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无阻变装皇后演出 但澳门叫停

【2024年1月26日讯】

澳门“城市艺穗节”活动中原定节目《造美之城》,因内容涉及“变装皇后”元素而遭澳门文化局下架并要求修改,称因“内容有出入”,同样节目在深圳三场演出中都未有任何修改要求,引发监制质疑。

“变装皇后”演出
“变装皇后”演出

相关演出原订于1月23至25日在澳门市政署大楼连演三场,在演出一场后,《造美之城》被取消剩余的两场演出。

局长梁惠敏表示,取消原因是演出内容有别于当局甄选时的理解,对方亦没有作出当局要求的调整、改善。

她说,经观看《造美之城》的首场彩排后发现其内容与演出申请时提供的资料有所出入。

她说,局方与相关团体进行了沟通和协调,但相关表演内容仍未进行相应调整或改善,因此决定取消演出。

相关表演节目的监制表示,提交申请时没有刻意隐瞒、规避,不符文化局预期是对方的主观判断。

监制表示,在申请资料中明确表明,这是一场变装皇后的演出,并提交了在深圳蛇口戏剧节演出之前的剧照。

然而,澳门文化局提出修改建议。

澳门政府部门要求,演员跳舞时穿上皮草遮盖身体,要求与性感有关的元素与龙无关,并要求更换丝袜颜色。

尽管经过修改,演出仍无法满足当局的要求,最终被迫取消。

局长梁惠敏表示支持多元演出,但需符合“某种规范”和“一定原则”。

惟她未能具体说明,该剧哪些内容或作法违反规定。

《造美之城》是什么?

原定于“城市艺穗节”期间在澳门上演的节目《造美之城》,由于内容涉及“变装皇后”元素,被文化局下架停演。

《造美之城》是一个探讨美的多元诠释的表演项目。原本定于本周在澳门市政署大楼上演三场,但文化局介入下只准许首场首演。节目监制认为文化局之所以取消,是出于主观判断。

文化局局长梁惠敏表示,取消的主要原因是首场演出的内容与初次甄选时的理解不符。分析指,具体来说,是因为节目涉及“变装皇后”的元素,与当局的期望有差异。

《造美之城》监制Sarah Sun指,初次申请时已明确表明节目与“变装皇后”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同一节目去年11月曾在深圳成功举办三场,当时并无被要求修改。

她表示,《造美之城》去年11月在深圳三场播出内容同澳门,当时深圳场地无添加任何限制。但在澳门却先后受到修改和取消的指示,感到失望。

她透露,文化局在首次彩排后要求修改细节,包括“变装皇后”的衣着。她透露,文化局要求修改的细节中,唯一未改的就是“变装皇后”的服装元素,其他都已经尽量修改。

她表示,初次申请时已表明节目内容,包括粗言秽语及裸露场面,并无隐瞒。文化局在首场彩排后,提出修改部分服装及道具要求,包括将肉色丝袜改黑及更换“变装皇后”服饰等。

她提到看来的裸露其实是肉色戏服,但文化局仍加以指摘;及“变装皇后”服饰属其个人表达,而非文化局可以指示的范围。她指,服装是“变装皇后”个人表达方式。

《造美之城》为“城市艺穗节”其中一项重点活动,内容为邀请民众一同讨论美学见解,以选票决定什么是美,借此改谶社会。

当“造美之城”讲及世界如何按照衣着批判一个人,现在却是文化局对衣著作出指示。
——Sarah Sun

《造美之城》被叫停,澳门文化局长梁惠敏指出,任何活动必须在确定原则下进行。梁惠敏表示,《造美之城》是经过甄选加入“城市艺穗节”,但首演内容有异,双方未能调整,所以根据章程取消。

然而,有质疑指,文化局以程序为自己开脱,因为活动申请时已清楚列明所有元素,怎么原则上有突变?“城市艺穗节”官网已公开《造美之城》有涉及“变装皇后”等“成人内容”。

“城市艺穗节”官网详列《造美之城》内容涵盖尖酸批评及“成人元素”,疑与局方理解不同。梁惠敏后来表示,首场演出内容与初次审查有异,在沟通下监制未调整,遂按程序取消。有意见认为,事件本质是局方主观反对“变装皇后”内涵。

深圳无阻“变装皇后”演出 但澳门叫停
深圳无阻“变装皇后”演出 但澳门叫停

澳门彩虹组织批澳门文化局在倒退

澳门文化局日前突然下令取消原定于“城市艺穗节”期间上演的互动剧场《造美之城》,该剧融合“变装皇后”元素,遭到首个澳门LGBT团体“澳门彩虹创”批评。

《造美之城》由本地团体策划,以互动形式探讨美学议题,并融入变装表演元素。该剧于1月23日首场上演后,文化局在第二场前突然下令停演,理由是内容“与理解有出入”。

“澳门彩虹创”理事长林嘉龙批评,文化局此举表明对性小众议题的包容度倒退,亦向社会传递错误讯息,即政府认为不合主流的选择可能遭到处罚。

他表示取消对创作团队已构成影响,亦可能伤害变装人士。

他指,文化局突然停演等同打压,亦向社会传递“不合主流容易受处罚”讯息,作为是对性小众议题包容度的倒退。他表示,取消对创作团队已造成伤害,或伤及变装人士的感受。

《造美之城》监制Sarah质疑,文化局事前已知悉剧中元素,但见演出后不断要求修改,包括要求更换某些服装及表演元素,限制内容发展。

她在受访时表示,强烈不满文化局阉割该剧的内容。

她指出,文化局在接纳该剧参加“城市艺穗节”时,已知悉剧中含有“变装皇后”、粗口、裸露及成人情节等元素。但文化局在观看首场彩排后,便开始不断向剧组提出修改要求。

其中包括要求演员跳出场舞时需要穿上皮草,以遮掩身体;将原本富有性感的龙型花纹的白色长裙改掉;改用深色丝袜替代演员穿着的肉色丝袜。

文化局局长回应指,内容与文化局理解有出入,决定根据权利取消余下演出。但未能具体说明内容所谓“有出入”或“不合规范”之处。事件引起外界质疑文化局做法。

澳门文化局的“某种规范”和“一定原则”是什么?

面对《造美之城》停演引发质疑,文化局局长梁惠敏表示支持多元演出,但需符合“某种规范”和“一定原则”。惟她未能具体说明,该剧哪些内容或作法违反了规定。

对于文化局突然取消“城市艺穗节”的获奖节目《造美之城》,澳门彩虹创会理事长林嘉龙表示感到失望及担忧。林嘉龙担忧,此举影响对性别多元的开放度,日后文化局可能不接受公众穿背异性服饰的选择。他认为虽属私人选择,当局亦应予以尊重。

林嘉龙进一步担忧,如此做法意味文化局可能不建议市民挑战传统性别定型,例如男性穿着女性服饰或女性穿着男性服饰,即使这些都属于个人取向自由的无伤大雅选择。

林嘉龙表示,虽然对结果感到“出奇”,但此举开了一个不利的先例,日后文化局可能会以主观标准要求创作者修改,甚至若不“听话”取消创作。他指出,艺穗节以“创新”及“冒险”为主题,《造美之城》正好符合,一旦被取消,代表当局不让创作者自主表达。

林嘉龙表示,根据已知资讯,文化局曾要求《造美之城》剧组根据其意愿进行调整,将表现形式改变为文化局想表达的内容,而非保留剧组原本想表达的客观内容。

他指出,此举开了一个不良先例,日后文化局有可能基于主观理由要求创作者修改内容,若创作者不同意便予以取消资格。换言之,文化局或不再尊重创作团队的创意理念,并以主观标准干预表现形式。

艺穗节致力于支持当地艺术家、制作人及其他从事艺术创作人士,利用这个平台发挥独特创意并互相交流。林嘉龙指出,澳门城市艺穗节已进行至第22届,其主旨在于鼓励“创新”和“冒险精神”,以多元化形式呈现本澳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内容。

《造美之城》作为通过艺穗节征选过程获选的节目之一,一旦入选,文化局亦会为部分表演提供资金支持。林嘉龙认为,《造美之城》正贴切地迎合艺穗节鼓励“创新”和“冒险”的宗旨,突显本地艺术创作精神。

澳门政府部门被批伤害性小众

林嘉龙分析指出,若以性别角度审视这起事件,便难以理解之前一些内容更加大胆的表演如《阴道独话》,都曾在澳门顺利登场,但何以文化局此时却反应强烈不予以接受。

他认为,这明显显示出文化局对性别多元议题的包容度已在倒退,并直接打击那些想在大众面前以艺术真实展现自己的性小众或变装人士。因此,他认为文化局需认真反思,以免政策和言论互相影响,进一步阻碍社会对性别多元的开放和包容。

林嘉龙指出,文化局的做法让性小众意识到,政府连以艺术包装也不接受他们,更对日常自由表达个人喜好构成很大打击和伤害。但政府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此外,他表示留意到有部分网民对《造美之城》也有不少负面评论,担心这些评论进一步深化对性小众的伤害。文化局有关决定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大众难以接受性小众群体。

林嘉龙表示,针对《造美之城》一事,网上亦出现不少负面评论。他留意到这些评论,担心它们可能进一步加深社会对性小众群体的误解和偏见,带来更多伤害。

他认为,文化局此次下定结论的决定,实质上已暗示持相似观点,这亦促成了部分舆论的发酵。文化局的决定和部分舆论言论实际上形成互相“辅助”的关系,共同影响和限制了社会对性小众群体的接纳程度。

“变装皇后”是什么?

“变装皇后”(Drag Queen)文化演出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常由男性表演者以夸张的女性形象和服装扮相出现在舞台上。这种表演通常涉及化妆、假发、丰富的服装和戏剧化的舞台表演,旨在以幽默、夸张和艺术的方式展示和探索性别和身份的多样性。

Drag Queen演出可以包括歌唱、舞蹈、模仿名人或角色、说唱等元素,常常在俱乐部、音乐剧、文化节等场合进行。这种表演形式在LGBTQ+社群中非常流行,被视为一种自我表达、庆祝与娱乐的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一定要打造“男子汉”?

中国推动改革“娘炮” 教育强调男生“阳刚之气”培养

中国教育部2021年文件提出改革学校体育课,注重培养学生“阳刚之气”,目的是防止男生“女性化”,广东话俗称“乸型”,这是一个诋毁男生“女性化”的攻击性语言,但此举被指潜在歧视性别争议。网民认为,此举或使性别定型,不应强逼学生形象。支持者则表示,“阳刚”品格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该政策在中国社交媒体引发广泛争议,部分网友批评该政策性别歧视。但也有人认为,中国部分流行男星形象也“有问题”,对男生形象典型的再定义责无旁贷。BBC记者曾分析,近年中国政府担忧国内最受欢迎男星形象已非往昔强壮形象,此举或意在通过体育课课程设计补佐影响。

中国教育部日前发布文件表示,将重新改革学校体育课程,更着重培养学生的“阳刚精神”。文件指出,近年部分中国男生性格出现“阴柔”倾向,身体质素开始下降,课堂将注重“阳刚”元素如力量及耐力训练。

有声音指,近年内地男星形象偏向“脆弱”,影响不少男生对自己的认知。国家主席习近平亦一直提倡体育,或希望培育更结实的男性典范。但亦有不同看法,认为应尊重个人风格,不宜死理地定下标准。

教育部2021年表示,将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更重视培养学生“阳刚之气”。根据改革后的规定,除个别获得豁免的学生外,未达到体质健康标准的学生将难以获得毕业证书。

具体措施包括:鼓励退役运动员和有体育才华者兼任体育教师;开发校园特色体育项目,重点发展校园足球;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体能测试为一体的考评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教学考核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一定要打造“男子汉”?

去年5月,政协常委斯泽夫指出,许多年轻男性缺乏“阳刚之气”,追求“娘娘腔”形象,存在“女性化”趋势,若不治理将危及民族。他认为,训练环境亦是原因之一,大多数男孩在母系家庭长大,老师亦多为女性。影视中“娘娘腔”影响力越大,儿童不想当“战斗英雄”。

这项改革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一段时间以来,虽中小学开设体育课,但重视文化课更多,将体育课作为“副科”。因此,他建议学校在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确保年轻人得到均衡发展。教育部此次强调体育课与“阳刚”培养,或将回应斯泽夫等人的呼吁。

尽管“小鲜肉”类型的电视星依旧活跃,但近年来,年轻男艺人正面临越来越严格的审查。2020年11月,四川甘孜藏族青年丁真在网上走红,政府官方纷纷邀请其出镜,可见探索“阳刚”形象的举措。

事实上,2019年开始,媒体对带耳环等“阴柔”元素进行模糊处理;嘻哈元素及LGBT文化也受限制。202011月,丁真注重体现藏族特色而非“娘娘腔”形象,获得网友好评,政府见其机,全力宣传。

教育部提出强调“阳刚之气”培养计划后,中国网络舆论呈负面态势。网民批评此举带有性别歧视成分。有网友表示,“男生也有感情,柔弱也是人性”;“女性为何贬义”一帖获得20多万赞。

亦有网友指出,将柔弱联想女性本是偏见;“女兵女警难道女性化?”部分网友指责“小鲜肉”明星化妆姿态“不够阳刚”。整体来说,网民质疑此举易带来性别定型,难与时代潮流与个人差异并进。

但也有网友把炮口对准提案人,指提议多由男性提出而非女性。虽中国女性地位提高,但政治决策层面女性参与率仍仅20%。全国人大常委会25名成员中也只有1名女性。

一些网友抨击“小鲜肉”明星化妆打扮“不够阳刚”之见,实质涉及较为保守的性别刻板印象。但不同人对性别的定义并非绝对,个人形象亦应有自由选择空间。

分析指,事实上,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温和文雅”的审美标准并非毁誉性别定型。相反,包容多元应是社会进步的方向。些许化妆并不妨碍男演员扮演正面角色楷模。刻板印象之批评未必考虑各方状况,社会不宜以单一标准要求他人。

外界批评,中国传统社会不应限定性别表征方式,比如认为化妆和精致只属于女性。个人形象应由自身决定,不必按别人设定的“应该”来要求。尽管社会潮流在变,但性别间差异正在缩小,“超越性别”的美也应得到尊重。刻板印象难容忍新思潮,过分强调性别角色将限制个人发展。

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