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不滿新年紅包壓力

【2024年2月18日訊】

據報,中國年輕人對發放及收取紅包的傳統逐感焦慮。一些90後和00後投訴,紅包金額越來越高,已嚴重影響他們的收入。有初入職場人士表示,發紅包已吃掉他們一個月工資。這主要因近年紅包金額狂飆,由數十元升至數百元再至上千元,完全超出許多年輕人承受能力。

廣西民眾對《維基新聞》展示微額「一元利是(紅包)」

物價水平飆升,面對此,一些00後嘗試「整頓」紅包市場,減少或停止向部份親戚發紅包。但遭父母輩強烈反對,認為這有損長輩「面子」。目前年輕人與父母在紅包問題上出現隔閡。

有專家建議可頒布軟性規範,控制紅包金額上漲風氣。中國官媒評論指,也有地方推出「人情新風」,勸喻紅包以意頭為主,金額不宜過高。但改變此根深蒂固傳統並不容易。

「我第一次如此厭惡生活在兩廣地區,因為我收到了親戚傳說中的一元紅包,這是從我爺爺那邊來的,極其離譜。紅包封套都要兩塊人民幣,他們卻只放了一塊錢進去。貌似越是靠近廣東地區,收到的紅包就越少。」一名廣西民眾對著《維基新聞》記者說。

(注意:報導中所有幣值皆為人民幣)

一名海南民眾對著《維基新聞》記者說:「所有人都非常詫異——我爸爸今年只給我50元人民幣的紅包。」

春節壓歲錢漲價引發中國年輕人焦慮,《星島日報》引述有網友春節發出壓歲錢高達17000元,不少人年終獎不敵此數。

《星島日報》引述寧波王小姐表示,春節需給12個親戚孩子發紅包,總額達7200元,面對「只出不進」的局面,社會壓力及父母意見下,難以減少金額。

《星島日報》報導,中國春節壓歲錢演變成攀比工具,200元已成過時數額,普遍底線升至600元,甚至上千。

《星島日報》引述王小姐及周伯均感壓力山大,後者孫輩紅包從20元漲至200元。00後劉黎決定今年起不收非直系親戚壓歲錢,以避免「倒貼」情況。

《星島日報》引述網上討論顯示,山東地區紅包標準起步1000元,有網友春節發紅包至親戚孩子竟至虧空月薪。壓歲錢成為新年焦慮源,網友熱議不斷。

春節壓歲錢話題在社交平台熱議,不少網民感慨紅包金額不斷上漲,成年人尤其老人感壓力倍增。《華商報》引述王小姐家需發7200元給12個孩子,金額超過不少人的年終獎,她感到相當頭痛;而周伯則為近20名晚輩發紅包,壓力山大。

《華商報》報導,壓歲錢的傳統意義在逐漸被攀比心理所替代,有的地區為一位小朋友紅包甚至起步1000元,不少人春節發紅包的開支相當於一個月的工資,這種習俗的演變讓人感到擔憂。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評論提醒,不應讓壓歲錢失去祝福本意,變「錢味」。強調壓歲錢應保留其傳統文化和祝福意義,避免變成攀比和經濟負擔,呼籲公眾遠離「紅包大即面子大」的誤區,並注意不讓壓歲錢失真,影響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以防節日樂趣變成經濟壓力。

新年紅包壓力從何來?

又到一年一度發紅包、收紅包的時候。但作為農曆新年不可或缺的傳統,聯合早報報導,發紅包和收紅包的習俗近年來卻越來越不受中國年輕人歡迎。龍年伊始,紅包成為熱議話題,尤其00後成年人面臨的「人情債」。《定焦》報導,李女士月薪兩萬,計劃春節為家庭支出三萬,攢三個月。

中國媒體報導,一名家鄉在浙江農村的95後女生抱怨,200元人民幣的紅包已經嫌少,起碼要600元才夠,對她這個年齡層來說壓力頗大。她家要給7個小孩紅包,加上丈夫家5個小孩,每人600元,只計算親戚小孩就要7200元,其他還不包括。她感嘆每年都是「只支出不獲得」。

「發了壓歲錢,年終獎就沒有了」、「壓歲錢數目趕上我一個月工資」、「少了不夠用,多了又覺得心疼」等抱怨在社交媒體熱烈討論。《聯合早報》引述許多中國網民對此表示認同,說現在一位小朋友的紅包起碼要1000元,有人甚至表示一個新年下來總共發出1萬7000元的紅包。

正在年輕人集體吐槽之際,一篇題為《00後整頓過年紅包》的文章在網絡上熱傳。文章呼籲00後該像「整頓職場」那樣來整頓壓歲錢習俗,減少甚至停止發紅包。這樣的變化反映了年輕一代對傳統的新態度和適應經濟現實的需求。

文章引述一北京00後說,他與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已經約定不再互送父母和小孩的紅包,也不參與喜慶場合的紅包分發。另一00後則表示,她家只給祖父母的壓歲錢,幾乎不往來的親戚送的一律拒收。

00後在一二線城市工作的人士感受到紅包壓力增大,有嘗試改變傳統的紅包習慣,但面對家庭和社會期望,挑戰頗大。為平衡經濟與傳統,他們開始設定紅包預算,按收入合理分配,既尊重文化傳承,又避免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但是,這場00後「整頓紅包」運動並不順利。家鄉父母認為晚輩這樣會讓他們丟臉失去人際關係。「整頓紅包失敗被父母教育」成為熱門話題。有網民批評長輩不應讓子女為他們爭面子,《聯合早報》引述另一高讚評論寫道:「我這個90後,主張保持距離,不與六親往來。」

一方面,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尤其是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00後,紅包已經成為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在中國,隨著物價和生活成本的上升,紅包金額也在不斷增加。

《定焦》報導,紅包文化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心態。在一些地區,紅包金額被視為對個人財富和地位的公開展示。這種無形的社會壓力迫使很多人超出自己的經濟能力去發放紅包,以免在親戚朋友面前「丟面子」。

隨著00後開始承擔起春節紅包的經濟責任,許多年輕人在社交平台上表達了他們對這一傳統的財務壓力。他們感覺既要面對經濟壓力,又要處理紅包金額的社會預期。

為了緩解這種壓力,年輕人開始採取措施少發或不發紅包。一些人選擇孝敬父母和感謝幫助過自己的長輩,但對於給小孩的壓歲錢,他們感到困擾,因為金額越來越大。《定焦》引述李女士提到,現在的紅包金額遠高於他們小時候收到的。

多位年輕人表達對當前壓歲錢激增的擔憂;雖然他們認為給父母及幫助過自己的長輩一些「添歲錢」是合理的,但小孩的壓歲錢年年升高,讓他們感到壓力。報導引述李女士回憶說,相比於他們小時候幾十塊到一兩百元的壓歲錢,如今的紅包金額已經上升到幾百甚至近千元。

為了減輕負擔,一些年輕人決定採用家鄉的傳統習俗。根據2021年的一份「全國壓歲錢地圖」,不同地區的紅包金額差異巨大。比如周女士決定按照廣東習俗,發放象徵性的小額紅包,強調的是祝福而非金額。

2021年的「全國壓歲錢地圖」顯示,東部沿海地區如浙江、上海、江蘇的壓歲錢普遍較高,分別達到3100元、1600元和1000元,而中西部如陝西和貴州則相對較低,分別是400元和300元。其中,福建莆田的平均壓歲錢最高,為12000元,相比之下,廣東省的平均只有50元。

《定焦》引述00後的劉女士,去年春節因為親戚間的壓歲錢規矩感到不滿,因為需要回贈相等甚至更多的金額,尤其當面對每家有多個孩子的親戚時,這一傳統讓她感到經濟負擔很重。她回憶說,由於不熟悉的親戚眾多,她在節後發現自己不僅沒有收益,反而虧損了五千多元。

經過一年的辛勤工作,春節假期本應是一個放鬆和慶祝的時刻,但不少人卻因為壓歲錢的問題感到壓力重重。社交平台上,關於壓歲錢數額過高的話題成為熱門討論,尤其是年輕一代。

然而,對於許多爺爺奶奶這個「壓歲錢」的主力軍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實際情況。根據華商報記者2月17日在西安市區及郊縣對數位長者的採訪,他們最關注的關鍵詞是:根據自己的能力、保持平衡和不攀比。80歲的徐爺爺表示,壓歲錢是一種儀式感,應該要量力而行。

《華商報》報導引述徐爺爺,今年80高齡,畢業於60年代的南京理工大學前身炮兵工程學院,後支援三線建設並定居西安。談及壓歲錢,徐爺爺認為其實際為一種關愛的傳統象徵,並應該量力而行。

他引用清代詩詞,闡述「壓祟錢」的歷史背景,源自古代對兒童的保護和祝福。擁有五個孫子的他,今年春節依然延續給予每位孫子1000元人民幣的紅包,即使他們多數已經大學在讀或畢業。徐爺爺強調,無需攀比或過度負擔,壓歲錢的意義在於保留其本意和表達長輩對晚輩的關懷。

《華商報》報導引述姚阿姨,一位60歲的退休工人,對待壓歲錢的態度是既量力而行又重心意,並有一套自己的發紅包標準。她認為勤奮上進的晚輩應該獲得更多的鼓勵,因此願意給予他們更厚的紅包,而對於那些懶散不上進的晚輩則相對少包一些。

報導引述姚阿姨也會特別照顧那些家境不富裕但父母自尊心強的孩子,過年時給予他們更多的紅包,作為她心意的表達。

報導中,而同樣有發紅包準則的80歲王爺爺則將發紅包限於自己的孫子;他會根據孫子的學業成就和努力程度來調整紅包金額,數額以寓意吉祥的數字6和8為主,既體現好意頭,也要確保在自己的經濟能力範圍之內。

報導引述另一位71歲退休工人張阿姨坦言,隨著時代變遷,她所包的壓歲錢數額也在增加,從10元到500元不等,但始終堅持量力而行,根據自己經濟條件來定。

她今年給讀高三和初三的孫女們各自包了100元紅包,她強調壓歲錢主要是表示心意。不應過分關注紅包的金額或陷入攀比,也不能寵壞孩子。她指出,她的孫女們收到一百元也表現出滿足,這正是「知足常樂」的寫照。

張阿姨也坦言,壓歲錢的數額確實會受到時代和環境的影響。例如20年前,人們普遍給出5元或10元的壓歲錢,而現在這樣的數額已經很少見了。

她以此來教育孫輩,強調節儉的重要性,並指出當代年輕人因缺乏節約意識,容易陷入「先用後付」的消費模式,導致收入與債務不成比例。她認為,從小培養理財觀念至關重要。

報導引述唐爺爺今年69歲,與太太分別為兩位小外孫女準備了一千元人民幣的紅包,因為她們是獨生女的孩子,所以特別寵愛。關於給其他人的壓歲錢,唐爺爺認為必須遵守平衡的原則。

他說,互相交流禮物是常理,在充滿喜慶的春節期間尤其如此。在分發壓歲錢時,傳遞的不僅是心意與祝福,更重要的是保持公平,避免讓任何一方感到不公或虧損。

中國年輕人不滿新年紅包壓力

中國年輕人挑戰紅包觀念

廣東的老一輩堅持的「利是」習俗強調的是祝福而不是金額,通常紅包金額從五元到十元不等,即使是親戚之間,最多也只給一百元,體現的是心意而非價值。《定焦》引述周先生指出,這種做法並不影響人們之間的祝福交流。

報導中,劉女士則採取了與親戚平等交換的策略,回贈與收到的相同或略低的金額,或者對於不熟悉的親戚乾脆不收其壓歲錢。另外,像張先生和他的朋友們一樣,有些年輕人商議不再相互之間發放紅包,以避免不必要的金錢循環和社會負擔。

儘管一些年輕人試圖改變過於奢侈的紅包習俗,但他們的努力往往未能成功並引來了父母的不滿。年輕人發現,無論是個人的嘗試還是與父母的爭論,都難以抵擋傳統紅包文化中的攀比和壓力,意味著他們未來的節日預算需要更多的規劃。

《定焦》引述周先生嘗試給親戚孩子只發10元「利是」卻感到巨大壓力,最終提前回廣州,孫女士拒絕走親戚並嘗試用微信群紅包代替傳統壓歲錢,卻被父母批評這種做法不利於記賬和未來的回報;楊女士和愛人在縮減對不熟悉親戚的紅包後,被父母要求補禮並定下了更高的紅包標準。

《定焦》引述楊女士和愛人在父母的壓力下,遵循了設定的紅包規矩:給長輩最少500至1000元,孩子的壓歲錢至少200元,親近的則提高至五六百元。大年初二,他們不得不按這些標準發紅包,短短兩天就花光了半年的積蓄。

她意識到,未來的節日預算需要額外留出三萬元用於紅包,還未包括其他節日開銷。春節紅包給年輕人帶來壓力,他們在尋求平衡傳統與個人財務。李女士決定減少面子消費,按實際情況發紅包;王女士則設置合理預算,關注親情而非金額。

中國年輕人不滿新年紅包壓力

中國官媒:廣東「利是」樹紅包標桿

在父母心目中,紅包代表著人情、面子。面對年輕一代對紅包的抱怨,中國官方媒體近日發文呼籲大眾不要把紅包變成負擔。

《人民日報評論》在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表示,紅包的多少不是衡量親疏的標準,應該按經濟狀況送禮,不要攀比和盲目跟風。文章引述江蘇省宿遷市《人情新風「宿9條」》提倡紅包不要「變味」,金額不要太高,以免變成人際債務。

文章特別提到廣東許多地方有「派利是」的習俗,只看重意頭不比金錢,5元10元的小紅包就足以表達心意。央視公眾號《中國之聲》也發文表示,廣東送紅包從不內卷,50元就算高額;這為紅包文化吹來一陣清新之風,號召大家學習。

《聯合早報》引述中國網際網路曾流傳一張全國紅包金額地圖,廣東只有50元位列末位,被視為紅包文化中的「清流」。而福建最高達3500元,個別城市莆田更高達1萬2000元。

對紅包引發的討論和輿情,有學者建議當局可出台軟約束準則,避免紅包成為負擔。事件反映年輕一代與父母一代在價值觀上出現分化,年輕人更看重個人自由,而傳統觀念仍深植父母心中。

中國年輕人不滿新年紅包壓力

紅包非衡量感情尺度? 年輕人如何改革紅包習俗?

《聯合早報》指,紅包困境反映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的衝突,紅包作為華人社會的傳統禮儀,其蘊含的人際關係哲學非一般說教可以簡化。單憑規範或倡導難以徹底改變此根深蒂固的風俗。

隨著00後逐漸成為社會的經濟支柱並承擔起給長輩和晚輩發放紅包的責任,春節期間的紅包習俗變成了年輕人的一種「人情債」。許多年輕人開始按照自己的經濟能力設置紅包預算,選擇合理分配給親人,以避免盲目攀比和不必要的經濟壓力。

年輕人支持者這認為,紅包不僅僅是金錢的交換,更承載著文化傳承的意義:給晚輩的「壓歲錢」意味著祈福平安,給長輩的「添歲錢」則寓意延年益壽。過年時,重要的是表達對親友的愛與祝福,而不是金額的大小。

《定焦》指,中國社交媒體上,年輕人更注重心意,選擇精心準備的禮物代替大額紅包。春節應關注親情和祝福,而非讓紅包成為負擔,真正的心意遠超物質價值,「就圖個平平安安」。

中國年輕人是否正嘗試糾正紅包市場?社會變遷,老一輩關注傳統和顏面,人際關係淡化、社交方式改變等對傳統習俗的衝擊,對於未來將會發生甚麼改變?年輕人不想被傳統習俗約束?兩代人可否在紅包問題上達成共識,仍有待觀察。

中國年輕人不滿新年紅包壓力

紅包困境冰山一角 年輕人也吐槽「份子錢」

其實,不僅農曆新年的壓歲錢,結婚生子的「份子錢」也同樣成為年輕人的負擔。每逢中國國慶長假,結婚高峰期來臨,網友就吐槽工資都被連場婚宴的份子錢消耗一空。「月薪兩萬仍隨不起份子」成為熱門話題。

官媒《中國青年報》去年十月的調查顯示,超過九成受訪年輕人覺得份子錢是個負擔,超過五成認為既在經濟上也在人際上造成沉重壓力。份子錢亦稱禮金,是中國一種深植的民間傳統,涉及在特定場合如婚禮、生子、慶壽、搬家等活動中,送給主人一定數目的金錢作為禮物。

官媒報導引述年輕人擔心收了份子錢卻無法回禮,也有人開始反對不合理的份子錢,提倡新的觀念和做法。一些年輕人用「互免卡」取代金錢禮封,被網友譽為「最偉大的發明」。也有人提議送彩票抽獎券作為份子,中獎就等於巨額份子錢。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年輕人感到份子錢壓力極大,無論經濟上還是人際上都負擔沉重。一些年輕人開始提出新的觀念,拒絕不合理的份子錢。用「互免卡」取代金錢禮封也蔚為風潮。

《聯合早報》指,在中國人情社會,紅包是重要的社交方式,象徵著親情和祝福。但隨著年輕一代強調個人價值,傳統意義被削弱。面對攀比推高的紅包數額,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壓力明顯。在經濟下滑的環境下,薪資僅微增,即使有心、也難有力。

這種禮儀反映的價值觀念,與當代青年追求自我實現的理念格格不入。中國青年個人主義抬頭,人際疏離,傳統習俗被質疑也在所難免。探討背後的社會變遷,以及傳統和現代價值觀的衝突,將是持久課題。

紅包——廣東話稱為利是,是節日或特殊場合如婚禮、畢業和生日時的錢物禮,作為祝福贈予他人。源自中國,後傳至東南亞及其他華人地區。2010年代中,微信等通訊軟體引入數碼紅包,迎合農曆新年習俗。

「利是」和「紅包」本質上指的是同一種東西,都是包含金錢的紅色信封,作為禮物在特殊場合或節日贈送。「利是」則多見於港澳地區以及部分海外華人社區,尤其在農曆新年期間使用,作為長輩向晚輩傳遞祝福和好運的禮物。

中國年輕人不滿新年紅包壓力
中國年輕人不滿新年紅包壓力

原因重要資訊

中國年輕人整頓紅包市場是指近年來中國年輕人對傳統紅包習俗進行重新審視和調整的現象。他們開始對紅包金額和禮金的商業化和功利化表示不滿,並試圖通過改變紅包的方式和意義來回歸其本義,表達真摯的情感。

  1. 中國年輕人對紅包的壓力和負擔:
    • 一些年輕人抱怨紅包金額的不斷上漲,給他們帶來經濟負擔。他們認為紅包應該是一種祝福和支持,而不是經濟交換的工具。有些年輕人表示,紅包金額的增加導致他們的年終獎或工資被消耗殆盡,給他們帶來經濟壓力。
  2. 年輕人對紅包習俗的重新審視:
    • 年輕人開始更加注重個性和自由,對商業化和功利化的紅包習俗產生牴觸情緒。他們認為紅包應該是一種純粹的情感交流,而不是僅僅通過金錢來表示關係的好壞。一些年輕人開始更加注重人際關係的長久和真實,提倡通過日常的交往和互助來表達真正的情感。
  3. 廣東「利是」文化的影響:
    • 廣東地區的紅包文化被認為是紅包界的楷模,他們注重紅包的意義而不是金額,以5元、10元的紅包表示心意。廣東的紅包文化被認為是一股清新的風,與其他地區紅包金額水漲船高的現象形成鮮明對比。
  4. 尋找更多表達方式:
    • 年輕人希望通過其他方式來表達情感,而不僅僅依賴於紅包。他們認為真正的情感應該通過實質性的交流和互助來表達。

綜上所述,中國年輕人整頓紅包市場是他們對紅包習俗進行重新審視和調整的結果。他們希望減少紅包帶來的經濟負擔,回歸紅包的本義,並通過其他方式來表達真摯的情感。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