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邊境人流絡繹不絕 兩日內140萬人次離開

【2024年3月29日讯】

復活節長假首日,多個陸路口岸出入境旅客擠滿,羅湖及落馬洲實施人潮管制,港珠澳大橋和西九龍高鐵站排長龍。機場湧現前往日本等熱門目的地的人潮。多數市民認為外遊性價比高於留港,預計人均消費過千港元。

2016年,羅湖站與羅湖口岸之間的行人天橋,同樣位於深圳河之上(資料圖片)

香港政府公佈,截至晚上九點,今日(29日)有超過103萬人次出入境。出境方面達76萬人,遠超入境處預期60萬,其中近70萬為香港居民。

而昨日亦有近64萬人出境,近53萬為香港居民,兩日數字都創下疫情後新高。多個北上口岸擠滿離境人潮,港鐵西九龍站和港珠澳大橋均出現大排長龍,跨境巴士需等3小時。

有市民選擇於內地泡溫泉放鬆,認為每人約一千元合理,四日假期中花兩日內地遊,剩餘兩日留港。有人則偏好到內地進食海鮮,雖較香港為貴,但仍值回票價。

陳先生表示,在外地消費海鮮,雖然不便宜,但相比香港來說依然較為物有所值。

《Now新聞》引述陳先生:「吃吃海鮮,不便宜,比得上香港,起碼比香港好。(貴多少都是值得?)值得的,香港不行、真的不行。」

旅客湧現機場,航班櫃位排隊辦理登機,有人提早逾1小時到達。有家庭計劃到日本福岡8日7夜,預算6萬至7萬元,認為當地遊樂設施較香港實惠。

馮先生計劃赴日本福岡8日7夜,預算開支6至7萬元。他表示,部分目的地如大型花海公園在香港難以實現,而且LED假花亦無法取代真花,故選擇赴日遊覽。

周太選擇外遊,再加上日本室內遊樂場收費較廉宜,以數十元便可玩上一天,較香港只能玩2小時就要數百元的花費為佳。

到中午,港珠澳大橋等候過關往珠海或澳門的旅客在旅檢大樓外列隊不見縮短,巴士落客亦排隊。有市民原本計劃在當日往返,但見人龍眾多,決定折返或改住一晚。

溫小姐表示,早上5時半至6時才買到高鐵去深圳的票,無法前往深圳北站,只能買到前往福田站的車票。她擔心返程時可能買不到票,屆時或只能選擇乘地鐵或巴士。

滕小姐則擔心高鐵上車時的擠迫情況,大家不會有秩序地排隊,恐會擠壓到小朋友。她們預計每人要花上數千元赴內地,包括食、玩和交通費用。

乘港鐵外遊,上水站入閘人龍綿延,港鐵設圍欄讓市民有序排隊。無論經羅湖或落馬洲,港鐵車廂亦不勝負荷,需等多班次才上車。九龍塘站往羅湖/落馬洲方向月台擠滿人群。

從粉嶺接駁香園圍的巴士站,候車人龍延伸至中心,巴士公司需增加班次。

轉經其他口岸亦同樣擠迫,港珠澳大橋金巴候車大堂擠滿,部分旅客望而卻步,選擇待人流減少後再前往。預計未來數天高峰期將持續,自駕遊往珠海也要慢慢等候。即使乘港鐵,上水站亦出現長隊。

內地亦是熱門目的地,高鐵西九龍站出港大堂擠滿北上人潮,多班車票早已售罄。有旅客感擔心回程車票不易購得,擬改乘地鐵或巴士。

有市民選赴廣州花都融創滑雪,利用4日假期中有2日滑雪,其餘遊覽當地。無論目的地,假期期間車站以至交通工具均極度擠迫,兒童及長者亦戴口罩防疫。

入境處數據指,港珠澳大橋是第三多人使用的陸路口岸。即使自駕北上,亦可能較乘搭巴士為慢,從澳門人工島可見,往珠海方向車流絡繹不絕,需慢慢等待過關。深圳灣口岸亦早上車龍綿延。

不同旅客有不同計劃,有人選擇內地遊或遠赴日本賞櫻,機場和高鐵站滿載離境人潮。入境處呼籲旅客提早計劃,避開繁忙時段過關。傍晚人流略有紓緩,但仍須人潮管制。

當局預計關口明日(30日)仍然繁忙。整個復活節和清明假期11天,入境處預計將有1100萬人次出入境,出境高峰在假期首日,預計未來數天將持續出現高峰。

不少市民選擇乘高鐵出行,西九龍站出發的長途車票一早售罄。有人也選擇遠赴日本賞櫻、前往内地旅遊,機場及高鐵站擠滿離境人潮。香港約有729萬人口。

疫後跨境人流迅速回升,過去一年已復至疫前九成,2023年港鐵高鐵客量更創新高。不過,北上消費熱潮亦改變市民的出行模式,令一些關口面臨挑戰。

過去一年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陸路口岸出入境人次超過2億1500萬,約為2018年水平九成。港鐵過境鐵路總管表示,東鐵服務大致回復疫前水平,而高鐵客量更於2023年突破疫前紀錄,超過2000萬人次,並預料會持續增長。

港鐵過境鐵路總管張志強表示,東鐵及高鐵服務大致回復疫前水平,惟不少乘客選擇其他關口出入境,對羅湖和落馬洲口岸造成影響。數據顯示,陸路過境人次中,六成使用鐵路,較疫前減少約3個百分點。

直通巴公司則感受到生存空間收窄,原因是政府開放公共巴士駛入關口。負責人張劍平認為,政府應配合融合趨勢,增加直巴在市區的上落點,讓直巴能提供大灣區公共巴士服務。

為吸引港人留港消費,尖沙咀商場推出四日免費泊車優惠,深受市民歡迎。有市民原本打算外遊,但改變計劃來此享受優惠。

立法會議員邵家輝認為,各界應攜手出謀獻策,除政府外,商界亦須提供優惠吸引市民及遊客光顧。他希望政府能與內地商討,將大灣區居民的簽證政策,從現時的「一周一行」擴展至「一簽多行」,藉以為香港經濟和零售業吸引更多客流。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