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題:中國總理記者會中斷 30年慣例告終

【2024年3月7日訊】

中共取消舉辦逾30年的總理記者會,震撼各界。「金句」流連忘返、記者與中國高層直接對話的寶貴機會從此絕跡,有意見指習近平削弱總理地位,也有分析說反映總理角色向政策「執行者」轉變。

全國人大發言人婁勤儉解釋,去年新任總理李強已在記者會亮相,並已透過各渠道回應主要問題,故取消記者會。他表示如無特殊情況,未來幾年人大後也不會再舉行總理記者會,只會有更多與較低級別官員的問答會。此舉引發內地民眾不解和國際社會擔憂。

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有關取消總理記者會的討論受嚴格審查。官方報道的評論區多數關閉,在微博搜尋相關官方用語亦會出現錯誤訊息,引起外界關注。

中國兩會總理記者會「金句」流連忘返

記者會一直是中國總理的高光時刻,已有30多年歷史的總理記者會被視為兩會重頭戲,也是外界瞭解中國領導人風格的難得機會。

記者會起源於周恩來時期,在80年代改革開放後被制度化為兩會後常規活動。1988年李鵬總理首次出席全國兩會記者會並由央視直播。總理記者會從1993年至2023年從未中斷,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也以視像方式舉行。

李克強,2015年

歷任總理在記者會上都留下過令人印象深刻的言論。總理李克強曾透露涉及民生的重要數字,他在2020年說過「6億人每個月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2019年提到過「農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5萬元,遇到大病很難扛得住。」

1998至2003年任總理的朱鎔基語言樸實幽默,甚至自嘲。被問到對「經濟沙皇」等稱呼有何感想,他直言不高興,表示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2001年被問退休後做什麼,他表示除了埋頭苦幹沒什麼優點,不希望別人學他,尤其某港媒說他的本事是拍桌子、捶板凳、瞪眼睛就更不要學。

溫家寶擅長以溫文爾雅、平易近人的風格打溫情牌,名言警句信手拈來。2003年他坦言當好中國總理不容易,引詩句表達不顧個人安危、一心報國之志。談兩岸關係時,他引用于右任的《望故鄉》抒發情感。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于右任《望故鄉》

2012年最後一次記者會上,他罕見地正面談政治改革。

粉碎四人幫以後,我們黨雖然作出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實行了改革開放,但是文革的錯誤和封建的影響,並沒有完全清除。隨着經濟的發展,又產生了分配不公、誠信缺失、貪污腐敗等問題。我深知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而且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每個有責任的黨員和領導幹部都應該感到緊迫感。
——溫家寶

在記者會次日,大搞「唱紅打黑」的時任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落馬」。但作為二號人物的溫家寶,多次呼籲政改卻無力推動,《德國之聲》指,他當年擔心的問題正在葬送改革開放40多年的成果。

李鵬在1988年被問及人生信條,他表示很欣賞「實事求是」,希望做事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到底,也回應過有關鐵道部長辭職、知識分子「壓制」及總書記與總理「改革分歧」等問題。外國記者曾評價李鵬很「嚴謹」。

2023年3月李強被任命總理,人大閉幕記者會成其首秀。李強以「長風破浪,未來可期」概括中國經濟前景,強調民營經濟大有可為。他表示在地方工作體會到「高手在民間」,說人口紅利「要看總量更要看品質,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還要求各級政府「審批管理時不能只踩剎車不踩油門,不能只設路障不設路標」。

但這場首秀,成為了最後一次常態舉行的總理記者會。

中國國務院中南海,2010年

分析:總理地位再矮化

自總理記者會取消的決定宣佈後,國際輿論場主調悲觀,認為國務院淪為單純的執行者,也體現政治體制更加不透明等。

自1993年起,中國總理每年人大閉幕後都會見記者。《紐約時報》形容,記者會雖然越來越照本宣科,但中國公眾和世界政商精英仍然希望找到經濟政策變化的跡象和高層權力博弈的蛛絲馬跡,記者會被取消凸顯中國在政府聲稱要提高透明度的情況下,資訊反而日益不透明,使問責空間萎縮。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將包括總理在內的其他高官降至更不顯眼的地位,凸顯了他如何進一步鞏固個人權力。

亞洲協會中國分析中心研究員牛犇認為,取消總理記者會將進一步降低總理的可見度:「有助於牢固確立這樣一種觀念——除習近平的領導外,別無他選。」

《華爾街日報》形容總理「退入習近平的陰影深處」,雖然記者會的提問內容要經篩選,答案也是事先準備,但仍是全球媒體與中國高層領導人之間唯一公開互動的時機,也是大眾了解中國領導人想法、尤其是經濟思路的難得機會。如今記者會被取消的舉動,與習近平摒棄改革開放以來的治理模式、使總理「完全從屬」於共產黨最高領導人的做法一致。

報道稱李強的工作報告幾乎未能安撫民眾,忽略了大眾關切的經濟問題,只是推動習近平要求的樂觀論述,比如宣佈把經濟增長目標定在5%左右,以每年5%的增速達成習近平2035年經濟規模翻倍的目標。工作報告和總理記者會的變化,體現「習近平陰影下的」李強正在履行上任時說要成為習近平政策「執行者」的諾言,顯示「中國只有一位決策者」。

中央社引述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教授孫國祥認為,李強不再會見記者,加上他的工作報告充斥着「習近平崇拜」的內容,彰顯他已被習近平「馴化」;中國正進一步落實推動以習近平為首的「總統制」,就差將其法律化。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向自由亞洲電台指,中共透明度本就不高,舉措難免令人質疑開倒車:「取消總理記者會,自然地減少了李強的曝光機會。第二、這類記者會上,一定有很多外界、外國記者提問敏感話題,取消了就可避免此尷尬情況……未來兩、三年又能否拿到新政策出來呢?若不能交出未來宏圖,那倒不如就不搞了。」

劉銳紹認為,總理地位被矮化「非新鮮事」,反而更值得注意官方會按其需要修正慣例,而不理效果、不作解釋。

但也有意見肯定取消記者會的安排。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前港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向香港無綫電視表示,在中央的刺激經濟政策未出台下,李強若出席記者會又沒有政策宣示,會被「別有用心的人」炒作、唱衰中國,不開記者會可以令中央有更多時間思考政策,待適當時機再公佈。

中共建政以來歷任總理

  • 周恩來(1949-1976)

周恩來是中共創黨元老之一,建國後出任首任總理。《德國之聲》指,官方宣傳和民眾普遍認為他是清廉奉公、鞠躬盡瘁的典範。但亦有批評指作為領導人未能阻止毛澤東發動文革等禍國殃民的政治運動。1976年1月周逝世,靈柩送往八寶山火化時,百萬民眾夾道送行。

  • 華國鋒(1976-1980)

《德國之聲》指,毛澤東逝世後,他欽點的接班人華國鋒出任中國共產黨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兼國務院總理,成為黨政軍最高領導人,但被視為過渡性人物。其後因與鄧小平理念相左,華先後辭去最高職務,退出權力核心。華的主要功績是結束文革及階級鬥爭,為改革開放奠基,但因循毛的某些做法如「兩個凡是」而受詬病。

  • 趙紫陽(1980-1987)

《德國之聲》指,趙紫陽任內推動經改和政改,是中共改革派代表。1987年接替胡耀邦任中共總書記,同年辭總理職由李鵬代理。1989年六四期間,趙主張對話反對武力鎮壓。在黨內失勢後,趙到天安門看望絕食學生。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將此定性為「嚴重錯誤」,撤銷趙一切黨內職務並軟禁至2005年逝世。

  • 李鵬(1988-1998)

《德國之聲》指,李鵬在六四期間支持鄧小平鎮壓學生,並以總理身份簽署戒嚴令,被視為屠城責任人之一。革命烈士後代、周恩來養子的李鵬早被視為保守派代表。總理任內政績平平,較突出的是力推備受爭議的三峽工程。李鵬曾留蘇修讀水電,後在水利部門任職。

  • 朱鎔基(1998-2003)

《德國之聲》指,朱鎔基是民間口碑較好、西方頗為欣賞的總理,以坦率敢言、高效靈活及經濟遠見著稱。任內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貿,政府推行稅改、國企改革及金改,令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但改革也打破許多人的「鐵飯碗」,導致大量國企職工下崗失業,留下不少長期社會問題。

  • 溫家寶(2003-2013)
  • 李克強(2013-2023)

《德國之聲》指,作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搭檔,李克強一直被視為權力格局下的「弱勢總理」。習主政以來,國務院和政府機構權力不斷被削,總理地位被邊緣化。「李克強經濟學」等帶有其個人烙印的經濟政策大多無疾而終。有分析指李克強早已被排斥於重大決策如中美貿易談判、清零防疫政策等之外,即使在向來總理主責的經濟領域也不例外。出習、李政見不合是公開秘密。2022年中共二十大習如期連任,李則在2023年3月人大會議卸任,由習親信李強接替。同年10月李克強突然去世,享年68歲。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