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記者赴港旁聽黎智英案被遞解出境

【2024年4月12日訊】

無國界記者代表早前前赴香港,計劃旁聽《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國安法案件審訊,惟遭拒絕入境。

黎智英案,2021年2月1日

無國界記者(RSF)亞太分社倡議專員白奧蘭(Aleksandra Bielakowska)於4月10日抵達赤鱲角機場後,遭港府扣留六小時、多次搜查和盤問此行目的,隨後被無故驅逐出境。同行的無國界記者東亞分社社長艾瑋昂(Cédric Alviani)順利入境,但考慮安全因素即時自行離港。

白奧蘭與另一代表清晨抵港,即被帶至大房間扣查,期間被盤問工作及職位等,行李亦遭搜查。她憶述,過程中有入境處職員及疑似國安人員不斷在場監視。她稱被扣留期間,僅獲發含糊的扣留通知,僅稱其將遭「即時及/或立即驅逐出境」,並遭三度徹底搜查。

白奧蘭向入境處職員多次詢問遭拒原因,均以含糊「入境理由」回應,「似不願多說」。她續稱,雖未經查閱其手機,但入境時被質疑攜帶太少衣物。最終她於遭驅逐出境返抵台灣。

白奧蘭指,入境處拒其入境理由含糊,批評香港已成為極危險國際非政府組織(NGO)所在地,當局害怕非政府組織及人權捍衛者報道香港政治形勢,稱「香港已瀰漫獨裁氣氛」。她稱去年12月以同樣身份旁聽案件,護照遭長時間查驗,感覺已「被列入某名單」。

白奧蘭指,入境處人員英語並不流利,她雖以緩慢的語速重複表明自己為無國界記者工作,但對方仍未能理解,感到有點驚訝,因為他們能講流利的國語,而她也能說國語,所以最後只好用國語溝通,但這並非她的首選。

與白奧蘭同行的艾瑋昂,目睹事件後即決定不冒險入境香港,返抵台灣。白奧蘭透露,即使如願入境,她和艾瑋昂預見將必遭跟蹤,去年旁聽時亦有不明人士跟蹤及偷錄其對話和偷拍抄寫筆記。

白奧蘭指,無國界記者關注新聞自由、非政治組織,卻遭拒絕入境,令她預期未來更多國際非牟利組織將難以順利進出香港,「其他人權組織將更危險」;認為此事向世界傳達重大訊息:「香港已成危險地區」,凸顯港府對尋求報道威權氣氛的非政府組織工作者和捍衛人權人士存極大恐懼。

無國界記者指,從未有國家如此公開逃避國際組織對法庭審訊的監察,形容事件為前所未見,要求港府解釋事件,並確保代表日後能安全入境旁聽審訊,其組織成員過往兩次來港順利,惟是次白奧蘭遭拒,反映香港新聞自由環境再度惡化。

無國界記者去年曾呼籲美國制裁港府官員,去年5月亦發起聯署,要求釋放黎智英,獲全球百餘傳媒代表響應,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及英國多份主流報章出版人或總編輯。

香港入境處回應稱,不會評論個別個案,會按照相關法律和政策處理每宗個案,考慮旅客入境真正目的後才決定是否批准入境。

無國界記者國際行動主任Rebecca Vincent指,從未見任何政府當局如此公然阻撓國際組織監察法庭審訊,認為此舉凸顯黎智英案荒謬,並嚴重侵蝕香港新聞自由及法治,促請港府解釋白奧蘭遭拒入境原因,並保證其代表能安全旁聽餘下審訊,不能在暗中進行,世界須知香港情況。

首次遭香港拒絕入境的無國界記者曾於2023年6月及12月派代表,包括白奧蘭,順利來港自由入境會見記者及外交人士,並旁聽黎智英案開庭。無國界記者一向監察各地記者審訊,例如英國法院引渡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到美國等。

《紐約時報》指,事發不足一個月前,香港實施新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加強外國勢力干涉管制,令批評政府的記者面臨更大風險。香港四年前在民主抗爭後,接受中國實施的國安法,令異見聲音消聲匿跡,更導致多家獨立媒體關閉。

美國政府資助的自由亞洲電台上月撤離香港。《紐約時報》稱熱衷於批評政府的《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因「危害國安」面臨終身監禁。獨立媒體《立場新聞》資深編輯亦因發佈煽動刊物正被受審。

律政司曾指,「煽動性刊物」是指那些「相當可能誘使干犯」叛國、顛覆或分裂國家罪的刊物。以往根據《刑事罪行條例》第9條,若任何刊物(包括書籍、報紙、雜誌等)內容有以下特點,即可能被定為煽動性刊物:

  • 引起憎恨或藐視中央政府,或特區政府,或中國其他地區的政府,或激起對其離叛;或
  • 激起中國人民或香港居民企圖不循合法途徑促致改變其他在香港的依法制定的事項;或
  • 引起對香港司法的憎恨、藐視或激起對其離叛;或
  • 引起中國人民間或香港居民間的不滿或離叛;或
  • 引起或加深香港不同階層居民間的惡感及敵意;或
  • 煽惑他人使用暴力;或
  • 慫使他人不守法或不服從合法命令。

無國界記者2023年新聞自由指數中,香港在180國內排名第140位,屬「艱難」狀況,較二十年前的第18位直線下降。而中國則列倒數第二,僅勝朝鮮

香港記者協會未見入境處有合理理由阻撓無國界記者關注黎智英案;認為黎智英案涉重大公眾利益,案件亦為公開聆訊,相信法庭歡迎任何聽審及報道,促請政府解釋拒絕該組織成員入境理由,否則只會予公眾觀感政府針對來港旁聽黎智英案件的國際組織。

記協指,入境處未有解釋今次拒入境原因,原因含糊不清。記協認為,有關組織關注香港新聞自由狀況及重要的司法案件,屬其組織的正常工作。

親中報章《文匯報》引述政界人士批評無國界記者為「鮮明反華政治組織」,借記者身份抹黑中港,並非為新聞自由,只是「另一派別的代表」。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指,各地皆有出入境管制,無國家中門大開,正如外國人入境美國亦時有被拒,但此並非代表美國新聞自由,故此事件實屬小事。他批評無國界記者以偏頗反華立場抹黑中港,遭遞解出境僅證明反華分子無「免死金牌」。

民建聯議員陳學鋒指,今次其成員被拒入境,是為抹黑本港新聞自由。他認為,入境處阻止反華分子入境妄加謠言、煽動仇恨,乃情理之中。國安條例雖已完善國家安全法制,但地緣政治複雜,反華分子手段層出,特區政府及市民務須高度警惕。

消息來源


[[Category::記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