBC采访中心长韩东洙表示,他们采取了摒弃新闻中立、投入带有强烈价值观的报道原则,强调媒体在重大事件中应主动承担拨乱反正的责任。(这就是不中立却得民心的例子,相信当天有好多人都看了MBC的晚间新闻主播评论,韩国的电视新闻真的比中文新闻太好了,而且他们这种就算不是作维基百科那般的绝对中立,但却仍然是有公信力取得信任的中立新闻媒体)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7日 (四) 17:30 (UTC)
- 确实是,目前记者个人的灵活署名其实也还可以,反正不反对这样做就行了,谁想署名就署名。~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8日 (五) 02:58 (UTC)
维基新闻公共咨询最新情况分享
编辑各位中文维基新闻同事,现将近期关于维基新闻的几项重要提案及讨论情况同步给大家(内容经AI整理优化,供参考):
Wikinews Pulse提案
编辑由纽约维基媒体分部(Wikimedia NYC)发起,计划在wikinews.org推出多语言数据服务“Wikinews Pulse”。该服务将作为现有各语言版本的补充层(非替代),依托Wikidata生成时事头条内容,形式类似维基百科的“时事门户”(如英文站Portal:Current events、俄文站Портал:Текущие события),旨在更好地支持各版本运营,灵感源于近年对“理想维基新闻模式”的探索。目前已有16条评论、9人参与讨论,核心讨论焦点如下:(我自己觉得类似meta:Talk:Public consultation about Wikinews#Multilingual Wikinews)
1. 与现有Wikinews的区别
Pulse是“额外的多语言服务层”,与现有版本共存,头条内容源自Wikidata,最终链接到人工撰写的维基百科条目或Wikinews文章。
2. Wikidata的数据短板与解决思路
- 现状:Wikidata缺乏足够时事细节(如NBA总决赛结果、国会选举候选人数据等),基础信息(赛事队伍、日期等)也不完整。
- 提议:需投入资源完善Wikidata的时事数据模型,系统性填充内容,才能支撑Pulse的头条生成。
1. 潜在可拓展的子项目
参考过去案例:曾有机器人通过NOAA数据自动更新天气地图,类似逻辑可延伸到股市指数、汇率、体育赛事(如德甲、英超)等,建议通过工具服务器脚本实现自动更新(避免依赖单一用户的机器人,减少失效风险)。这些子项目可依托Wikispore开展,但目前Wikispore发展受限,推进存在阻力。
2. 关于“合并各语言版本”的讨论
有用户提议“关闭非英文版本,合并到wikinews.org”,但核心障碍是版权许可冲突(如阿拉伯语版本自今年1月起采用CC BY-SA 4.0协议,与其他版本可能不一致)。解决方案可参考英文站:在页面底部添加详细注释,说明不同文章的具体许可。
3. 时事内容的偏向性问题
有观点担忧现有“时事门户”多侧重负面新闻(如袭击、犯罪等),陷入“煽情化”倾向(类似迈克尔·摩尔在《科伦拜校园事件》中批评的美国新闻模式)。提议Pulse应优化内容多样性,增加正面事件、和平议题等,避免单一偏向。
4. 现有实践案例,为类似自动化项目提供参考。
将维基新闻作为WMF的AI编辑测试案例
编辑用户Bluerasberry提议利用AI技术推动Wikinews发展,核心构想包括:
1. 追踪维基百科的时事条目及浏览量,识别高需求话题,通过AI将这些条目转化为Wikinews新闻;
2. 借助AI进行多语言翻译,增强多语言支持;
3. 连接维基百科主页面的时事板块,协调各语言版本的时事列表更新(利用维基百科主页面的高流量提升影响力)。
讨论观点分化:
- 支持方(包括英文站管理员、中文用户Kitabc12345等):认为AI可辅助处理维基百科不适合的时事内容(符合w:WP:NOTNEWS原则),通过人工审核可规避AI内容风险,同时能借力维基百科流量。
- 反对者:担忧AI内容质量,且强调维基百科“非新闻平台”的属性(如波兰语版本用户提到,时事条目易被下架)。
目前该提案已有9条评论、8人参与讨论,最新支持意见来自7月11日(Kitabc12345明确支持中文维基新闻采用相关构想)。
后续有其他消息将持续更新,欢迎大家就提案细节(如数据支持、与中文版本的协同方式等)分享看法,共同参与讨论。
提议关闭姐妹项目工作组(SPTF)
编辑用户Ssr于7月1日提出:鉴于SPTF曾提议关闭维基新闻,建议直接关闭该工作组;后更新为“或许不关闭,改为归档”。
- 支持方观点(多数用户持支持态度)
1. SPTF运作不透明、结论有偏见
- 有用户指出,SPTF的调查结果存在偏向性,且以俄文维基新闻(ruWN)的情况为主要讨论点,但俄文版因特殊环境(曾致力于保存非官方新闻档案)无法与其他语言版本类比,对其他版本的考量缺乏意义。
2. SPTF凌驾于社区之上,替代现有机制
- 认为SPTF类似“超级投票委员会”,凌驾于维基媒体社区意愿之上,而现有“新项目提案机制”(Proposals for new projects)已足够有效,无需SPTF介入。
- 有用户直言,SPTF是“凭空设立的预算节约工具”,忽视志愿者的参与价值,缺乏严肃性和对项目的支持。
3. 应将决定权交回社区
- 提议让社区重新主导相关进程,认为SPTF的存在剥夺了社区的控制权,例如中文用户Sheminghui.WU、孟加拉用户Mobashir等均明确支持关闭,认为其“浪费时间和维基人价值(尤其对维基新闻记者而言)”。
- 反对方及争议观点
1. 质疑提议的“讽刺性”,认为无法解决维基新闻的核心问题
- 有用户认为,这种提议带有讽刺意味,无法缓解社区分歧,反而可能加剧对立(如ZandDev指出,社区本就分裂为“支持关闭”和“反对关闭”两派,此类提议无济于事)。
2. SPTF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流程符合“社区咨询”
- 支持关闭维基新闻的用户(如Dronebogus)认为,SPTF的核心提案《提议关闭维基新闻》(Proposal for Closing Wikinews)本身就是明确的“社区咨询”,流程公开,且维基媒体基金会(WMF)有权管理资金流向——若认为资源投入到无实质价值的项目上,调整资金分配是合理的。
3. “社区控制权”的争议
- 反对者指出,社区本就无法完全掌控WMF的决策,质疑“将进程交回社区”的可行性;而支持者则强调,现有机制(如新项目提案流程)已能有效反映社区意愿,SPTF是多余的“越权者”。
- 核心争议点
- SPTF是否预设“关闭维基新闻”的议程?
支持关闭SPTF的用户认为,SPTF从一开始就带着“关闭维基新闻”的明确目标,所谓“社区咨询”只是形式;反对者则称,提案名称已明确为《提议关闭维基新闻》,咨询本身就是必要流程,两者并不矛盾。
- WMF的资金分配权与社区意愿的平衡
一方认为WMF有权调整资金投入(若项目无实质价值),另一方则认为SPTF以“节约资金”为由忽视社区努力,是对志愿者的不尊重。
目前讨论仍在持续,支持关闭/归档SPTF的声音占多数,且涵盖多语言版本用户(包括中文、英文、孟加拉语等)。
另外我留意到有一定的证据,表明姊妹计划用户组的报告的部分数据是错误的,所以相关的新闻我会brainstorm怎样去写,包括呈献多一些我们自己采访中文/其他语言维基新闻记者的意见。
--Kitabc12345(留言)2025年7月11日 (五) 20:43 (UTC)
- 谢谢您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2日 (六) 05:37 (UTC)
- 也希望阁下尽快完成有关新闻的写作,我打算翻译几篇到朝、日维闻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2日 (六) 05:38 (UTC)
- 话说原来Kit君是enwn管理员吗,还是不是,英文站管理员、中文用户Kitabc12345有点歧义的感觉...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2日 (六) 05:47 (UTC)
- 不是 Lemonaka(留言) 2025年7月14日 (一) 02:11 (UTC)
- ai问题? 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7日 (四) 17:07 (UTC)
- 是的,建议改成逗号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8日 (五) 02:59 (UTC)
- 不不不或者改成“和”什么的。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8日 (五) 03:00 (UTC)
- 是的,建议改成逗号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8日 (五) 02:59 (UTC)
将在Google Meet上举办两场与Wikinews及Wikispore公众咨询相关的线上活动
编辑将有两场有关维基新闻和维基孢子(Wikispore)公众咨询的在线活动在Google Meet上举行:
第一场在7月16日UTC时间上午11点(https://meta.m.wikimedia.org/wiki/Event:Community_consultation_on_Wikispore/Wikinews,_call_1),另
第二场在7月17日UTC时间下午4点(https://meta.m.wikimedia.org/wiki/Event:Community_consultation_on_Wikispore/Wikinews,_call_2)。
您可以参加活动以表达您的问题或关切。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4日 (一) 10:31 (UTC)
- 我计划参与,有没有人想要一起来? 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5日 (二) 13:45 (UTC)
- 目前第一场(今晚)我看到有我和魔琴君两个中维闻用户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6日 (三) 04:15 (UTC)
- 这个meeting似乎没有什么信息,也不知道会怎样进行,说点什么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6日 (三) 04:15 (UTC)
- 温馨提示:第一场活动现已开始,大家可以入场了。(目前还在等人加入ww)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6日 (三) 11:01 (UTC)
您对Wikispore提案的 赞赏之处? |
您对Wikispore提案的 担忧之处? |
您对Wikispore提案的 尚未解答的问题? |
您对Wikinews提案的 赞赏之处? |
您对Wikinews提案的 担忧之处? |
您对Wikinews提案的 尚未解答的问题? |
---|---|---|---|---|---|
为维基媒体运动带来创新的可能 | 与维基学院过于相似 | 资助及外部资金在审批流程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 至少我们还有个提案 (而不是直接关闭它) | 如何归档?也就是说,相关网址会永久保留吗? | 现有各语言版本的未来走向 |
孵化器与实验性功能 | 评估新活动的标准尚不清晰 | 意识到当前Wikinews模式行不通,但重组或许有潜力 | 这份提案到底如何运作?这可是第一次提出把整个老牌项目关掉的提案 | 为何部分本地社群事先毫不知情,提案出现得是如此突然 | |
合理,就像孵化器,但可能不活跃,另外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该设定“今年要创造多少新项目”这种指标/目标 | 在咨询期结束后,决策流程是什么? | 如果这次不关闭整个Wikinews项目,我们将面临哪些弊端或挑战?谢谢 | |||
将Wikispore定位为小众主题内容的可行模式。(以维基百科的标准看或许不具备显著性,但理应可验证)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7日 (四) 11:28 (UTC)
- 这是第一次会议参会者提出的的问题表格。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7日 (四) 11:33 (UTC)
类别 | 赞好数 | 内容 |
---|---|---|
Wikispore 检讨 | ||
你喜欢或支持 Wikispore 检讨中的哪些内容? | 3 | 认可实验性空间的价值。 |
你对 Wikispore 检讨有哪些顾虑? | 0 | 所提出的问题相对狭窄,而讨论页上的大多数参与都集中在更广泛的问题上。 |
你对 Wikispore 检讨有哪些顾虑? | 2 | Wikispore 似乎特别有助于评估其他项目构思,甚至“重新孵化”需要更多工作的项目。检讨并未探讨将此类空间作为顶级支持项目的内在价值。 |
你对 Wikispore 检讨有哪些未解之问? | 1 | 此类申请何时会再次被考虑?时间表为何? |
维基新闻检讨 | ||
你喜欢或支持维基新闻检讨中的哪些内容? | 9 | 关闭项目并将资源转移至其他项目。 |
你喜欢或支持维基新闻检讨中的哪些内容? | 4 | 认可现有模式的不足。 |
你喜欢或支持维基新闻检讨中的哪些内容? | 2 | 用于支持论点的相对有用的指标。 |
你喜欢或支持维基新闻检讨中的哪些内容? | 2 | 重组项目的选项。 |
你喜欢或支持维基新闻检讨中的哪些内容? | 1 | 为维基新闻带来关注,使其不再沦于 obscurity。 |
你对维基新闻检讨有哪些顾虑? | 4 | 这并非一场中立的咨询,未能讨论所有不同可能性,反而主要倾向关闭。我们期望所有潜在解决方案都能得到公平对待。 |
你对维基新闻检讨有哪些顾虑? | 4 | 似乎将所有语言项目混为一谈,尽管它们的文化和流程大相径庭。 |
你对维基新闻检讨有哪些顾虑? | 3 | 似乎主要关注关闭事宜,并未考虑到英文维基新闻正在进行的活跃复兴项目。 |
你对维基新闻检讨有哪些顾虑? | 3 | 不应将所有语言版本归入同一范畴,每个语言版本都应单独考虑。 |
你对维基新闻检讨有哪些顾虑? | 1 | 似乎忽视了在额外专业支持和架构下进行有价值原创报道的潜力。 |
你对维基新闻检讨有哪些顾虑? | 2 | 分析显得有些脱离实际。我们已在多种语言的维基百科中找到报道新闻的有效方法。这应如何影响对维基新闻的思考? |
你对维基新闻检讨有哪些顾虑? | 1 | 没有讨论此类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以及缺乏协同策划此类知识的替代平台。对姊妹项目的任何分析都应妥善处理这一点。 |
你对维基新闻检讨有哪些未解之问? | 5 | 若因长期可持续性问题考虑关闭维基新闻,我们是否也应担心其他规模较小或活跃度较低的姊妹项目的未来?从维基新闻面临的挑战中可总结出哪些经验,这些经验又将如何帮助确保其他维基媒体姊妹项目保持相关性和健康发展? |
你对维基新闻检讨有哪些未解之问? | 2 | 我想询问咨询后的时间表。具体而言,我们预计何时会宣布决定或采取进一步行动? |
你对维基新闻检讨有哪些未解之问? | 2 | 工作组和其他社群利益相关者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
我刚刚出席完会议,我正在整理我所得到的内容。今次也触及说要WMF派个人和google讨论维基新闻被谷歌新闻收录以及谷歌SEO的问题。我自己整体来看就是中文维基新闻的seo相比其他语言(例如英文、俄罗斯文)其实已经更好了,因为我们其实也是中文传媒当中难得一件的好新闻,至少比三立新闻网。希望我没有理解错意思,因为都考验英文听力。我也在上面发言了,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同与鼓励。维基新闻至少在今年年内都没有关闭的计划。Sheminghui.WU因为一大早要去医院没有出席这次的会议,希望大家也祝福对方身体安康。🤍我自己就留意到英文那边的资深编辑都是年约60岁左右的样子,2006年贡献到现在,,为我们贡献了整个人生。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7日 (四) 20:16 (UTC)
- 维基媒体姐妹项目任务组会议详细汇报(全文扩展版)
一、会议背景与任务组成立初衷
本次会议由“姐妹项目任务组”(Sister Project Task Force)组织,该任务组成立于2023年,是维基媒体基金会针对“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举措。成立契机源于基金会长期面临的困境:过去20年中,维基生态内诞生了大量项目,但缺乏对“未达预期项目”的系统评估机制,导致资源浪费与声誉风险累积。
任务组成员构成严格:6名基金会受托人(负责战略决策)、5名通过“Meta平台公开招募”的资深维基人(熟悉社区运作),外加2名专职工作人员(协调执行)。招募过程历时3个月,从127份申请中筛选出5名维基人,标准包括“跨项目协作经验”“多语言能力”“社区影响力”。当前核心成员包括候任主席Lorenzo Loa(负责战略方向)、现任主席Natalia(统筹执行)及受托人Victoria(本次会议主要发言人)。
任务组的核心职能清晰:建立“项目生命周期评估流程”,既为新项目(如Wiki Sport)提供开设标准,也为问题项目(如Wiki News)制定改进或终止方案——类似语言变体项目的现有机制(例如白俄罗斯语维基因活跃度不足转为只读状态)。
二、Wiki Sport项目评估:从“候选”到“暂缓”的细节
Wiki Sport是2021年启动的实验性项目,定位“全球体育主题协作平台”,其特殊性在于:
- 运营模式:半独立于基金会,虽使用基金会服务器,但核心团队自筹外部资金(来自某体育公益组织的20万美元资助),开发了MediaWiki自定义扩展工具(如“赛事数据实时同步模块”),内容聚焦赛事记录、运动员档案、体育规则解读等。
- 活动量评估争议:任务组通过6个月数据跟踪发现,其“月均活跃编辑”仅37人(远低于“独立项目最低标准”的100人),“页面更新频率”平均每篇1.2次/月(维基百科同类页面为4.5次/月)。但部分支持者认为“体育主题有季节性,应放宽评估周期”,而反对者则指出“核心功能(如实时数据同步)使用率不足10%,证明需求有限”。
- 最终结论:任务组一致建议“暂缓列为独立姐妹项目”,但保留实验资格,要求“1年内提升活跃编辑至80人以上”,否则终止支持。此结论引发讨论:“活跃编辑”的量化标准是否应因项目主题调整?后续将在社区征集细化方案。
三、Wiki News项目深度剖析:20年困境的全维度呈现
作为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Wiki News(2004年成立)的问题已积累20年,任务组通过18个月调研,梳理出多维度困境:
1. 各语言版本的“冰火两重天”
- 俄语版:机器人主导的“数据垃圾场” 规模看似庞大(150万篇文章),实则90%由3个机器人账号批量导入(来源为俄罗斯某小众新闻网站,授权协议模糊)。内容多为“2010年前的旧闻重复转载”,如“2008年欧洲杯赛事回顾”重复发布17次。 社区活跃度触底:通过“最近30天编辑记录”统计,仅29名活跃编辑(定义为“月编辑≥5次”),其中23人仅负责“删除垃圾评论”,实际内容创作者仅6人。更严重的是,2024年11月曾因机器人“同时提交10万条修改请求”导致维基全球服务器过载,3小时内无法访问,事后排查发现机器人代码存在“无限循环漏洞”,而社区无人提前监测。 读者数据更惨淡:通过基金会后台统计,2025年1-3月,俄语版页面平均日访问量仅127次(对比俄语维基百科的230万次),且90%为“误点”(用户搜索“俄罗斯新闻”时被算法误推)。
- 英语版:挣扎中的“相对健康者” 内容以人工编辑为主(2万篇文章),聚焦“区域性事件深度报道”(如“美国中西部农场主抗议”),但编辑监督机制缺失:某篇2024年“市政选举报道”因未核实候选人履历,错误称“某候选人曾获诺贝尔奖”,发布3周后才被纠正,期间被2家地方媒体引用,引发小规模争议。 技术问题突出:robots.txt文件中“Disallow: /draft/”参数被误写为“Allow: /draft/”,导致137篇未完成的草稿(含“未证实的企业丑闻爆料”)被谷歌收录,用户搜索相关关键词时,维基新闻的草稿页排在谷歌首页,被批评“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 中文版:小众但“有组织”的幸存者 规模未公开(社区称“约5000篇有效文章”),内容集中在“跨境议题”(如“中企海外项目民生影响”),实行“三审制”:初稿由社区编辑撰写,二审核实信源,三审校准中立表述(审核人员含2名前媒体从业者)。 数据表现:通过谷歌Analytics统计,2025年第二季度,中文版页面“4小时内访问峰值达3000次”(多来自东南亚华人社区),但其他语言版本(如日语、西班牙语)几乎无流量,社区成员Kitwang坦言:“除中、英、俄外,多数版本像‘幽灵项目’,半年无更新。”
2. 跨语言版本的共性危机
- 内容质量:违背维基核心规则 原创报道的“先天缺陷”凸显:根据任务组抽样(100篇随机文章),仅12篇引用“权威信源”(如政府报告、主流媒体),67篇依赖“匿名受访者”,21篇无任何信源;“中立视角”方面,38篇存在“明显立场倾向”(如某篇关于“环保政策”的报道,仅引用环保组织观点,忽略企业回应)。 参会的维基百科资深编辑Mark直言:“Wiki News的内容连‘维基指南’的入门标准都达不到,却顶着‘维基’头衔,让外界误以为‘这就是维基的水平’。”
- 实用性:与维基生态脱节 作为“一级信源”,Wiki News的内容因“不可靠”被其他维基项目排斥:维基百科“2024年全球事件”条目,引用来源包括路透社、BBC,未引用任何Wiki News内容。用户访问多为“误打误撞”:通过基金会用户行为分析,73%的访问来自“人名搜索”(如用户搜“李明”,跳转到Wiki News某篇“李明参与社区活动”的短讯),而非主动浏览新闻。
- 风险“滚雪球” 法律风险:2023年,法语版某篇“明星偷税报道”因证据不足被起诉,基金会耗时8个月应诉,花费法律费用约12万美元; 声誉连带:2024年,某右翼媒体批评“维基系平台传播虚假信息”时,特意截取Wiki News的错误报道作为例证,导致维基百科的“可靠性评分”在某调查中下降3个百分点。
3. 解决方案的激烈博弈
任务组提出4套方案,引发社区激烈讨论:
- 方案一:维持现状 支持者(多为Wiki News核心编辑)认为:“项目失败是因基金会‘20年未投入专项经费’,若增加资金(如雇佣专职编辑)可改善。”但任务组反驳:“2023-2024年,基金会已为其投入75万美元技术支持,仍无起色,证明资金不是核心问题。”
- 方案二:重组为“Wiki News Pulse” 仅针对英语版,设计为“事件关联平台”:通过维基数据关联全球重大事件(如“G20峰会”),聚合多语言信源,由“专业编辑+社区志愿者”共同运营。但需“至少5名专职编辑”(年薪合计约20万美元),基金会表示“无额外预算”,社区也暂无外部资助承诺。
- 方案三:合并至对应语言维基百科 任务组曾提议“将优质内容整合到维基百科‘新闻事件’条目”,但遭全社区反对:英语维基百科社区代表称“百科是‘历史记录’,新闻是‘即时报道’,定位冲突”;中文版编辑补充:“合并会让百科条目‘臃肿不堪’,某篇‘奥运会报道’若合并,将增加5000字实时更新内容,破坏条理性。”
- 方案四:归档处理(转为只读) 参照“拉丁语维基新闻”(2019年因无活跃编辑归档),保留内容供查阅,但停止新编辑。支持者认为“可释放资源给维基数据等潜力项目”,反对者(多为Wiki News核心成员)则称“这是对20年社区努力的否定”。
四、公众咨询与后续流程:从“混乱”到“聚焦”
2025年6-7月的公众咨询(通过Meta平台开展)暴露出维基社区的分歧:
- 混乱表现:前2周出现大量“情绪化言论”(如“任务组是基金会的‘刽子手’”),3名匿名用户恶意删除咨询页面内容,需管理员 hourly 巡查恢复;部分参与者偏离主题,讨论“基金会高管薪酬”等无关话题。
- 有效信息:最终收集到127条建设性建议,包括“建立‘编辑资格认证’(需通过信源核实培训)”“与 journalism 院校合作(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提供指导)”等,任务组已纳入后续评估。
时间线明确:
- 7月27日:咨询页面关闭(但保留“留言权限”,供后续补充);
- 7月30日:任务组召开闭门会,汇总分析咨询结果;
- 8月15日:向维基媒体基金会董事会提交《Wiki News评估中期报告》;
- 12月董事会季度会议:投票决定最终方案(重组/归档/其他)。
五、资源消耗:看不见的“隐性成本”
技术负责人Suman在会上算了一笔“明细账”:
- 显性成本:服务器存储(约5TB,年成本2000美元)、域名维护(年500美元),占比不足5%;
- 隐性成本:新功能兼容性测试——2024年“媒体文件上传工具”更新时,因俄语Wiki News的“旧版扩展工具”不兼容,工程师额外花费120工时(约1.5万美元)修改代码;
- 社区支持成本:低活跃项目缺乏自我修复能力,2024年俄语版“评论区垃圾信息泛滥”,需基金会安全团队介入清理(耗时40工时),而活跃项目(如英语维基)可自主处理。
总结:Wiki News每年消耗的“隐性成本”约15-20万美元,相当于“2个小型语言维基的年度预算”。
六、SEO与索引困境:恶性循环的根源
参会者普遍关注“为何优质内容也难被发现”,技术负责人Suman详解:
- 谷歌的“价值判断”:其算法通过“点击率、停留时间、社交分享”等数据评估页面价值。以俄语版为例,“平均停留时间仅17秒”(维基百科为2分30秒),谷歌判定“用户对内容不感兴趣”,逐步降低索引频率,2025年5月,仅3%的俄语版页面被谷歌收录(英语维基百科为98%)。
- 内容质量的“连锁反应”:英语版那篇“错误收录的草稿”被谷歌标记为“低质页面”后,连带整个域名的“信任评分”下降,导致后续发布的优质报道(如“新冠后遗症研究进展”)也被延迟索引(平均延迟72小时,维基百科仅延迟2小时)。
- 基金会的应对尝试:2025年3月,技术团队修复了英语版robots.txt错误,并向谷歌提交“页面重审申请”,但谷歌回复“需3-6个月观察期”,至今未完全恢复索引正常。
七、其他项目的焦虑与任务组的安抚
会议中,多个项目表达担忧,任务组逐一回应:
- Wiki Voyage(维基旅游):社区询问“我们的活跃编辑仅120人,会被评估吗?” 回应:Wiki Voyage“目标明确(提供旅游指南)、内容符合‘中立客观’规则、用户满意度达82%(2024年调查)”,不在评估范围,规模小不构成风险。
- 苏格兰盖尔语维基:“我们仅50名活跃编辑,算‘濒危项目’吗?” 回应:该项目服务“仅6万人使用的盖尔语”,是“语言保护的重要载体”,且内容符合维基规则,基金会将持续支持(2025年已增加1万美元技术预算)。
- 核心原则重申:任务组强调,仅针对“目标彻底失败+持续违反核心规则”的项目(目前仅Wiki News),与规模、语言无关。
八、总结与后续建议
会议最后,Lorenzo Loa总结:“Wiki News的案例是维基生态的‘警钟’——我们既要敢于尝试新方向,也要勇于承认失败。” 后续需:
1. 12月董事会决策后,立即启动对应方案(如归档需6个月过渡期,保留社区导出内容的时间);
2. 基于Wiki News的教训,细化“新项目评估标准”(如要求“试运行1年,活跃编辑≥50人”);
3. 建立“项目健康度季度监测机制”(跟踪编辑活跃度、内容质量、用户反馈),避免问题累积。
社区成员呼吁:“无论结果如何,希望保留Wiki News的‘优质内容档案’,作为未来项目的参考。”
以上为会议全部细节,涵盖项目背景、问题剖析、解决方案及后续安排,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补充某部分的具体案例或数据。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8日 (五) 12:03 (UTC)
【AI生成报告】WikiNews深度聚焦:全维度剖析与关键细节记录
本报告由人工智能基于会议记录生成,全程聚焦WikiNews项目,从背景、各语言版本现状、核心问题、解决方案到相关人物观点进行全面梳理。内容严格依托原始记录,力求还原项目全貌,因信息源限制可能存在细节疏漏,仅供参考。
一、WikiNews项目背景与定位
WikiNews成立于2004年,初衷是打造“协作式新闻平台”,允许原创报道、采访及引用同类授权内容,目标是“让读者获取其他渠道难以获得的信息,兼具教育价值”。作为维基媒体姐妹项目之一,其定位与维基百科形成差异:维基百科聚焦“历史记录与知识汇总”,而WikiNews侧重“即时性新闻协作”。但20年后,项目因多重问题陷入困境,成为姐妹项目任务组的核心评估对象。
二、各语言版本现状:从“数据规模”到“实际价值”的割裂
1. 俄语版WikiNews:机器人主导的“虚假繁荣”
- 内容规模与来源:约150万篇文章,数量远超英语版(2万篇),但90%由3个机器人账号批量导入(来源为俄罗斯某小众新闻网站,授权协议模糊),内容多为“2010年前旧闻重复转载”(如“2008年欧洲杯赛事回顾”重复发布17次),人工审核几乎为零。
- 社区活跃度:通过“最近30天编辑记录”统计,仅29名活跃编辑(定义为“月编辑≥5次”),其中23人仅负责删除垃圾评论,实际参与内容创作的仅6人。对比俄语维基百科:200万篇文章,3000名活跃编辑,490名核心编辑,社区健康度差距显著。
- 技术与风险隐患:2024年11月,因机器人“同时提交10万条修改请求”触发代码漏洞(无限循环),导致维基全球服务器过载,3小时内无法访问,后续排查与修复消耗基金会技术团队150工时(约1.8万美元)。
- 用户数据:2025年1-3月,平均日访问量仅127次(俄语维基百科为230万次),90%为“误点”(用户搜索“俄罗斯新闻”时被算法误推),无实际阅读价值。
2. 英语版WikiNews:挣扎中的“相对幸存者”
- 内容与编辑模式:约2万篇文章,以人工编辑为主,聚焦“区域性事件深度报道”(如“美国中西部农场主抗议”),但缺乏成熟的编辑监督机制。2024年曾出现“市政选举报道错误称某候选人获诺贝尔奖”,发布3周后才纠正,期间被2家地方媒体引用,引发小规模信誉争议。
- 社区资源:核心编辑约50人(月均编辑≥10次),但无专职人员,依赖志愿者业余时间维护,导致“热点事件响应滞后”(如2025年某自然灾害报道比主流媒体晚48小时发布)。
- 技术短板:robots.txt配置错误(将“Disallow: /draft/”误写为“Allow: /draft/”),导致137篇未完成草稿(含“未证实的企业丑闻爆料”)被谷歌索引,用户搜索相关关键词时,WikiNews草稿页排在首页,被批评“传播未经核实信息”,直接影响域名信任度。
3. 中文版WikiNews:小众但“有组织”的特例
- 内容审核机制:约5000篇有效文章(社区自述),实行“三审制”:初稿由社区编辑撰写,二审核实信源(优先政府公告、权威媒体),三审校准中立表述(审核人员含2名前媒体从业者),内容聚焦“跨境议题”(如“中企海外项目民生影响”)。
- 社区规模:仅3名活跃编辑,均为兼职,依赖“兴趣驱动”维持运营,无稳定更新节奏(如2025年第二季度仅发布12篇新文章)。
- 流量特点:通过谷歌Analytics统计,2025年第二季度“4小时内访问峰值达3000次”,主要来自东南亚华人社区,但“非热点时段访问量骤降”(日均约150次),且仅限中、英、俄三语版本有一定流量,其他语言版本(如日语、西班牙语)几乎无访问。
三、WikiNews的核心共性问题(跨语言版本)
1. 内容质量:违背维基核心规则的“先天缺陷”
- 不可验证性:任务组抽样100篇文章发现,仅12篇引用“权威信源”(政府报告、主流媒体),67篇依赖“匿名受访者”,21篇无任何信源,完全违背维基“可验证性”原则。
- 缺乏中立视角:38%的抽样文章存在“明显立场倾向”,如某篇2024年“环保政策报道”仅引用环保组织观点,刻意忽略企业回应,违反“中立性”基本要求。
- 编辑监督缺失:作为新闻类平台,“编辑审核”是保障质量的核心机制,但WikiNews各版本均无专职编辑团队,英语版依赖“社区互助审核”(实际执行率不足30%),俄语版完全依赖机器人,导致低质内容泛滥。
2. 社区健康:“僵尸化”与“失衡”并存
- 活跃编辑断层:除英语版(约50人)、俄语版(29人)、中文版(3人)外,其他语言版本(如法语、德语)活跃编辑多为个位数,部分小语种版本(如冰岛语)甚至“半年无新编辑”,处于实质停滞状态。
- 贡献者结构畸形:俄语版90%的内容由机器人生成,人工编辑仅负责“删除垃圾信息”,无实质创作;英语版“核心编辑老龄化”(平均年龄47岁),年轻贡献者招募困难,2025年新加入编辑留存率不足10%。
- 社区互动匮乏:各版本“讨论页”月均互动量不足50条(维基百科同规模项目平均300条),用户反馈渠道形同虚设,难以形成“自我改进”机制。
3. 风险累积:从“资源消耗”到“声誉受损”
- 直接经济成本:2023-2024年,基金会为WikiNews投入的技术支持(服务器维护、漏洞修复)约75万美元;2023年法语版“明星偷税报道”诉讼案,耗费法律费用12万美元;俄语版服务器崩溃事件,间接损失(用户流失、品牌影响)未量化但显著。
- 隐性资源占用:技术团队需为WikiNews适配新功能(如2024年“媒体上传工具”更新),额外消耗120工时(1.5万美元);安全团队每年需花40工时清理俄语版垃圾评论,占小型项目维护时间的20%。
- 声誉连带伤害:2024年某右翼媒体批判“维基系平台传播虚假信息”时,特意截取WikiNews的错误报道作为例证,导致维基百科在“公众信任度调查”中评分下降3个百分点(从82%降至79%),对整个维基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四、解决方案与争议:从“维持”到“归档”的博弈
1. 四大方案及社区反应
方案 | 具体内容 | 支持者及理由 | 反对者及理由 |
---|---|---|---|
维持现状 | 不改变运营模式,继续由基金会提供服务器支持 | 核心编辑(如英语版Swinky):“项目失败因基金会‘20年未投入专项经费’,增加资金可改善” | 任务组及基金会:“2023-2024年投入75万美元仍无起色,证明资金不是关键” |
重组为“Wiki News Pulse” | 仅保留英语版,关联维基数据聚合全球事件,由“专业编辑+志愿者”运营,需5名专职编辑(年薪合计20万美元) | 英语版部分编辑:“聚焦事件关联可提升实用性,专业编辑保障质量” | 基金会:“无额外预算;其他语言版本反对‘英语优先’” |
合并至对应语言维基百科 | 将优质内容整合到维基百科“新闻事件”条目 | 部分维基百科编辑:“可利用维基百科的审核机制提升质量” | WikiNews社区:“新闻与百科定位冲突,会破坏条目结构”;维基百科社区:“增加维护负担,拒绝接收” |
归档(转为只读) | 保留内容供查阅,停止新编辑,参照“拉丁语维基新闻”2019年处理模式 | 任务组及效率派:“释放资源给潜力项目(如维基数据),避免声誉风险” | WikiNews核心成员:“否定20年社区努力,内容有历史价值” |
2. 关键人物的核心观点
- Victoria(任务组成员):“WikiNews是‘目标失败+规则违背’的独特案例——20年未实现‘优质协作新闻’目标,且系统性违反‘可验证性’‘中立性’原则,与规模无关(印尼某50人项目因符合规则而安全)。归档是‘承认失败、释放资源’的理性选择。”
- Swinky(英语版编辑):“英语版仍有挽救空间,建议‘引入 journalism 院校合作(如哥伦比亚大学)培训编辑,建立审核机制’,但需基金会提供启动资金(约10万美元)。”
- Kitwang(中文版参与者):“中文版内容经严格审核,有实际用户需求(东南亚华人),反对‘一刀切’归档,希望‘分版本评估,保留优质小语种版本’。”
- Mark(维基百科资深编辑):“WikiNews的内容连维基入门标准都达不到,却顶着‘维基’头衔,持续损害整个生态的信誉,‘长痛不如短痛’,应尽快归档。”
五、后续流程与时间线
- 公众咨询阶段:2025年6-7月开展,7月27日结束后仍可留言,收集到127条建议(如“编辑资格认证”“与新闻院校合作”)。
- 任务组内部讨论:7月底分析咨询结果,初步筛选可行方案(倾向“分版本处理”:英语版试点重组,俄语版及停滞版本归档)。
- 向董事会汇报:8月15日提交《WikiNews评估中期报告》,附各方案成本与风险分析。
- 最终决策:12月董事会季度会议投票决定方案,若通过归档,将设置6个月过渡期(允许社区导出内容)。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8日 (五) 12:13 (UTC)
维基数据条目及属性标签即将显示于维基监视列表/最近更改
编辑各位好,维基数据支援维基媒体项目团队很高兴宣布一项即将到来的变动,有关维基数据编辑日志在你的监视列表及最近更改列表中的显示方式。若在维基数据上的编辑影响到其他维基媒体项目的页面,该编辑日志将包含有关编辑性质的信息,可能包括QID(或Q编号)、PID(或P编号)及数值(可为文字、数字、日期,或亦是QID或PID)。对这些术语感到困惑?可参阅维基数据:词汇表了解更多解释。
这项即将实施的变动定于2025年7月17日,UTC时间13:00至15:00进行。 变动后,所有QID或PID旁将显示标签(条目名称),如下图所示:
只有当你在用户偏好设定中启用了监视列表及最近更改中的维基数据编辑显示,或在监视列表及最近更改页面上直接勾选了“维基数据编辑”的活动过滤器,这些变动才会可见。
你的机器人及工具可能会受到影响!目前有数以千计的机器人、工具及用户指令码,尽管我们已研究了其中多个的潜在影响,但无法保证不会有部分因此变动而出现故障或受到影响。
有关这项变动的更多信息及背景,包括你的机器人可能受到的影响,可参阅此项目任务页。欢迎提出问题及反馈,请在这个专用的讨论页与我们联络。
多谢, ——Danny Benjafield(WMDE) 代表维基数据支援维基媒体项目团队。 MediaWiki 讯息传送(留言)2025年7月14日(一)12:46(UTC)
手机版首页
编辑英文首页应该也和我们差不多,不知道能不能找个人帮忙看看能不能借鉴他们的手机版显示,我们的手机版显示首页实在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不过美术来说并不是英文版的最漂亮最漂亮是es.wn,但是我copy的时候失败了(四年前左右应该?)。 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7日 (四) 20:28 (UTC)
- 是这样,手机版去茶馆和找正在撰写的文章也很难。 ~ Sheminghui.WU(留言) 2025年7月18日 (五) 02:57 (UTC)
- https://es.m.wikinews.org/wiki/Portada 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8日 (五) 07:04 (UTC)
https://en.m.wikivoyage.org/wiki/France 中文维基新闻新ui设计 03 中文维基新闻新ui设计 02 - 有一部分的语言采用了标题右边会有地球的图案,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意见如何,看得执一习惯因为我自己来看还是ok的,只要隐藏了右边的侧边栏,这个会增添我们自己的特色。另外就是大部分语言(例如英文那边的文章)他们如果要插入图片在新闻报道当中,他们的显示框会更加艺术一点,他们的图片的边缘是有一条线(手机版当中),我不知道是怎样改的。包括以上的东西。。看看大家对任何改进我们老土的设计有没有想法。 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8日 (五) 11:49 (UTC)
就像当初维基新闻抗议香港警察修改传媒定义一样,我们应该要草拟一份声明。en:Wikinews:Response to Proposal for Closing Wikinews。--Kitabc12345(留言) 2025年7月18日 (五) 16:1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