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胡錫進解讀「取消公有制為主體」被禁言

【2024年8月4日訊】

胡錫進疑因解讀三中全會決議「取消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與公有制經濟平等,不再區分主體和主導作用被禁言。《人民日報》被指為他發文澄清。

上海外灘15號,2017年11月

彭博報導,胡錫進在解讀三中全會決議時,認為會議標誌著國企和民企實現平等地位的歷史性轉變,疑似觸及當局敏感神經,已被禁止發帖。胡錫進的微博賬戶擁有近2500萬粉絲,目前已被暫停,具體禁令期限未明。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於7月15日在北京召開,主題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然而,引發輿論熱議的並非會議本身,而是《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對三中全會《決定》的解讀及其後續影響。

胡錫進在7月22日於其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文章,題為《取消這一關鍵表述,是歷史性變化》。

胡錫進指出,與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相比,新的《決定》中沒有「公有制為主體」的表述。他認為,這一變化標誌著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實現了真正的平等,是歷史性的進步。

胡錫進在文中寫道:「這種變化意味著不再區分誰是主體地位,誰才能發揮主導作用。中國社會對各種所有制關係的認知、態度以及敘事方式都將向前邁出一大步。」

彭博報導提及,這種措辭轉變意味著民營企業在項目投標和獲得銀行貸款等方面將不再處於不利地位。

然而,這篇文章發表後迅速引發輿論譁然,部分左派網民批評胡錫進「公然反對憲法和黨章」,挑戰黨的基本經濟制度。文章很快被刪除,且自7月27日起,他的所有社群媒體帳號都停止更新,疑似被禁言。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透露,胡錫進的言論觸發了當局的禁言令,政府希望限制公眾對此問題的討論。胡錫進最後一次發微博是在7月27日。報導提及,對於這位習慣每天多次發帖的高產博主來說,這種沉默顯得異常。

此外,左派網民李光滿在崑崙策研究院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文,批評胡錫進的觀點是「偷梁換柱、以偏概全、混淆視聽」,因為「公有制主體地位」已經載入黨章和國憲。

李光滿認為,胡錫進的言論可能削弱公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對此應保持高度警惕並予以懲處。

事關國本和黨的性質,決不能讓別有用心的人帶偏了方向!
——李光滿

胡錫進在接受《星島日報》查詢時表示:「我個人不想說什麼,您看網上的東西就行了,請理解。」

澳洲國立大學台灣研究項目的政治學家宋文悌表示,封殺在國家媒體工作了三十年的胡錫進傳達了嚴峻訊息,連他都能觸犯紅線,說明在當今中國,參與公共政治討論的人很難知道紅線在哪裏。

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概念,與公有制經濟相對,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及外資經濟。

《聯合早報》報導,胡錫進於2021年底從《環球時報》退休,但幾乎每天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社群平台上發表針對熱門議題的文章,有時一天多達兩三篇。他的微博帳號粉絲接近2500萬。彭博報導,然而,隨著中國政府近年來收緊網絡討論,胡錫進因言論過於自由而遭攻擊。

當民族主義網友因農夫山泉的產品包裝疑似受日本影響而呼籲抵制時,胡錫進呼籲寬容對待民營企業家,強調他們對中國經濟的貢獻。

維基新聞在中國一超市拍攝的農夫山泉雪櫃

彭博報導,胡錫進曾以好鬥著稱。2022年他在Twitter上表示,如果當時的美國眾議長裴洛西的飛機在美軍戰鬥機護送下抵達台北,主張若解放軍戰機攔阻無效,可擊落裴洛西專機,結果因言辭過激一度遭到封號。

胡錫進在2019年接受彭博採訪時承認,他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具有影響力,並發誓要「更加謹慎」。他說,如果他的推文造成了附帶損害並使美國投資者受損,那不是他的本意。他最大的希望是能夠更自由地表達。

彭博報導,隨著中國經濟因房地產不景氣而放緩,中共大幅縮小了公開辯論經濟問題的空間,政府對分析師施壓,要求避免使用「通貨緊縮」等敏感詞彙,並隱瞞越來越多的官方資料。

《南華早報》報導,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部分人士期望全會能釋出支持民企的正面訊號。7月18日結束的四天全會前,官媒讚揚習近平承諾支持民企及歡迎外資。全會決議中,領導層承諾將為民企提供更多發展空間,助其技術突破,同時強調要壯大國企。

針對胡錫進文章引發的風波,7月30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署名「仲音」的文章《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強調中共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上的觀點是明確、一貫的。

文章指出,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內涵包括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內容,並重申「兩個毫不動搖」的重要性。文章寫道:「只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但不會削弱,還會不斷增強。」

《人民日報》雖然沒有提到胡錫進的文章,但強調中國對國企和民企的基本立場「沒有改變,將來也不會改變」。評論中提到,三中全會的決議強調「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包括黨認為公有制是中國經濟制度的主體,允許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新華社和《人民日報》三中全會會前發表萬字長文,盤點習近平自2012年上任以來的「改革功績」。文章稱,自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掀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春江大潮」,並指出上月末通車的伶仃洋大橋是改革開放的新起點。

文章詳細描述了習近平自2012年上任以來如何推動改革,包括精簡中央和國家機構、實施司法和農村改革等。依據文章內容,習近平曾形容:「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必須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

然而,專家和學者對此表示質疑,認為這些所謂的改革實則為「高級黑」。日本靜岡大學教授楊海英指出,黨媒試圖用諂媚之詞美化習近平的倒車行為,而非真正的改革。他表示:「『習博士』只有倒退,沒有改革。」

旅美學者鄧聿文則認為官媒盛贊習近平的「改革功績」與強調「制度自信」看似矛盾,實則反映了中共的畸形開放。他指出,中共在財稅和土地政策上可能會做出一些修改以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危機,但不會進行真正的政治改革。

自由亞洲電台指,本次三中全會前夕,中共當局宣布對兩任前國防部長魏鳳和李尚福的黨內處理決定,被疑將在三中全會上進行軍隊的政治清洗。

此次中共官媒文章中,著墨重點在於習近平進行精減軍隊、軍中改革及反腐。今年6月,習近平還曾親赴中共老巢延安召開軍委政治會議,強調「政治建軍」和「槍桿子要掌握在對黨忠誠可靠的人手中」。

在經濟方面,文章謳歌習近平推動新質生產力、建立自貿區、激發社會活力等。

然而,自由亞洲電台指,隨著《香港國安法》等的推出,外資不斷退出中國,中國經濟更是斷崖式下跌。報導引述《華爾街日報》最新報導指,中國地方政府積累了高達11萬億美元的賬外債務,這些包括房地產在內的項目大多以失敗或爛尾告終。

習近平提出的新質生產力也未能取得實效,多家龍頭科技企業被美國制裁,令最關鍵產業,如晶片和人工智慧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水平。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入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自由亞洲電台報導,專家和學者普遍認為,這些改革僅是維護政權和習近平個人權力的手段,並不會觸及真正的政治改革。而胡錫進對三中全會《決定》的解讀引發的爭議,惹起外界關注。

亞洲新聞台報導,中共三中全會發布的決議文件承諾多,但具體措施甚少。報導引述分析家認為,這暗示主席習近平可能尋求第四個總書記任期。

中共中央的「三中全會」通常在黨代會次年9月至12月召開,但本次延期至2024年7月。《聯合早報》引述分析指,這可能是官方需要更多時間協調和制定較大的改革方案。但如往屆三中全會,本次會議仍聚焦經濟與改革問題。

本次三中全會提出「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強調監管的重要性——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社會內生動力與創新活力,並重提「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目標。

公報將財稅、金融稱為「重點領域」,提到「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

公報提到,「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而在10年前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並未設定時間節點。全會指出,要統籌發展與安全,落實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的各項舉措。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