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新闻:不偏不倚

Template:Wikinews essay

每篇《維基新聞》文章都必須中立地撰寫,不含偏見。每篇文章僅報導客觀事實,不可為個人意見背書或推廣,亦不可誤導讀者對相關觀點的認知。

由於《維基新聞》以新聞的短時效運作,無法採用維基百科常用的共識中立方式,因為後者假定有大量投稿者進行開放式協商。評審僅確保每篇文章在發表前有兩名投稿者參與——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來保證這一點——即使有兩人,也沒有時間進行冗長的磋商。因此,《維基新聞》中立原則必須適合每位新聞記者迅速且一致地應用,不受個人意見影響。兩名記者在短時間內共同追求明確目標,以建設性的方式合作,成功率遠高於一人獨自進行。如此有效運用有限的資源冗餘。

客觀的《維基新聞》報導主要涉及兩項措施:

  • 將意見和主張歸因於言者。這使我們能夠客觀、極有可能準確地報導他人所言。讀者知曉言論出處,便可對意見和主張做出更明智的評估。
  • 不要欺瞞性地隱藏或歪曲觀點。如果探討故事的一個面向,要確保清楚交代所探討的面向。

事實導向新聞

编辑

兩種截然相反的思維模式在思考和資訊流動中競逐主導權:事實導向意見導向。事實導向思維本能地尋求客觀事實作為形成明智意見的基礎;意見導向思維先從公理化的意見出發,再選擇甚至捏造事實主張以符合這些意見。《維基新聞》與傳統新聞學一樣,提倡事實導向思維,力求以準確無偏見的事實啟發讀者。

歸因事實主張

编辑

我們將事實主張歸因,明確說明主張來源,而非以《維基新聞》自身聲音斷言為事實,有兩類理由:讀者應知道來源以評估主張,或主張是獨家報導應歸功於新聞機構。

在決定是否邀請讀者評估事實主張的來源時,我們的問題不在於對主張的懷疑程度,而在於讀者是否應該考慮來源。

  • 如果我們對主張有任何懷疑,即使很輕微,也應該歸因。我們無權為讀者解決爭議;如果主張有爭議,我們應該歸因並讓讀者自行決定——如果是否歸因本身有爭議,我們同樣應該歸因並讓讀者自行決定。
  • 即使我們對主張沒有懷疑,在任何可能涉及可疑主張的情況下,讀者都應該評估信息來源的品質。如果我們需要努力評估信息來源,我們就應該邀請讀者也這樣做。
  • 在讀者應該評估主張來源的任何情況下,總有隱約的可能性,主張最終可能是錯誤的。我們對主張的確實性通常要比對主張本身的正確性有更多信心;因此,通過報導我們非常確定的內容,並給讀者更多信息,我們還可以實現極低的事實錯誤率,如果主張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也就無需任何{{correction}}。

在歸因以允許讀者評估信息來源的可靠性時,應指名需要評估可靠性的來源。通常無需提及報導的新聞機構;由於我們更偏好值得信賴的新聞機構,新聞機構本身只應偶爾成為信息鏈中的薄弱環節。當新聞機構確實成為薄弱環節時,通常是因為該機構是我們信息的唯一來源,而他們本應歸因卻沒有。

當商業新聞機構未能充分歸因其主張時,在該機構疏於歸因而導致其新聞勤勉度存疑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將主張歸因於新聞機構。這種缺乏歸因經常發生在背景信息中;但背景信息恰恰是此類新聞機構最容易出錯的領域。請注意,本地知識尤其是(值得信賴的《維基新聞》通訊員可能非常了解的領域。

歸因主觀判斷

编辑

當對某種定性屬性提出主張時,歸因顯然是必要的,美麗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更普遍地說,對需要主觀判斷才能定義和歸屬的屬性的主張要進行歸因。警惕那些粗看之下聽起來客觀、但進一步考慮後其實並非如此的主張。對通過主觀感知確定的客觀屬性的主張要進行歸因,因為讀者要評估此類主張,需要知道是誰的感知。

在《維基新聞》上,將主觀得出的結論作為事實報導的一般term of art分析,這被認為是違反中立性的根本缺陷。

特別簡單的分析形式是聲稱知道人們的感受或想法,以及預測未來。兩者都很容易犯錯,但只要留意,就很容易消除。

避免措辭偏差

编辑

一些特別常見的措辭類別往往會使文章傾斜:

宣傳術語。許多術語經過精心挑選,以偏向遇到它們的人,我們在識別出這些術語後,避免在《維基新聞》的聲音中使用它們。例如,在USabortion爭議中,雙方自我採用的名稱支持選擇權支持生命權;還有以-phobia結尾的非醫學術語,如恐同症伊斯蘭恐懼症

貶義詞。這些詞常被用作政治武器。我們嚴格禁止以《維基新聞》的聲音將任何人標籤為恐怖分子,因為儘管這個詞有客觀意義,但無法將其與濫用於譴責政治對手的用法分開。(「一個人的恐怖分子是另一個人的自由鬥士。」)

演變出的非正式術語往往會強化思維偏差。這些詞通常是轉喻;並且可能很隱蔽,因為不顯眼。一個主要例子是用America指代United States

比較性過渡。人們很容易不經意地用「[第一句陳述]。然而,[第二句陳述]」、「[第一句陳述]。此外,[第二句陳述]」、「儘管[第一句陳述],[第二句陳述]」之類的結構將文本片段粘合在一起。一般要避免這種結構;我們不應該告訴讀者他們應該感知這些片段之間存在何種關係。按照斯特倫克的指示省略不必要的詞,人們可以簡單地說「[第一句陳述]。[第二句陳述]。」

為中立而選詞在某種程度上與政治正確'相反,這裡的政治正確指非貶義意義上的用語。政治正確要求選擇反映某種特定政治立場的詞語,而維基新聞中立要求選擇盡可能不反映政治立場的詞語。

科學研究結果

编辑

主流新聞媒體在報導科學研究結果時,經常表現不佳。在決定對各種媒體報導此類新聞的可信度時,請將這一點考慮在內。

  • 尤其要警惕對統計數據的誤用;始終要以高度懷疑的態度詢問,這個統計數據究竟意味著什麼?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兩個相關的事物可能都是由某個第三種因素引起的。一個臭名昭著的媒體失誤案例——之所以典型,是因為它已經發生過很多次——將一項研究得出的謹慎結論,即X與患癌風險之間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相關性,報導為"研究表明X會導致癌症"。做這項工作的科學家們知道不應該這樣聲稱;記者們也應該明白這一點。
  • 認真標明科學研究的結果來源。避免說這樣的研究"顯示"、"揭示"或類似的措辭,因為這可能被理解為隱含的認可(因此是偏見)。
  • 不要"簡化"研究結果,那只會是不準確的。我們的目標不是將科學"通俗化",但我們確實是為普通讀者撰寫,所以我們應該以普通讀者能夠理解的方式來寫作。(正如一位Wikinews編輯多年前指出的,要把讀者當作聰明但可能無知的人。)

不偏不倚的報導

编辑

選擇報導什麼本身就可能引入偏見,即使所報導的內容都是真實的,報導方式也沒有偏見。

這裡中立報導的責任與百科全書不同,在百科全書中,對一個主題的主流思想進行仔細平衡的呈現是"中立"條目的期望之一。對主流思想的平衡呈現可能會陷入"主流偏見",而作為事實性審議基礎的新聞需要避免這種情況。新聞報導應該提供一個資訊豐富的事件"快照",而不會誤導性地隱瞞任何方面。由於它們捕捉的是一個時間點,而不是提供無休止的重述,所以一篇報導專注於一個故事的某個特定方面,而不是整個故事,只要它以透明的方式進行,不誤導讀者,就是可以接受的。

綜合報導

编辑

單個消息來源都有偏見;只要相信它們努力準確報導,我們就可以利用它們,同時考慮到它們可能存在的偏見。蓄意遺漏和基於觀點的遺漏都可能發生;蓄意的遺漏偏見尤其出現在宣傳性的新聞媒體中,如美國之音(VOA)或今日俄羅斯(RT);基於觀點的遺漏偏見可能更廣泛地存在,儘管有些媒體做得特別好(如半島電視台)。產生偏見的因素並不局限於政治或意識形態方面,蓄意的也好,非蓄意的也罷;例如,商業交易的各方在展示交易的最佳面貌時,可能會不提負面影響。仔細考慮所有消息來源可能存在的觀點(更不用說宣傳)傾向。尋找可能有不同觀點的可信來源,即便它們也可能包含自己的某些偏見;這樣我們可以避免忽略故事的重要方面,同時根據每個來源的性質對其保持警惕。

相對可信的消息來源存在基於觀點的遺漏偏見,導致兩次未通過審核,後來在修訂中用來自《阿拉伯新聞》、半島電視台和《紐約時報》的內容補充了原有的BBC和VOA的報導。
最初提交的報導因消息來源(BBC和《時代》雜誌)的偏好而強調偏頗,導致未通過審核,後經修訂。

原創報導

编辑

調查性的原創報導需要避免誤解。

採訪的重點在於受訪者要說什麼。報導偏見體現在記者提出什麼問題,以及如何提問。提出問題是為了獲取有趣、有用的資訊;不要為了表達觀點而提問。避免在問題中注入自己的偏見,這可能會根據這些偏見與受訪者觀點的契合或衝突程度,表現為引導性、奉承性或對抗性。詢問有爭議的話題可能很有趣且富有啟發性;挑起爭論是不恰當的。

受訪者的作品曾在維基共享資源引發大規模而激烈的辯論,採訪者邀請受訪者對此發表評論,但受訪者無法(在不過度跑題的情況下)就這個複雜情況發表評論,審核過程中需要進行補救;參見討論
經常被引用為一個極端案例,說明受訪者的觀點不必是主流或令人同情,採訪才能保持中立。

選擇新聞

编辑

儘管每篇報導都保持中立,但整體的Wikinews報導分佈不可避免地由Wikinews記者的興趣決定。鑑於全世界可能的新聞報導,整體報導不可能不偏向某個方向。這是無法避免的,也不應該避免:你的興趣是你寫作的動機;要擁抱它們。如果你覺得某類報導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你可能會有興趣多寫一些這類報導。

報導的整體分佈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偏見,這不同於對興趣的可喜擁抱。作為個人防範這種情況的方法,問問自己,你選擇主題是基於興趣,還是基於觀點;如果你無法區分兩者,這本身就可能暗示一個值得進一步思考的難題。

觀點版

编辑

文章的觀點版(在wiki的Comments:命名空間中)是討論關於文章主題的觀點的地方;而討論文章的寫作,最好在文章的協作頁面(在wiki的Talk:命名空間中)進行。觀點版在文章發表時才創建,不能提前,因為在發表之前,沒有經過審核或穩定的內容可供發表意見。觀點版必須容忍不受歡迎的觀點;典型的情況是,如果我們採訪一位新納粹,不允許該意識形態的支持者在觀點版為自己的立場辯護是不公平的。不過,管理員應該刪除搗亂性的言論,這些言論試圖終止有意義的討論。

另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