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中国总理记者会中断 30年惯例告终

【2024年3月7日讯】

中共取消举办逾30年的总理记者会,震撼各界。“金句”流连忘返、记者与中国高层直接对话的宝贵机会从此绝迹,有意见指习近平削弱总理地位,也有分析说反映总理角色向政策“执行者”转变。

全国人大发言人娄勤俭解释,去年新任总理李强已在记者会亮相,并已透过各渠道回应主要问题,故取消记者会。他表示如无特殊情况,未来几年人大后也不会再举行总理记者会,只会有更多与较低级别官员的问答会。此举引发内地民众不解和国际社会担忧。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有关取消总理记者会的讨论受严格审查。官方报道的评论区多数关闭,在微博搜寻相关官方用语亦会出现错误讯息,引起外界关注。

中国两会总理记者会“金句”流连忘返

记者会一直是中国总理的高光时刻,已有30多年历史的总理记者会被视为两会重头戏,也是外界了解中国领导人风格的难得机会。

记者会起源于周恩来时期,在80年代改革开放后被制度化为两会后常规活动。1988年李鹏总理首次出席全国两会记者会并由央视直播。总理记者会从1993年至2023年从未中断,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也以视像方式举行。

李克强,2015年

历任总理在记者会上都留下过令人印象深刻的言论。总理李克强曾透露涉及民生的重要数字,他在2020年说过“6亿人每个月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2019年提到过“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5万元,遇到大病很难扛得住。”

1998至2003年任总理的朱镕基语言朴实幽默,甚至自嘲。被问到对“经济沙皇”等称呼有何感想,他直言不高兴,表示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01年被问退休后做什么,他表示除了埋头苦干没什么优点,不希望别人学他,尤其某港媒说他的本事是拍桌子、捶板凳、瞪眼睛就更不要学。

温家宝擅长以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风格打温情牌,名言警句信手拈来。2003年他坦言当好中国总理不容易,引诗句表达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报国之志。谈两岸关系时,他引用于右任的《望故乡》抒发情感。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故乡》

2012年最后一次记者会上,他罕见地正面谈政治改革。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感到紧迫感。
——温家宝

在记者会次日,大搞“唱红打黑”的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落马”。但作为二号人物的温家宝,多次呼吁政改却无力推动,《德国之声》指,他当年担心的问题正在葬送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果。

李鹏在1988年被问及人生信条,他表示很欣赏“实事求是”,希望做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底,也回应过有关铁道部长辞职、知识分子“压制”及总书记与总理“改革分歧”等问题。外国记者曾评价李鹏很“严谨”。

2023年3月李强被任命总理,人大闭幕记者会成其首秀。李强以“长风破浪,未来可期”概括中国经济前景,强调民营经济大有可为。他表示在地方工作体会到“高手在民间”,说人口红利“要看总量更要看品质,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还要求各级政府“审批管理时不能只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只设路障不设路标”。

但这场首秀,成为了最后一次常态举行的总理记者会。

中国国务院中南海,2010年

分析:总理地位再矮化

自总理记者会取消的决定宣布后,国际舆论场主调悲观,认为国务院沦为单纯的执行者,也体现政治体制更加不透明等。

自1993年起,中国总理每年人大闭幕后都会见记者。《纽约时报》形容,记者会虽然越来越照本宣科,但中国公众和世界政商精英仍然希望找到经济政策变化的迹象和高层权力博弈的蛛丝马迹,记者会被取消凸显中国在政府声称要提高透明度的情况下,资讯反而日益不透明,使问责空间萎缩。而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将包括总理在内的其他高官降至更不显眼的地位,凸显了他如何进一步巩固个人权力。

亚洲协会中国分析中心研究员牛犇认为,取消总理记者会将进一步降低总理的可见度:“有助于牢固确立这样一种观念——除习近平的领导外,别无他选。”

《华尔街日报》形容总理“退入习近平的阴影深处”,虽然记者会的提问内容要经筛选,答案也是事先准备,但仍是全球媒体与中国高层领导人之间唯一公开互动的时机,也是大众了解中国领导人想法、尤其是经济思路的难得机会。如今记者会被取消的举动,与习近平摒弃改革开放以来的治理模式、使总理“完全从属”于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做法一致。

报道称李强的工作报告几乎未能安抚民众,忽略了大众关切的经济问题,只是推动习近平要求的乐观论述,比如宣布把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以每年5%的增速达成习近平2035年经济规模翻倍的目标。工作报告和总理记者会的变化,体现“习近平阴影下的”李强正在履行上任时说要成为习近平政策“执行者”的诺言,显示“中国只有一位决策者”。

中央社引述南华大学亚太研究所教授孙国祥认为,李强不再会见记者,加上他的工作报告充斥着“习近平崇拜”的内容,彰显他已被习近平“驯化”;中国正进一步落实推动以习近平为首的“总统制”,就差将其法律化。

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向自由亚洲电台指,中共透明度本就不高,举措难免令人质疑开倒车:“取消总理记者会,自然地减少了李强的曝光机会。第二、这类记者会上,一定有很多外界、外国记者提问敏感话题,取消了就可避免此尴尬情况……未来两、三年又能否拿到新政策出来呢?若不能交出未来宏图,那倒不如就不搞了。”

刘锐绍认为,总理地位被矮化“非新鲜事”,反而更值得注意官方会按其需要修正惯例,而不理效果、不作解释。

但也有意见肯定取消记者会的安排。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前港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向香港无线电视表示,在中央的刺激经济政策未出台下,李强若出席记者会又没有政策宣示,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炒作、唱衰中国,不开记者会可以令中央有更多时间思考政策,待适当时机再公布。

中共建政以来历任总理

  • 周恩来(1949-1976)

周恩来是中共创党元老之一,建国后出任首任总理。《德国之声》指,官方宣传和民众普遍认为他是清廉奉公、鞠躬尽瘁的典范。但亦有批评指作为领导人未能阻止毛泽东发动文革等祸国殃民的政治运动。1976年1月周逝世,灵柩送往八宝山火化时,百万民众夹道送行。

  • 华国锋(1976-1980)

《德国之声》指,毛泽东逝世后,他钦点的接班人华国锋出任中国共产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兼国务院总理,成为党政军最高领导人,但被视为过渡性人物。其后因与邓小平理念相左,华先后辞去最高职务,退出权力核心。华的主要功绩是结束文革及阶级斗争,为改革开放奠基,但因循毛的某些做法如“两个凡是”而受诟病。

  • 赵紫阳(1980-1987)

《德国之声》指,赵紫阳任内推动经改和政改,是中共改革派代表。1987年接替胡耀邦任中共总书记,同年辞总理职由李鹏代理。1989年六四期间,赵主张对话反对武力镇压。在党内失势后,赵到天安门看望绝食学生。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将此定性为“严重错误”,撤销赵一切党内职务并软禁至2005年逝世。

  • 李鹏(1988-1998)

《德国之声》指,李鹏在六四期间支持邓小平镇压学生,并以总理身份签署戒严令,被视为屠城责任人之一。革命烈士后代、周恩来养子的李鹏早被视为保守派代表。总理任内政绩平平,较突出的是力推备受争议的三峡工程。李鹏曾留苏修读水电,后在水利部门任职。

  • 朱镕基(1998-2003)

《德国之声》指,朱镕基是民间口碑较好、西方颇为欣赏的总理,以坦率敢言、高效灵活及经济远见着称。任内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政府推行税改、国企改革及金改,令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改革也打破许多人的“铁饭碗”,导致大量国企职工下岗失业,留下不少长期社会问题。

  • 温家宝(2003-2013)
  • 李克强(2013-2023)

《德国之声》指,作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搭档,李克强一直被视为权力格局下的“弱势总理”。习主政以来,国务院和政府机构权力不断被削,总理地位被边缘化。“李克强经济学”等带有其个人烙印的经济政策大多无疾而终。有分析指李克强早已被排斥于重大决策如中美贸易谈判、清零防疫政策等之外,即使在向来总理主责的经济领域也不例外。出习、李政见不合是公开秘密。2022年中共二十大习如期连任,李则在2023年3月人大会议卸任,由习亲信李强接替。同年10月李克强突然去世,享年68岁。

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