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劇集上線 重現文革批鬥

【2024年3月24日訊】

Netflix改編自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的同名劇集,已於週四在美國上線。劇集保留原著中的文革情節,備受外界關注。首集開首五分鐘重現一場文革批鬥,主角葉文潔的父親、物理學家葉哲泰因堅持教授相對論、大爆炸理論等,最終被紅衛兵毆打至死。

文化大革命期間對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的批鬥大會(1967年)
手持《毛澤東語錄》的紅衛兵對國家主席劉少奇進行批鬥。

首集重現文革批鬥場面

第一集以倒敘形式展開,場景設於1966年的北京清華大學。

葉文潔的父親葉哲泰被紅衛兵押上台接受批鬥,被質問教學內容是否擅自加入大量相對論。儘管葉哲泰辯解相對論乃物理學之經典理論,紅衛兵仍指責愛因斯坦「有奶便是娘」,為美國製造原子彈。

隨後,葉哲泰的妻子在「革命少年」的協助下登台指控丈夫,聲稱他在教學中散布宇宙大爆炸的反動理論,為上帝的存在留下空間。葉哲泰回應科學尚無法證實上帝是否存在,繼而慘遭紅衛兵毆打致死。

去年,騰訊視頻曾推出《三體》的中國版劇集,惟刪除了原著中的文革內容。Netflix則表明會完整保留文革的關鍵情節。該劇在早前的預告片公開後,即傳出遭中宣部、網信辦下令全網封殺。

參與製作的香港導演曾國祥受訪時表示,文革是歷史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誠實面對。

《三體》上線 中國觀眾震驚

據路透社報導,美國串流媒體巨頭Netflix改編自中國科幻小說《三體》的同名劇集,雖然Netflix在中國並無提供服務,但該劇在首播當日已吸引大量中國觀眾觀看,並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除了科幻元素外,劇中呈現的文革狂熱與血腥場景,更令中國觀眾感到驚訝。

Netflix版《三體》改編自劉慈欣的三部曲小說首部,由《權力遊戲》主創團隊製作。自2008年中文版出版以來,原著小說已售出數百萬冊,更獲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青睞。英文譯本更是首部榮獲雨果獎最佳科幻小說獎的亞洲作品。

與英文版小說相似,Netflix版《三體》以20世紀60年代文革期間的暴力場景作為開端,引出外星人入侵的情節。

儘管Netflix未在中國正式上線,該劇在首播當日已在微博上引起廣泛討論,相關話題的瀏覽量高達2100萬,登上熱門趨勢榜首。中國觀眾須透過VPN或盜版網站收看Netflix劇集。

劇中令中國觀眾「瞠目結舌」的場景,包括一名著名科學家遭紅衛兵毆打致死,這種對近代歷史的描繪在中國仍屬敏感話題。有微博用戶表示:「第一個場景就讓我驚掉了下巴。儘管已有心理準備,但仍感到十分震驚。」

去年,騰訊視頻曾推出30集的中文版《三體》。為借Netflix版上線的熱潮造勢,騰訊於周一發布精簡版,不少網民認為中國製作的版本更勝一籌。周五,「中國版獲勝」更成為微博熱門話題之一,引發廣泛討論。

由《權力的遊戲》製作人改編、被視為「不可拍」的中國科幻經典《三體》將在Netflix上映。小說以文革為背景,講述天體物理學生目睹父親被紅衛兵毆打致死,失去人性信心的故事。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科幻史詩,因複雜跳躍的時空和哲學命題而被視為「不可拍」。小說以文革為背景,天體物理學生葉文潔目睹父親被紅衛兵毆死,對人性喪失信心。她加入祕密軍事計劃,將電波發射太空引發嚴重後果。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自2006年在中國《科幻世界》雜誌連載以來,大獲成功。2014年由劉宇昆翻譯成英文後,更獲得包括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及《權力的遊戲》作者馬丁等名人推崇。

2015年,該作更獲得科幻界最高榮譽雨果獎最佳小說獎,與《沙丘》作者赫伯特及《基地》系列作者阿西莫夫齊名。全球銷量近900萬冊。

網飛《三體》引發中國文革反思 兩版《三體》解讀殊異

中國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被串流媒體巨頭Netflix改編,周四正式首映。第一集開場呈現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批鬥、毆打科學家的血腥畫面,儘管中國民眾需翻牆觀看,仍引發廣泛討論及反思。

有別於去年央視版《三體》將文革劇情移至中段,Netflix版忠於原著從文革場景揭開序幕。《北京之春》雜誌主編胡平表示,近年來國內文革題材影視作品遭封禁,年輕一代幾乎對此一無所知,《三體》雖只有簡單片段,仍有助喚起記憶、了解真相。

2018年中國歷史教材修訂,將「文化大革命」與「十年探索」合併為"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並刪除毛澤東對文革「錯誤」認知的描述。胡平認為此舉嚴重誤導年輕世代。

《三體》監製亞歷山大吳向紐時透露,其家人曾經歷文革,質疑為何要讓大眾重溫可怕往事,但觀眾反應證明他做到了忠實呈現那段歷史。

不過,中國網民幾乎一面倒認為國產《三體》在人物、畫面、特效等方面優於Netflix版,相關話題衝上微博熱搜。豆瓣9成觀眾給予央視版4-5星評價,Netflix版則多為1-2星。

有中國網友批評,Netflix版開場聚焦文革,反映西方視角下中國仍停留在壓抑落後的形象,唯有由西方來「拯救」。

《三體》:將中國科幻推向世界的「被禁小說」

  • 《三體》:中國禁書征服世界
  • 從文革到雨果獎:《三體》的傳奇
  • Netflix「不可拍」:挑戰改編《三體》

由中國科幻小說家劉慈欣所著的《三體》,改編成為網飛劇集並於3月21日正式上線。這部跨越時空的史詩巨著,不僅展現了宏大的科幻想像,更見證中國科幻文學發展的坎坷歷程。

故事始於1967年的北京,天體物理學生葉文潔目睹父親被紅衛兵批鬥致死。為避免懲罰,她加入內蒙古一個軍事項目,條件是永不離開基地。在這個寒冷前哨站,失去對人類信心的她致力研究,並將高功率無線電信號廣播到外太空,引發嚴重後果。

這僅是《三體》跨越宇宙情節的概述,史詩級作品涉及秘密科學計劃、外星物種和描述文明興衰的電子遊戲。《三體》是劉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首部,因時間跳躍、哲學困境和科學理論探索而難以改編。現由《權力的遊戲》主創搬上國際熒幕,但能否成功尚存分歧。

《三體》小說2006年在中國《科幻世界》雜誌連載,2014年由劉宇昆翻譯,讀者包括歐巴馬和喬治·R·R·馬丁。2015年獲雨果獎最佳小說,與《沙丘》《基地》作者齊名。全球銷量近900萬冊。

世紀之交,《科幻世界》雜誌發行量一度高達40萬冊,成為同類刊物中的翹楚。2019年,由劉慈欣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更是創下6.73億美元票房佳績,標誌著中國科幻電影邁入新里程碑。

知名作家韓松在2013年發表的文章指出,中國的戲劇性轉變本身就充滿未來感,「現實彷彿成了虛構」。劉慈欣被譽為將中國科幻推向世界的人,考慮到中國歷史上對科幻的壓制,BBC指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壯舉。然而,創作自由與政治審查始終如影隨形。

《三體》小說以文革為背景,英文譯本開篇提到在40多天裡,僅北京就有1700多人在批鬥會上被打死,許多人選擇自殺以「被迫結束痛苦」。小說中科學界無法解釋的自殺事件暗示了這一事實。值得關注的是,毛澤東政權如何在現實中塑造科幻小說的進程。

翻譯家劉宇昆坦言,儘管政府在科技題材上相對寬容,但作家們在觸及敏感話題時仍難免自我審查。2013年,穿越題材甚至一度被禁止出現在影視作品中。即便是劉慈欣的得獎作品,也難逃審查魔掌。《三體》英譯本開篇的「文革」背景章節,在中文原版中被挪至中段,以規避政治風險。

2023年,世界科幻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卻因數名提名者被取消資格而備受爭議,引發外界對中共政治干預的疑慮。

「文革」期間,中國科幻小說陷入沉寂。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教授李華指,科學家、作家等知識分子被打成「反革命」,許多題材成禁忌。然而,劉慈欣仍對科幻充滿好奇和嚮往,萌生創作決心。

文革後,科幻小說曾短暫繁榮,但1983年共產黨發起「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多位作家因此離開。即使後來復興,政治敏感性仍阻礙發展。劉慈欣首部長篇小說《中國2185》涉敏感話題,未能出版,網上發表後又被刪。1989年天安門事件,更令原定在成都舉行的科幻作家大會難以為繼。

小說獲得「雨果獎」最高榮譽,令劉慈欣與經典作家齊名。儘管中國長期審查此類作品,但《三體》在國內大受歡迎。中國科幻曾備受打壓。文革時,科幻被視為腐朽西方思想產物。80年代再次復興又遭整肅,直至90年代才因經濟騰飛、西方作品引入再度繁榮。

Netflix版忠實原著以文革開篇,中國版調整敏感情節。儘管受制於審查,但在經濟奇蹟下,科幻仍蓬勃發展。這部「禁書」能否再造經典,值得期待。作者劉慈欣是首位獲「雨果獎」最高獎的亞洲人,與《沙丘》《基地》作者齊名。全球銷量近900萬冊,讀者包括歐巴馬。

中國科幻曾受政治打壓。文革期間,科幻作品被視為資本主義產物遭禁。改革開放後雖短暫復興,但80年代再遭整肅,作家紛紛離開。直到90年代經濟騰飛、西方科幻作品引入,中國科幻才重新蓬勃。

Netflix版忠於原著,以文革開篇。中國版則調整敏感情節。儘管作者仍受審查掣肘,但藉著經濟奇蹟,中國科幻仍在蓬勃發展。這部「被禁小說」能否再造經典,值得期待。

《三體》故事始於1967年的北京,天體物理學生葉文潔目睹父親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毆打致死,自此對人類社會失去信心。她後來加入一個秘密軍事項目,在偏遠的天文台從事研究,並向外太空發射無線電信號,卻意外引來外星文明的入侵。

小說首次於2006年在《科幻世界》雜誌連載,2014年由劉宇昆翻譯成英文,旋即在西方引起轟動。2015年,劉慈欣更憑藉此作品奪得科幻文學界最高榮譽「雨果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作家。《三體》及其續集目前全球銷量已近900萬冊。

然而,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文革」期間,科幻作品被視為「精神污染」而遭禁。直至改革開放後,這一文類才逐漸復甦,但仍受到政治敏感話題的掣肘。劉慈欣早年的小說《中國2185》便因觸及敏感內容,一度難以在國內出版。

隨著中國科技實力與經濟地位迅猛提升,科幻作品亦愈加彭勃。2019年,劉慈欣另一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在內地締造6.73億美元票房佳績,為中國科幻電影寫下里程碑。

由《權力的遊戲》製作人操刀的《三體》劇集,既保留原著對「文革」的批判,亦為這一科幻鉅著開啟嶄新的篇章。

中國科幻小說家劉慈欣憑藉《三體》三部曲,在全球創下900萬冊的驕人銷量,並獲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及《權力的遊戲》作者喬治·馬丁等名人追捧,成為首位贏得「雨果獎」最高殊榮的亞洲作家,將中國科幻小說推向世界舞台。

有評論指出,中國政府在科技議題上相對寬鬆,但在社會政治問題上審查較嚴。作家多會自我審查,避免觸及另類歷史等敏感話題。2013年,穿越題材還一度被禁,認為有損中國歷史。不過,批評「文革」並非禁忌,劉慈欣的原著中文版亦將相關章節移至中段,以免惹當局不滿。

2015年,劉慈欣榮獲「雨果獎」。八年後,首次在中國舉辦的世界科幻大會卻驚現爭議,數名獲提名者離奇失去資格,疑受政治因素影響。

《三體》除原著小說外,還衍生兩部影視改編作品。「網飛」版由《權力的遊戲》的製作人操刀,毋須顧忌審查問題,如實呈現英文版小說的開端情節。中國版則另起爐灶,已於2023年1月開播。

劉慈欣被譽為將中國科幻推向世界的第一人,BBC指,考慮到中國歷來對此類作品的打壓,實屬不易。《三體》以文革時期為背景,當時學生紅衛兵以暴力維護毛澤東共產主義,導致約200萬人喪生。小說現代情節中科學界無故自殺事件正暗示此段歷史。

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政權如何影響科幻小說的發展。文革期間,科學家、作家等知識分子被打成反革命,科幻作家更難發表作品。不少主題如外星生命等皆為禁忌。科技發展被宣傳為腐敗的西方資本主義產物,科幻小說陷入停滯。

BBC指,直至1976年毛逝世,次年鄧小平上台後,改革開放政策令科幻小說獲得短暫復興。然而,正如小說主角葉文潔所言:「真正的痛苦才剛剛開始」,共產黨再次阻礙科幻小說的發展。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