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無阻變裝皇后演出 但澳門叫停

【2024年1月26日讯】

澳門「城市藝穗節」活動中原定節目《造美之城》,因內容涉及「變裝皇后」元素而遭澳門文化局下架並要求修改,稱因「內容有出入」,同樣節目在深圳三場演出中都未有任何修改要求,引發監製質疑。

「變裝皇后」演出
「變裝皇后」演出

相關演出原訂於1月23至25日在澳門市政署大樓連演三場,在演出一場後,《造美之城》被取消剩餘的兩場演出。

局長梁惠敏表示,取消原因是演出內容有別於當局甄選時的理解,對方亦沒有作出當局要求的調整、改善。

她說,經觀看《造美之城》的首場綵排後發現其內容與演出申請時提供的資料有所出入。

她說,局方與相關團體進行了溝通和協調,但相關表演內容仍未進行相應調整或改善,因此決定取消演出。

相關表演節目的監製表示,提交申請時沒有刻意隱瞞、規避,不符文化局預期是對方的主觀判斷。

監製表示,在申請資料中明確表明,這是一場變裝皇后的演出,並提交了在深圳蛇口戲劇節演出之前的劇照。

然而,澳門文化局提出修改建議。

澳門政府部門要求,演員跳舞時穿上皮草遮蓋身體,要求與性感有關的元素與龍無關,並要求更換絲襪顏色。

儘管經過修改,演出仍無法滿足當局的要求,最終被迫取消。

局長梁惠敏表示支持多元演出,但需符合「某種規範」和「一定原則」。

惟她未能具體說明,該劇哪些內容或作法違反規定。

《造美之城》是什麼?

原定於「城市藝穗節」期間在澳門上演的節目《造美之城》,由於內容涉及「變裝皇后」元素,被文化局下架停演。

《造美之城》是一個探討美的多元詮釋的表演項目。原本定於本週在澳門市政署大樓上演三場,但文化局介入下只准許首場首演。節目監製認為文化局之所以取消,是出於主觀判斷。

文化局局長梁惠敏表示,取消的主要原因是首場演出的內容與初次甄選時的理解不符。分析指,具體來說,是因為節目涉及「變裝皇后」的元素,與當局的期望有差異。

《造美之城》監製Sarah Sun指,初次申請時已明確表明節目與「變裝皇后」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節目去年11月曾在深圳成功舉辦三場,當時並無被要求修改。

她表示,《造美之城》去年11月在深圳三場播出內容同澳門,當時深圳場地無添加任何限制。但在澳門卻先後受到修改和取消的指示,感到失望。

她透露,文化局在首次綵排後要求修改細節,包括「變裝皇后」的衣著。她透露,文化局要求修改的細節中,唯一未改的就是「變裝皇后」的服裝元素,其他都已經盡量修改。

她表示,初次申請時已表明節目內容,包括粗言穢語及裸露場面,並無隱瞞。文化局在首場綵排後,提出修改部分服裝及道具要求,包括將肉色絲襪改黑及更換「變裝皇后」服飾等。

她提到看來的裸露其實是肉色戲服,但文化局仍加以指摘;及「變裝皇后」服飾屬其個人表達,而非文化局可以指示的範圍。她指,服裝是「變裝皇后」個人表達方式。

《造美之城》為「城市藝穗節」其中一項重點活動,內容為邀請民眾一同討論美學見解,以選票決定什麼是美,藉此改讖社會。

當「造美之城」講及世界如何按照衣著批判一個人,現在卻是文化局對衣著作出指示。
——Sarah Sun

《造美之城》被叫停,澳門文化局長梁惠敏指出,任何活動必須在確定原則下進行。梁惠敏表示,《造美之城》是經過甄選加入「城市藝穗節」,但首演內容有異,雙方未能調整,所以根據章程取消。

然而,有質疑指,文化局以程序為自己開脫,因為活動申請時已清楚列明所有元素,怎麼原則上有突變?「城市藝穗節」官網已公開《造美之城》有涉及「變裝皇后」等「成人內容」。

「城市藝穗節」官網詳列《造美之城》內容涵蓋尖酸批評及「成人元素」,疑與局方理解不同。梁惠敏後來表示,首場演出內容與初次審查有異,在溝通下監製未調整,遂按程序取消。有意見認為,事件本質是局方主觀反對「變裝皇后」內涵。

深圳無阻「變裝皇后」演出 但澳門叫停
深圳無阻「變裝皇后」演出 但澳門叫停

澳門彩虹組織批澳門文化局在倒退

澳門文化局日前突然下令取消原定於「城市藝穗節」期間上演的互動劇場《造美之城》,該劇融合「變裝皇后」元素,遭到首個澳門LGBT團體「澳門彩虹創」批評。

《造美之城》由本地團體策劃,以互動形式探討美學議題,並融入變裝表演元素。該劇於1月23日首場上演後,文化局在第二場前突然下令停演,理由是內容「與理解有出入」。

「澳門彩虹創」理事長林嘉龍批評,文化局此舉表明對性小眾議題的包容度倒退,亦向社會傳遞錯誤訊息,即政府認為不合主流的選擇可能遭到處罰。

他表示取消對創作團隊已構成影響,亦可能傷害變裝人士。

他指,文化局突然停演等同打壓,亦向社會傳遞「不合主流容易受處罰」訊息,作為是對性小眾議題包容度的倒退。他表示,取消對創作團隊已造成傷害,或傷及變裝人士的感受。

《造美之城》監製Sarah質疑,文化局事前已知悉劇中元素,但見演出後不斷要求修改,包括要求更換某些服裝及表演元素,限制內容發展。

她在受訪時表示,強烈不滿文化局閹割該劇的內容。

她指出,文化局在接納該劇參加「城市藝穗節」時,已知悉劇中含有「變裝皇后」、粗口、裸露及成人情節等元素。但文化局在觀看首場綵排後,便開始不斷向劇組提出修改要求。

其中包括要求演員跳出場舞時需要穿上皮草,以遮掩身體;將原本富有性感的龍型花紋的白色長裙改掉;改用深色絲襪替代演員穿著的肉色絲襪。

文化局局長回應指,內容與文化局理解有出入,決定根據權利取消餘下演出。但未能具體說明內容所謂「有出入」或「不合規範」之處。事件引起外界質疑文化局做法。

澳門文化局的「某種規範」和「一定原則」是什麼?

面對《造美之城》停演引發質疑,文化局局長梁惠敏表示支持多元演出,但需符合「某種規範」和「一定原則」。惟她未能具體說明,該劇哪些內容或作法違反了規定。

對於文化局突然取消「城市藝穗節」的獲獎節目《造美之城》,澳門彩虹創會理事長林嘉龍表示感到失望及擔憂。林嘉龍擔憂,此舉影響對性別多元的開放度,日後文化局可能不接受公眾穿揹異性服飾的選擇。他認為雖屬私人選擇,當局亦應予以尊重。

林嘉龍進一步擔憂,如此做法意味文化局可能不建議市民挑戰傳統性別定型,例如男性穿著女性服飾或女性穿著男性服飾,即使這些都屬於個人取向自由的無傷大雅選擇。

林嘉龍表示,雖然對結果感到「出奇」,但此舉開了一個不利的先例,日後文化局可能會以主觀標準要求創作者修改,甚至若不「聽話」取消創作。他指出,藝穗節以「創新」及「冒險」為主題,《造美之城》正好符合,一旦被取消,代表當局不讓創作者自主表達。

林嘉龍表示,根據已知資訊,文化局曾要求《造美之城》劇組根據其意願進行調整,將表現形式改變為文化局想表達的內容,而非保留劇組原本想表達的客觀內容。

他指出,此舉開了一個不良先例,日後文化局有可能基於主觀理由要求創作者修改內容,若創作者不同意便予以取消資格。換言之,文化局或不再尊重創作團隊的創意理念,並以主觀標準干預表現形式。

藝穗節致力於支持當地藝術家、製作人及其他從事藝術創作人士,利用這個平台發揮獨特創意並互相交流。林嘉龍指出,澳門城市藝穗節已進行至第22屆,其主旨在於鼓勵「創新」和「冒險精神」,以多元化形式呈現本澳地區的文化特色和藝術內容。

《造美之城》作為通過藝穗節徵選過程獲選的節目之一,一旦入選,文化局亦會為部分表演提供資金支持。林嘉龍認為,《造美之城》正貼切地迎合藝穗節鼓勵「創新」和「冒險」的宗旨,突顯本地藝術創作精神。

澳門政府部門被批傷害性小眾

林嘉龍分析指出,若以性別角度審視這起事件,便難以理解之前一些內容更加大膽的表演如《陰道獨話》,都曾在澳門順利登場,但何以文化局此時卻反應強烈不予以接受。

他認為,這明顯顯示出文化局對性別多元議題的包容度已在倒退,並直接打擊那些想在大眾面前以藝術真實展現自己的性小眾或變裝人士。因此,他認為文化局需認真反思,以免政策和言論互相影響,進一步阻礙社會對性別多元的開放和包容。

林嘉龍指出,文化局的做法讓性小眾意識到,政府連以藝術包裝也不接受他們,更對日常自由表達個人喜好構成很大打擊和傷害。但政府可能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此外,他表示留意到有部份網民對《造美之城》也有不少負面評論,擔心這些評論進一步深化對性小眾的傷害。文化局有關決定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長大眾難以接受性小眾群體。

林嘉龍表示,針對《造美之城》一事,網上亦出現不少負面評論。他留意到這些評論,擔心它們可能進一步加深社會對性小眾群體的誤解和偏見,帶來更多傷害。

他認為,文化局此次下定結論的決定,實質上已暗示持相似觀點,這亦促成了部分輿論的發酵。文化局的決定和部分輿論言論實際上形成互相「輔助」的關係,共同影響和限制了社會對性小眾群體的接納程度。

「變裝皇后」是什麼?

「變裝皇后」(Drag Queen)文化演出是一種表演藝術形式,通常由男性表演者以誇張的女性形象和服裝扮相出現在舞台上。這種表演通常涉及化妝、假髮、豐富的服裝和戲劇化的舞台表演,旨在以幽默、誇張和藝術的方式展示和探索性別和身份的多樣性。

Drag Queen演出可以包括歌唱、舞蹈、模仿名人或角色、說唱等元素,常常在俱樂部、音樂劇、文化節等場合進行。這種表演形式在LGBTQ+社群中非常流行,被視為一種自我表達、慶祝與娛樂的方式。

中國傳統社會文化一定要打造「男子漢」?

中國推動改革「娘炮」 教育強調男生「陽剛之氣」培養

中國教育部2021年文件提出改革學校體育課,注重培養學生「陽剛之氣」,目的是防止男生「女性化」,廣東話俗稱「乸型」,這是一個詆毀男生「女性化」的攻擊性語言,但此舉被指潛在歧視性別爭議。網民認為,此舉或使性別定型,不應強逼學生形象。支持者則表示,「陽剛」品格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

該政策在中國社交媒體引發廣泛爭議,部分網友批評該政策性別歧視。但也有人認為,中國部分流行男星形象也「有問題」,對男生形象典型的再定義責無旁貸。BBC記者曾分析,近年中國政府擔憂國內最受歡迎男星形象已非往昔強壯形象,此舉或意在通過體育課課程設計補佐影響。

中國教育部日前發佈文件表示,將重新改革學校體育課程,更着重培養學生的「陽剛精神」。文件指出,近年部分中國男生性格出現「陰柔」傾向,身體質素開始下降,課堂將注重「陽剛」元素如力量及耐力訓練。

有聲音指,近年內地男星形象偏向「脆弱」,影響不少男生對自己的認知。國家主席習近平亦一直提倡體育,或希望培育更結實的男性典範。但亦有不同看法,認為應尊重個人風格,不宜死理地定下標準。

教育部2021年表示,將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體育教育質量,更重視培養學生「陽剛之氣」。根據改革後的規定,除個別獲得豁免的學生外,未達到體質健康標準的學生將難以獲得畢業證書。

具體措施包括:鼓勵退役運動員和有體育才華者兼任體育教師;開發校園特色體育項目,重點發展校園足球;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體能測試為一體的考評機制;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為教學考核重要內容。

中國傳統社會文化一定要打造「男子漢」?

去年5月,政協常委斯澤夫指出,許多年輕男性缺乏「陽剛之氣」,追求「娘娘腔」形象,存在「女性化」趨勢,若不治理將危及民族。他認為,訓練環境亦是原因之一,大多數男孩在母系家庭長大,老師亦多為女性。影視中「娘娘腔」影響力越大,兒童不想當「戰鬥英雄」。

這項改革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一段時間以來,雖中小學開設體育課,但重視文化課更多,將體育課作為「副科」。因此,他建議學校在教育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確保年輕人得到均衡發展。教育部此次強調體育課與「陽剛」培養,或將回應斯澤夫等人的呼籲。

儘管「小鮮肉」類型的電視星依舊活躍,但近年來,年輕男藝人正面臨越來越嚴格的審查。2020年11月,四川甘孜藏族青年丁真在網上走紅,政府官方紛紛邀請其出鏡,可見探索「陽剛」形象的舉措。

事實上,2019年開始,媒體對帶耳環等「陰柔」元素進行模糊處理;嘻哈元素及LGBT文化也受限制。202011月,丁真注重體現藏族特色而非「娘娘腔」形象,獲得網友好評,政府見其機,全力宣傳。

教育部提出強調「陽剛之氣」培養計劃後,中國網絡輿論呈負面態勢。網民批評此舉帶有性別歧視成分。有網友表示,「男生也有感情,柔弱也是人性」;「女性為何貶義」一帖獲得20多萬讚。

亦有網友指出,將柔弱聯想女性本是偏見;「女兵女警難道女性化?」部分網友指責「小鮮肉」明星化妝姿態「不夠陽剛」。整體來說,網民質疑此舉易帶來性別定型,難與時代潮流與個人差異並進。

但也有網友把炮口對準提案人,指提議多由男性提出而非女性。雖中國女性地位提高,但政治決策層面女性參與率仍僅20%。全國人大常委會25名成員中也只有1名女性。

一些網友抨擊「小鮮肉」明星化妝打扮「不夠陽剛」之見,實質涉及較為保守的性別刻板印象。但不同人對性別的定義並非絕對,個人形象亦應有自由選擇空間。

分析指,事實上,中國乃至亞洲地區「溫和文雅」的審美標準並非毀譽性別定型。相反,包容多元應是社會進步的方向。些許化妝並不妨礙男演員扮演正面角色楷模。刻板印象之批評未必考慮各方狀況,社會不宜以單一標準要求他人。

外界批評,中國傳統社會不應限定性別表徵方式,比如認為化妝和精緻只屬於女性。個人形象應由自身決定,不必按別人設定的「應該」來要求。儘管社會潮流在變,但性別間差異正在縮小,「超越性別」的美也應得到尊重。刻板印象難容忍新思潮,過分強調性別角色將限制個人發展。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