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辑:香港新路牌字难看清

【2024年1月14日讯】

香港是否越来越难以辨认?说的是路牌字体。近日走到大围、荃湾、旺角等地,会发现路牌的字体,续渐变了样。集中精神细看,香港市民发现,部分新路牌的字体,看来难看清了。新路牌字型在可辨性上备受质疑。

路名没变,但字体变得“纤幼”了,如果距离远一点,要透过如此“纤幼”的字体认路,实在是有点看不清。港府近日在部分街道采用新字型街名牌。专家指出,其中文部分辨识度差,英文字母亦易混淆。

根据港府5月向立法会提交的文件,路政署将采用新的字体“文悦古典明朝体”替代原字体,于3个高人流量地区:大围港铁站、荃湾路德围、中环码头,更换特色街名牌,为香港街道“增加文化氛围”。

12月开始,香港人看惯的街名牌陆续变样。《维基新闻》记者考察大围和中环后发现,过去街道上粗黑体的中、英文街名,部分已经变成有衬线的字样。港府开展“小区街景美化工作”,更换特色街名牌。

当局指,街名牌换上有文化气息的字体,可以为香港街道注入较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气息。但易辨性比原来的街道字体差,特别是在行车时或远处观看时,新字体比较难辨认。

要透过如此“纤幼”的字体认路,实在是有点看不清。道路研究社社长邱益彰(Gary)指出,此设计在阅读性和识别度上还有待改进。

邱益彰具体提出了几点问题。一是中文字符辨识难,读写不便。二是英文小字母“o”、“a”、“n”样式相近,大写I和小写l也难区分。此外,该字体当前没有收录“埗”和“邨”等香港常用词汇。

《维基新闻》近日走访大围、荃湾、旺角等地区,部分街道换上新字体路牌,例如是大围道、荃湾的登发街等,新字体明显较旧字体纤幼。更换街名牌字体引起社会回响,驾驶人士亦感困惑。

中国字体设计师未曾亲临来港

《明报》拍下街名牌照片传给新路牌字体“文悦古典明朝体”的共同创作者厉向晨后,来自中国内地的他表示“效果还好”,他没有跟香港政府部门和在自己公司讨论过,他也非香港人。

对于有道路设计研究团体提出新字体比原字体更难辨认,从未到过香港的厉向晨向《明报》坦言,这种字体确实不利于辨认,所以字体选择应考虑是否重视功能性还是美观。

这种字体确实不利于辨认,所以大概(在街名牌上的字体选择)就要取决于:这些路牌是侧重于功能、还是侧重于装饰了。
——厉向晨,新路牌字体“文悦古典明朝体”的共同创作者

然而,厉向晨就此字是否能为香港街道注入文化气息,持保留态度称,他难以评论,因为文化气息与当地环境有关,需要了解当地文化背景,而他本人从未到访香港,无法评断。

这个其实从我的角度很难讲,因为文化气息这回事,与当地环境有关,而香港我甚至一次都没有去过,所以无法评论。
——厉向晨,新路牌字体“文悦古典明朝体”的共同创作者

厉向晨表示这款字体本身的确富有人文气息,适合表现手工感和古拙风格,质素亦较他前作“康熙字典体”为高。不过,他认为不同地方的文化含义各异,他作为非香港人,很难评论此字型是否切合香港需要。文悦字库官网记载,新路牌字型源自明、清早期雕版善本。

即使香港政府未有与他商讨,厉向晨推测,香港可能是照“康熙字典体”之例采用“文悦古典明朝体”,不少出版社多年前,如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书籍,均以该字型设计封面,这可能促使政府部门认为,新字型也可以为香港带来文化元素。

此前,厉向晨亦曾设计过风靡香港、台湾的“康熙字典体”及“文悦古体仿宋”等古籍扫描字型。字体官网形容,“文悦古典明朝体”适用于展现人文、手作和古拙感的场景。相比“康熙字典体”,它以更上乘的刻本打造,质素及字数更佳。

厉向晨指,这款字型质素高于之前他设计的广受香港欢迎的“康熙字典体”,他建议《明报》记者注意前年香港“康熙字典体”的流行,如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多本书封面就使用此字体。

厉向晨认为,香港可能之所以采用“文悦古典明朝体”,可能与“康熙字典体”当时的受欢迎程度有关。《明报》翻查出版社网页显示,后者曾被使用在董桥、陈冠中、孔慧怡、马国川等作家的新书包装设计上。

港府:新路牌“注入较为浓厚的文化气息”

香港人远眺荃湾路德围街名牌,有否发现字体变得“纤幼”难认?最近部分街道牌换上新字体,由原本“全真字库(港人版)粗黑”,改为“文悦古典明朝体”。

新路牌字体,由从前的“全真粗黑体(港人版)”,转换成“文悦古典明朝体”,新字体除了线条较幼,每个字的高体位置似乎也不一,未及旧路牌般工整。香港部分地区开始试用“文悦古典明朝体”新字体街名牌。

路政署今日(1月4日)回复《集志社》查询表示,在三个小区,共花约10万元,设约60个新字体“特色街名牌”,至今收到“数宗”投诉或查询;目前无计划于全港街道牌采用新字体。

去年五月,环境及生态局向立法会提交文件指,路政署将透过使用新的字体“文悦古典明朝体”,取代原有的“全真字库(港人版)粗黑”,为中环港外线码头、大围港铁站及荃湾路德围,三个选定地点的街名牌,“注入较为浓厚的文化气息/氛围”。

路政署回复《集志社》表示,署方在上述三个小区,共设置约60个特色街名牌,采用“文悦古典明朝体”字体。署方指,特色街名牌的字体端正,加上整体设计及规格亦与现有街名牌相同,可正常发挥其提供街道资讯予公众的功能。

新街名牌字体端正,整体风格与现有街名牌相同,可正常提供功能。目前3个指定地点的街名牌更换工程大致完成,会配合政府的改善市容工作安排下一步工作。
——路政署回复《明报》

看路艰难|路牌转字体用多少钱? 路政署:约$10万换60个牌

署方又指,涉及更换特色街名牌的开支,总共约为10万元。署方又指,由特色街名牌于去年12月设置、至今年1月3日,曾接获“数宗”有关特色街名牌设计的公众投诉或查询。

“数宗”投诉 路政署:指不多于十宗

路政署发言人口头回复表示,“数宗”指不多于十宗,投诉或查询主要与设计有关,由于涉及不同部门、且数量不多,无法确实说明数目。新式名牌采用的“文悦古典明朝体”字型,其英文字母“o”、“a”及“n”较易混淆,可能对司机和行人造成误导。

理大设计学院副教授郭斯恒最近就新型街名牌设计向《明报》提出实用性疑虑。他表示,公共指示牌应以“资讯易理解”为原则,美学次之。他向《明报》指出“你在英美不会觉得路牌很有趣新鲜(exciting),因为它不是为了令人激动(exciting),美观(靓)不是首要考虑。”

郭斯恒认为,任何设计都必须根据应用场景。对于路牌和街名来说,最重要的是传递资讯。当阅读时,字型外观不应引起注意,若引起注目便为设计失败。公共资讯设计应平静传达内容,避免过于追求美感造成“视觉喧闹”(Visual noise),干扰阅读。

道路研究社社长邱益彰(Gary)建议政府采取“用户验收测试”,邀请不同路人在不同环境下阅读名牌,看能否在1秒内认出路名。若需时过长,或会引发交通意外。他说,目前只换更街名牌行人面,影响较小;但若两面均更换,则需谨慎,因司机驾驶时需要在远处清晰识别。

与旧有英文“Transport”字型比较,后者于小写字母“l”尾部向上斜,能与大写“I”区分。但“文悦古典明朝体”英文字体采衬线字,未有此设计。Gary认为在追求美观前,实用性应为先。

相比旧有英文字型,新字形中字母“l”下端无区分“I”的设计,加上“o”、“a”和“n”外观近似,易生混淆。此外,后者小写字母“o”、“a”和“n”辨识度较低,易误认为同一个字母。

新字型在易读程度上存在限制,或影响资讯传递效率。香港旧街道名牌多年来采用的“全真字库(港人版)粗黑”(“全真粗黑体”),其选择并不如英文字型“Transport”般著名,但同样考虑到实用性。

交通路牌设计专家Gary表示,香港早期路牌以英文字型“Transport”为蓝本,规定了字型的外观格式,包括字宽高和间距等。最初中文字型尝试采用“监狱体”,但于1990年代中开始改用“全真粗黑体”。

1970年代时,香港赤柱监狱有一种由犯人亲手制作的路牌名称牌。不过它留下的历史影响,让人认识到香港文字设计的特色发展历史。

当时犯人会使用尖锐工具在金属板上刻画基于“石井黑体”风格的中文字。由于当时没有统一标准,这些手工字体的笔画粗细和重量可能不太相同。这就形成了后来被称为“监狱体”的特色中文字体。

监狱体相比电脑字体明显更加粗糙、质朴。但它保留了手工雕刻出来的独特风格。1990年代中后期,港府监狱逐步用电脑设计替代手工制作路标,标志着监狱体这一手工字体传统的结束。

Gary说,虽然无法确定当时采用“全真粗黑体”的具体原因,但相信也是取其实用性。“Transport”字型着重于快速读取资讯和远距辨识,减少不必要的风格元素,这亦可能是香港选择“全真粗黑体”的考虑之一。

英国在设计“Transport”字型时曾进行多次易读测试,以了解驾驶员在不同速度下可以识读的资讯类型和距离。香港改用“全真粗黑体”可能同样希望字型能让驾驶在行车时,快速和正确识别路名。

不过,也有人认为“全真粗黑体”相对死板,缺乏美感。Gary表示,虽此字体未必十分优美,但清晰易辨,粗细度中肯,以黑体呈现,辨识度高。他指出,考虑到20至30年前的科技限制,在基本功能上已符合要求。

除了易读性,新字型的另一个问题是缺字。根据厉向晨介绍,“文悦古典明朝体”采用的是中国国家标准的6631个常用汉字,代表不是依据香港地区标准,未收录部分香港常用字。

虽为繁体字体,但并未收录部分香港常用字,如“铁”字外,也无法显示“脷”、“鲗”、“埗”、“鱲”、“恒”、“邨”等字。Gary认为,字型缺字不是设计师问题,因为采用的字集与香港不同。他指出,日本、内地及台湾均有好字型,但未必适用香港,常见缺字或写法不同情况。

新路牌字体设计师厉向晨表示,该字体最初是为内地客户设计,使用场景在内地,主要涵盖内地常用字。首批客户包括上海米芝莲指南。要解决缺字问题,港府可自行增补或联络文悦团队,但厉向晨表示,公司现阶段无计划增补香港地区常见字。

他笑言,如果政府真喜欢此字,可考虑订造“港人版文悦古典明朝体”。“全真粗黑体”之所以标明“港人版”,就是为香港而设。Gary又建议,免费开源字型“思源黑体”质素不俗,如果政府有心全面检视路牌字型,或会是可行选项。

配合地区治理专组

署方又表示,目前无计划全港道路采用特色街名牌,指更换特色街名牌,属个别小区街景美化工作的一部分,署方将继续配合“地区治理专组”,积极制订下一步工作计划。

翻查资料,地区治理专组由务司副司长卓永兴担任主席,指挥和统筹五个地区议题,其中包括改善行人设施、确保道路安全,民青局局长、路政署署长、运输署署长及警务处处长亦是专组成员。

汽车会会长:换字体是为了什么?

香港汽车会会长李耀培向《集志社》表示,在行人角度,大型路牌字体清秀,较有美感,对驾驶者是另一回事。“行人可停低望,车辆就有机会在行驶时留意路牌。我只能提出,更换字体系统为了什么?若以司机的角度来看,我就不太同意。”

李耀培表示,新字体近似书法、较纤幼;旧字体看起来较粗豪,远看较清晰、更便利驾驶者,“如果路牌有很多字,清秀一点是可以的,但路牌最多都是4、5个字”。他说,驾驶人士已习惯旧字体,料需一段时间才适应新字体。

他解释,驾驶者转入陌生街道,想找某街道、某个商铺或大厦,除了使用定位觅路,就要依靠沿路的街名牌。停在红绿灯的短短时间,要看街名牌的街道号码,以防走错,当字体太幼,便难看清。

李表示,路牌一般有两面,如有一边面向马路,便应理解为供驾驶者看,“难道行人走出马路看?”他认为更换字体,应先咨询驾驶者的意见。他质疑“可能选择字体那个人,本身都不驾驶车辆。”

香港旧街道名牌采用“全真粗黑体”的原因

尽管港旧街道名牌的“全真粗黑体”相对低调,但香港多年来一直坚持采用,身后定有其考虑实用的理念。街道名牌虽小,背后设计思路不容忽视。新字型在易读程度上存在限制,或影响资讯传递效率。连同前述香港常用字缺漏问题,似乎港府需深入衡量其应用可行性。

弊端显示,过于追求美感可能忽略了路牌的主要功能,即快速和清楚向使用者传达资讯。新字体包含的汉字可能不足以涵盖香港常用的地名词汇,导致一些字无法显示。新字体可能与香港过去使用多年的其他街道字型不相容,影响整体协调性。

早期路牌设计以英文字体“Transport”为主,规定了字型的宽高和字距等格式。最初中文字型使用的“监狱体”,后来在20世纪90年代中开始改用“全真粗黑体”。

香港路牌采用“全真粗黑体”是为求实用。英文字体“Transport”字型设计的重点是快速读取资讯和远距辨识,而非追求设计风格,方便驾驶在行车时快速辨认路名。

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