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香港新路牌字難看清
【2024年1月14日讯】
香港是否越來越難以辨認?說的是路牌字體。近日走到大圍、荃灣、旺角等地,會發現路牌的字體,續漸變了樣。集中精神細看,香港市民發現,部分新路牌的字體,看來難看清了。新路牌字型在可辨性上備受質疑。
路名沒變,但字體變得「纖幼」了,如果距離遠一點,要透過如此「纖幼」的字體認路,實在是有點看不清。港府近日在部份街道採用新字型街名牌。專家指出,其中文部分辨識度差,英文字母亦易混淆。
根據港府5月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路政署將採用新的字體「文悅古典明朝體」替代原字體,於3個高人流量地區:大圍港鐵站、荃灣路德圍、中環碼頭,更換特色街名牌,為香港街道「增加文化氛圍」。
12月開始,香港人看慣的街名牌陸續變樣。《維基新聞》記者考察大圍和中環後發現,過去街道上粗黑體的中、英文街名,部分已經變成有襯線的字樣。港府開展「小區街景美化工作」,更換特色街名牌。
當局指,街名牌換上有文化氣息的字體,可以為香港街道注入較為濃厚的文化氣息和人文氣息。但易辨性比原來的街道字體差,特別是在行車時或遠處觀看時,新字體比較難辨認。
要透過如此「纖幼」的字體認路,實在是有點看不清。道路研究社社長邱益彰(Gary)指出,此設計在閱讀性和識別度上還有待改進。
邱益彰具體提出了幾點問題。一是中文字符辨識難,讀寫不便。二是英文小字母「o」、「a」、「n」樣式相近,大寫I和小寫l也難區分。此外,該字體當前沒有收錄「埗」和「邨」等香港常用詞彙。
《維基新聞》近日走訪大圍、荃灣、旺角等地區,部分街道換上新字體路牌,例如是大圍道、荃灣的登發街等,新字體明顯較舊字體纖幼。更換街名牌字體引起社會迴響,駕駛人士亦感困惑。
中國字體設計師未曾親臨來港
《明報》拍下街名牌照片傳給新路牌字體「文悅古典明朝體」的共同創作者厲向晨後,來自中國內地的他表示「效果還好」,他沒有跟香港政府部門和在自己公司討論過,他也非香港人。
對於有道路設計研究團體提出新字體比原字體更難辨認,從未到過香港的厲向晨向《明報》坦言,這種字體確實不利於辨認,所以字體選擇應考慮是否重視功能性還是美觀。
然而,厲向晨就此字是否能為香港街道注入文化氣息,持保留態度稱,他難以評論,因為文化氣息與當地環境有關,需要了解當地文化背景,而他本人從未到訪香港,無法評斷。
厲向晨表示這款字體本身的確富有人文氣息,適合表現手工感和古拙風格,質素亦較他前作「康熙字典體」為高。不過,他認為不同地方的文化含義各異,他作為非香港人,很難評論此字型是否切合香港需要。文悅字庫官網記載,新路牌字型源自明、清早期雕版善本。
即使香港政府未有與他商討,厲向晨推測,香港可能是照「康熙字典體」之例採用「文悅古典明朝體」,不少出版社多年前,如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書籍,均以該字型設計封面,這可能促使政府部門認為,新字型也可以為香港帶來文化元素。
此前,厲向晨亦曾設計過風靡香港、台灣的「康熙字典體」及「文悅古體仿宋」等古籍掃描字型。字體官網形容,「文悅古典明朝體」適用於展現人文、手作和古拙感的場景。相比「康熙字典體」,它以更上乘的刻本打造,質素及字數更佳。
厲向晨指,這款字型質素高於之前他設計的廣受香港歡迎的「康熙字典體」,他建議《明報》記者注意前年香港「康熙字典體」的流行,如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多本書封面就使用此字體。
厲向晨認為,香港可能之所以採用「文悅古典明朝體」,可能與「康熙字典體」當時的受歡迎程度有關。《明報》翻查出版社網頁顯示,後者曾被使用在董橋、陳冠中、孔慧怡、馬國川等作家的新書包裝設計上。
港府:新路牌「注入較為濃厚的文化氣息」
香港人遠眺荃灣路德圍街名牌,有否發現字體變得「纖幼」難認?最近部分街道牌換上新字體,由原本「全真字庫(港人版)粗黑」,改為「文悅古典明朝體」。
新路牌字體,由從前的「全眞粗黑體(港人版)」,轉換成「文悅古典明朝體」,新字體除了線條較幼,每個字的高體位置似乎也不一,未及舊路牌般工整。香港部分地區開始試用「文悅古典明朝體」新字體街名牌。
路政署今日(1月4日)回覆《集誌社》查詢表示,在三個小區,共花約10萬元,設約60個新字體「特色街名牌」,至今收到「數宗」投訴或查詢;目前無計劃於全港街道牌採用新字體。
去年五月,環境及生態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路政署將透過使用新的字體「文悅古典明朝體」,取代原有的「全真字庫(港人版)粗黑」,為中環港外線碼頭、大圍港鐵站及荃灣路德圍,三個選定地點的街名牌,「注入較為濃厚的文化氣息/氛圍」。
路政署回覆《集誌社》表示,署方在上述三個小區,共設置約60個特色街名牌,採用「文悅古典明朝體」字體。署方指,特色街名牌的字體端正,加上整體設計及規格亦與現有街名牌相同,可正常發揮其提供街道資訊予公眾的功能。
看路艱難|路牌轉字體用多少錢? 路政署:約$10萬換60個牌
署方又指,涉及更換特色街名牌的開支,總共約為10萬元。署方又指,由特色街名牌於去年12月設置、至今年1月3日,曾接獲「數宗」有關特色街名牌設計的公眾投訴或查詢。
「數宗」投訴 路政署:指不多於十宗
路政署發言人口頭回覆表示,「數宗」指不多於十宗,投訴或查詢主要與設計有關,由於涉及不同部門、且數量不多,無法確實說明數目。新式名牌採用的「文悅古典明朝體」字型,其英文字母「o」、「a」及「n」較易混淆,可能對司機和行人造成誤導。
理大設計學院副教授郭斯恒最近就新型街名牌設計向《明報》提出實用性疑慮。他表示,公共指示牌應以「資訊易理解」為原則,美學次之。他向《明報》指出「你在英美不會覺得路牌很有趣新鮮(exciting),因為它不是為了令人激動(exciting),美觀(靚)不是首要考慮。」
郭斯恆認為,任何設計都必須根據應用場景。對於路牌和街名來說,最重要的是傳遞資訊。當閱讀時,字型外觀不應引起注意,若引起注目便為設計失敗。公共資訊設計應平靜傳達內容,避免過於追求美感造成「視覺喧鬧」(Visual noise),干擾閱讀。
道路研究社社長邱益彰(Gary)建議政府採取「用戶驗收測試」,邀請不同路人在不同環境下閱讀名牌,看能否在1秒內認出路名。若需時過長,或會引發交通意外。他說,目前只換更街名牌行人面,影響較小;但若兩面均更換,則需謹慎,因司機駕駛時需要在遠處清晰識別。
與舊有英文「Transport」字型比較,後者於小寫字母「l」尾部向上斜,能與大寫「I」區分。但「文悅古典明朝體」英文字體採襯線字,未有此設計。Gary認為在追求美觀前,實用性應為先。
相比舊有英文字型,新字形中字母「l」下端無區分「I」的設計,加上「o」、「a」和「n」外觀近似,易生混淆。此外,後者小寫字母「o」、「a」和「n」辨識度較低,易誤認為同一個字母。
新字型在易讀程度上存在限制,或影響資訊傳遞效率。香港舊街道名牌多年來採用的「全真字庫(港人版)粗黑」(「全真粗黑體」),其選擇並不如英文字型「Transport」般著名,但同樣考慮到實用性。
交通路牌設計專家Gary表示,香港早期路牌以英文字型「Transport」為藍本,規定了字型的外觀格式,包括字寬高和間距等。最初中文字型嘗試採用「監獄體」,但於1990年代中開始改用「全真粗黑體」。
-
「監獄體」的特色中文字體
-
香港路牌英文字型「Transport」
1970年代時,香港赤柱監獄有一種由犯人親手製作的路牌名稱牌。不過它留下的歷史影響,讓人認識到香港文字設計的特色發展歷史。
當時犯人會使用尖銳工具在金屬板上刻畫基於「石井黑體」風格的中文字。由於當時沒有統一標準,這些手工字體的筆畫粗細和重量可能不太相同。這就形成了後來被稱為「監獄體」的特色中文字體。
監獄體相比電腦字體明顯更加粗糙、質樸。但它保留了手工雕刻出來的獨特風格。1990年代中後期,港府監獄逐步用電腦設計替代手工製作路標,標誌着監獄體這一手工字體傳統的結束。
Gary說,雖然無法確定當時採用「全真粗黑體」的具體原因,但相信也是取其實用性。「Transport」字型着重於快速讀取資訊和遠距辨識,減少不必要的風格元素,這亦可能是香港選擇「全真粗黑體」的考慮之一。
英國在設計「Transport」字型時曾進行多次易讀測試,以了解駕駛員在不同速度下可以識讀的資訊類型和距離。香港改用「全真粗黑體」可能同樣希望字型能讓駕駛在行車時,快速和正確識別路名。
不過,也有人認為「全真粗黑體」相對死板,缺乏美感。Gary表示,雖此字體未必十分優美,但清晰易辨,粗細度中肯,以黑體呈現,辨識度高。他指出,考慮到20至30年前的科技限制,在基本功能上已符合要求。
除了易讀性,新字型的另一個問題是缺字。根據厲向晨介紹,「文悅古典明朝體」採用的是中國國家標準的6631個常用漢字,代表不是依據香港地區標準,未收錄部分香港常用字。
雖為繁體字體,但並未收錄部分香港常用字,如「鐵」字外,也無法顯示「脷」、「鰂」、「埗」、「鱲」、「恆」、「邨」等字。Gary認為,字型缺字不是設計師問題,因為採用的字集與香港不同。他指出,日本、內地及台灣均有好字型,但未必適用香港,常見缺字或寫法不同情況。
新路牌字體設計師厲向晨表示,該字體最初是為內地客戶設計,使用場景在內地,主要涵蓋內地常用字。首批客戶包括上海米芝蓮指南。要解決缺字問題,港府可自行增補或聯絡文悅團隊,但厲向晨表示,公司現階段無計劃增補香港地區常見字。
他笑言,如果政府真喜歡此字,可考慮訂造「港人版文悅古典明朝體」。「全真粗黑體」之所以標明「港人版」,就是為香港而設。Gary又建議,免費開源字型「思源黑體」質素不俗,如果政府有心全面檢視路牌字型,或會是可行選項。
配合地區治理專組
署方又表示,目前無計劃全港道路採用特色街名牌,指更換特色街名牌,屬個別小區街景美化工作的一部分,署方將繼續配合「地區治理專組」,積極制訂下一步工作計劃。
翻查資料,地區治理專組由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擔任主席,指揮和統籌五個地區議題,其中包括改善行人設施、確保道路安全,民青局局長、路政署署長、運輸署署長及警務處處長亦是專組成員。
汽車會會長:換字體是為了什麼?
香港汽車會會長李耀培向《集誌社》表示,在行人角度,大型路牌字體清秀,較有美感,對駕駛者是另一回事。「行人可停低望,車輛就有機會在行駛時留意路牌。我只能提出,更換字體系統為了什麼?若以司機的角度來看,我就不太同意。」
李耀培表示,新字體近似書法、較纖幼;舊字體看起來較粗豪,遠看較清晰、更便利駕駛者,「如果路牌有很多字,清秀一點是可以的,但路牌最多都是4、5個字」。他說,駕駛人士已習慣舊字體,料需一段時間才適應新字體。
他解釋,駕駛者轉入陌生街道,想找某街道、某個商舖或大廈,除了使用定位覓路,就要依靠沿路的街名牌。停在紅綠燈的短短時間,要看街名牌的街道號碼,以防走錯,當字體太幼,便難看清。
李表示,路牌一般有兩面,如有一邊面向馬路,便應理解為供駕駛者看,「難道行人走出馬路看?」他認為更換字體,應先諮詢駕駛者的意見。他質疑「可能選擇字體那個人,本身都不駕駛車輛。」
香港舊街道名牌採用「全真粗黑體」的原因
儘管港舊街道名牌的「全真粗黑體」相對低調,但香港多年來一直堅持採用,身後定有其考慮實用的理念。街道名牌雖小,背後設計思路不容忽視。新字型在易讀程度上存在限制,或影響資訊傳遞效率。連同前述香港常用字缺漏問題,似乎港府需深入衡量其應用可行性。
弊端顯示,過於追求美感可能忽略了路牌的主要功能,即快速和清楚向使用者傳達資訊。新字體包含的漢字可能不足以涵蓋香港常用的地名詞彙,導致一些字無法顯示。新字體可能與香港過去使用多年的其他街道字型不相容,影響整體協調性。
早期路牌設計以英文字體「Transport」為主,規定了字型的寬高和字距等格式。最初中文字型使用的「監獄體」,後來在20世紀90年代中開始改用「全真粗黑體」。
香港路牌採用「全真粗黑體」是為求實用。英文字體「Transport」字型設計的重點是快速讀取資訊和遠距辨識,而非追求設計風格,方便駕駛在行車時快速辨認路名。
消息來源
- 路邊考現:換上「文悅古典明朝體」 街名牌難認 文化氣息搭夠?,明報,2024年1月14日。
- 睇路難|「街名牌」轉字體用咗幾多錢? 路政署: 約$10 萬換 60 個牌,集誌社,2024年1月14日。
- 圖輯|路牌轉用新字體 線條較幼 遠看「睇路難」,集誌社,2024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