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移民潮:英批BNO签证首季超乌克兰难民

【2024年5月24日讯】

英国今年首季批出BNO签证回升至10,737宗,按季升一倍,超越乌克兰签证计划今年首季批出的7,125宗。《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于三月生效。

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

自2021年BNO5+1计划推出以来,英国内政部本月23日公布,至今年3月底,共批出201,877宗BNO签证申请,144,400人已抵英,有约三万人是首季入境英国。今年首季批出10,737宗BNO签证,较去年同期大幅回升,超过同期获批的7,125宗乌克兰难民签证。

当中境外接获的BNO签证申请方面,至今共有173,543宗,当中164,969宗获批,批出率达95%;今年首季录得29,571宗申请,25,967宗成功,获批率约87.8%。

相比之下,英国的乌克兰签证计划首季仅批出7,125宗,估计因申请人数减少。虽然累计203,200名乌克兰人抵英,惟截至3月约四成(85,400人)已离开。英国政府将BNO5+1及乌克兰签证列为“安全合法(人道主义)入英途径”。

至于已身处英国的37,300名申请人当中,今年首季已批出36,908宗境内延期申请,续留率高达98.9%,相信与首批申请人签证届满有关。

去年67名港人申请英国政治庇护,19宗获批,多为18至29岁人士。去年第4季亦有2名50至69岁、1名70岁以上及1名18岁以下人士获批。今年首季1名30至49岁女性以“人道主义”理由获批政治庇护,即若不获批将面临人身安全风险,如非法被杀、酷刑或不人道对待等。

港府今年一月启动《基本法》廿三条立法工作,《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于三月生效。内政部指,BNO5+1申请高峰出现在2021年首季推出之初,现已显著回落,由2021年的96,418宗下滑至去年的37,585宗。

据英国内政部统计,截至2022年12月31日,仍有708,838本有效BNO护照。

港人大逃亡 三十年移民潮波澜不断

自1945年香港重光以来,历经六七暴动、六四事件、《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前后,以及2019年反修例风波和2020年《港区国安法》实施后,香港多次出现大规模移民潮。

1989年六四事件后,5年内约30万港人移民海外,主要前往加拿大、澳洲及英国等地。许多人对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的前景感到担忧。

2020年7月《港区国安法》实施后,据港府统计,两年间约14万劳动人口流失。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兼任讲师梁启智估算,自2020年7月至2022年底,至少40万港人经机场移居外国;预计未来数年,将有30万港人移居英国。

近年港人大量移民英国、加拿大、澳洲、美国和台湾等地。英澳等国推出优惠移民政策吸引港人。不少人申请BNO护照移民英国。加拿大推出“港人避风港计划”援助港人。2019至2021年,台湾接收的港人居留及定居人数有所增加。

2019年反修例运动期间,蔡英文政府力撑香港,《港区国安法》实施后触发移民潮,不少港人选择到文化相近、地理邻近且移民成本较低的台湾。2019年赴台湾居留港人有5,858人、定居1,474人;2020年居留10,813 人、定居1,576人;2021年居留11,173 人、定居1,685人。

2022年情况逆转,居留人数按年减少19.94%至8,945人,定居人数更骤减23.09%至1,296人。港人反映申请程序受阻,如审查期延长、须接受国安背景调查等,导致港人纷纷离台返港,部分更选择“二次移民”到英国、加拿大或澳洲。

香港产业和教育受到冲击。部分学校,尤其幼稚园,因学生人数锐减面临停办危机。人才外流令本土产业雪上加霜。香港经历多次动荡,港人的离散之路仍在延续。在忧虑和不安之中,港人仍在海外寻求突破和安身之所。

BNO是什么?

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确立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的时间表。其后,英国于1985年颁布《香港法案》,规定港人在主权移交后将失去英国属土公民身份及护照使用权。英国为与港人保持联系,合资格的港人可自愿申领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护照。

2020年7月1日,北京实施《港区国安法》,英国政府认为中方严重违反《中英联合声明》,故宣布由2021年1月起,BNO护照持有人及其家属可在英居住、工作或求学,5年后可申请永久居留,再居留1年可入籍。

据英国内政部统计,截至2022年底,仍有708,838本有效BNO护照。大批港人透过BNO前往英国展开新生活。香港前特首林郑月娥曾于2022年公开称所有离港者为“逃犯”,言论饱受批评。

根据香港特区筹委会1996年制定的首任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参选人须放弃外国护照,包括BNO护照。政府解释,BNO护照持有人可享英国领事保护,须效忠英国君主及受其叛国罪法律规限。行政长官须效忠香港特区,若同时效忠他国,恐与其特区代表身份不符。

此规定成为《行政长官选举条例》第14(e)条,自2002年第二届选举起生效。

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