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局:中文科文憑試考生混淆蘇軾和李白

【2020年11月5日訊】

文憑試考場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
系列報導

香港考評局出版的《試題專輯》總結了剛過去文憑試中考生的表現。其中在中文試題,不同的試卷中出現了很多錯別字;有考生將蘇軾與李白混淆。

在中文寫作能力方面,《專輯》指考生引用篇章時,有考生誤將蘇軾、歐陽修視為李白、杜甫;有的文章堆砌例子或舉例不當。

其中一道題要求考生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能否「微笑以對」。有的考生以面對師長的懲處為例,提到微笑給人「知錯能改」的感覺。而《專輯》則批評其 「於理不合」,質疑被責難時仍嘴角上揚,談何歉疚。

至於閱讀卷,《專輯》指難度與往年差不多,但今年考生審題能力不足。很多人都是看完題後就答題。有的人甚至抄襲原文,答錯題。《專輯》舉例部分考生未能分辨 「囑咐」、「吩咐」和「叮嚀」的分別,對詞義的把握不準確。

而中文科部分考卷,其中有考生寫錯「壘」字,和「宗旨」寫錯為「忠旨」、「勇(踴)躍」、「魚利(餌)」及「墨守繩(成)規」等;在中國歷史科試題,有考生將「無為而治」寫成「無謂而治」、「開源」寫成「開元」、「孝文帝」寫成「考文帝」。

《專輯》還提到,網絡媒體的普及和圖像訊息的泛濫。很多人「看讀」文章而不是「閱讀」,忽略了文中的細節。《專輯》建議考生廣泛閱讀,多關注時事,拓寬視野。

宋氏三姊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

考評局在中史科《試題專輯》批評,考生將史實與張冠李戴混為一談,第二份試卷要求考生說明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撰寫《史記》的背景和特點,有的考生誤認為宋代史學家司馬光。

當被問及清末婦女參加革命運動的情況時,有的考生誤認為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宋氏三姐妹,包括有考生舉例何香凝從民國時期加入人大、政協,促進男女平等。

其中一份歷史試卷的必考題問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引起爭議,最終考評局取消了這道考題。報告列明,這道分題將不會被列入《專輯》。

考評局通識科《試題專輯》指,指出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必答題「並無要求考生評價香港現時的新聞自由狀況」,稱整體考生表現欠佳,只能從資料中較單一項目的數據歸納特徵,稱部分考生未能分辨數據反映的是「意見」還是「事實」。

延伸閱讀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