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十年

(重新導向自雨傘革命十年

【2024年9月29日訊】

2014年,陳健民朱耀明戴耀廷攜手發起「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揭開長達79天的公民抗命序幕,志在爭取真普選。「雨傘運動」十載,「佔中三子」天各一方,陳、朱遠走台北,戴耀廷身陷囹圄。

雨傘運動拼貼圖

這場運動當時是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以來規模最為浩大的抗議活動,亦被冠以「雨傘運動」或「佔中運動」之名。BBC報導,儘管最終未能促使北京及港府讓步,卻令一代香港年輕人參與民主及公共事務決心更形堅定。

五年後,「反送中」運動令香港政治局勢風雲突變。昔日倡議「佔中」的戴耀廷,因發起民主派初選而於2021年再度被捕,至今已還押超過三年,靜候判刑。這宗案件是香港《國安法》實施以來最大的案件,戴耀廷被港府視為這宗串謀顛覆國家政權案的的組織者,最高刑罰可判處無期徒刑。

值此「雨傘運動」十週年之際,當年的「佔中三子」如今天各一方,學者陳健民、牧師朱耀明遠走台北,而政客戴耀廷身陷香港獄中。「佔中九子」」陳淑莊宣佈在台灣擔任主廚

自由遭限制 港人跨海追夢

2014年9月26日至12月15日,香港爆發一連串爭取「真普選」的公民抗命運動。示威者以雨傘抵禦警方發射的催淚彈,黃傘遂成為民主象徵,因此運動亦被冠以「雨傘運動」之名。

德國之聲報導,光陰似箭,十年彈指一揮間,在北京接二連三的強硬政策下,香港的政治生態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言論、集會結社等公民權利飽受侵蝕。報導採訪流亡海外的香港人及人權團體,聽他們娓娓道來這座城市的滄海桑田,並探尋他們心目中雨傘運動留下的寶貴遺產。

流亡台灣的出版業人士Roy道出當年的信念:「雨傘運動是和平抗爭的巔峰造極,大家深信只要與港府坐下來促膝長談,講求『愛與和平』就能迎刃而解。」

抗爭肇因北京試圖改變香港的選舉制度,戴耀廷等學者、宗教人士倡議發起「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簡稱「佔中」,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式違法佔領,癱瘓政經核心地帶,逼使北京就範。儘管此舉遭到警方武力鎮壓,仍有逾百萬市民鼎力相助。

英國人權組織「香港監察」的研究員邱美根指出,雨傘運動是一個「關鍵轉折」,令國際社會重新審視香港。她表示:「港人向世界展示他們矢志不渝追求的東西,這未必是中共或習近平上台後的想法,更非香港當局所願,而是港人由衷的心聲。這股力量震撼人心,感人肺腑。」

雨傘運動最終在警方的武力下劃上句號,「佔中三子」亦被判刑,令香港社會驚愕不已。Roy回想當時許多人已感到「走投無路」,「對香港而言,之前罕見暴力抗爭,人們不知如何表達更強烈的訴求。和平溝通似乎都無濟於事,大家都在探詢前路茫茫。」

Roy表示,雨傘運動是2019年「反送中」運動的關鍵導火索之一。他回憶當年的抗爭理念以「和平溝通」為宗旨,但經歷整整79天的佔領行動卻未能換來當局絲毫讓步,且遭到港警發射催淚彈鎮壓,對許多民運人士造成沉重打擊。

「大家當時已感到山窮水盡,不知如何是好,和平溝通似乎都於事無補。所以到2019年『反送中』期間,就另闢蹊徑了。」Roy說,反送中期間出現勇武派的抗爭方式,與警方多次爆發流血衝突,正反映抗爭手法的急劇轉變。

2019年「反送中」運動爆發,示威者轉向「勇武」抗爭,與警方狹路相逢,多番發生流血衝突。其後《港區國安法》出台,本年3月港府更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大舉整肅民主派及異見人士,逾百人被捕,言論、集會自由幾近灰飛煙滅。

十年後的香港「越來越像中國大陸」

邱美根指出,自雨傘運動以來,香港人向世界展示他們矢志不渝追求的東西,而非中央或香港當局的意願,此舉對國際社會而言影響深遠。然而,反送中後,北京透過實施港版國安法、完成23條立法等一系列政治整肅,香港的自由度已今非昔比。

她表示,在新法律下關於「紅線」的撲朔迷離,造成嚴重的寒蟬效應和自我審查,「我認為中國對香港的控制日益加強,而香港也越來越似中國大陸。」在此氛圍下,海外人權團體要取得香港第一手資訊困難重重。

邱美根坦言:「與香港當地人交流變得危機四伏⋯幾乎只能與流亡者交談,但這顯然無法全面反映當前的最新情況。」她亦提到,一些與流亡港人共事的海外人士同樣感受到北京跨境打壓的威脅。

香港監察在2022年遭北京要求關閉網站,目前在港已無法瀏覽;該組織負責人羅傑斯亦自2017年起被禁止入境香港。

回首十載,三十出頭的Roy坦言在他眼中香港的民主運動是「節節敗退」,但他強調現在仍有一群人在默默耕耘。他觀察到,時至今日香港多許多獨立書店,試圖用較為隱晦的方式為市民提供不同論述,「沒有聽到異議人士的聲音,並不意味著他們已偃旗息鼓。」

至於香港是否還會捲土重來,出現下一個雨傘運動或反送中?Roy表示難以預料,「但我覺得真的覺得希望」,因為從歷史來看,在雨傘運動前人們也不覺得香港還會出現大型民主抗爭,卻事與願違。他認為只要港人心中仍懷一絲希望,奮鬥就將繼續下去。

陳健民:香港未定局

「佔中三子」陳健民教授接受《光傳媒》專訪時表示,香港局勢仍未成定局,並勉勵港人繼續為這片土地默默耕耘,為香港未來播下希望種子。

在雨傘運動十週年之際,他接連出席多場座談會和研討會,暢談這些年來的心路歷程。他直言,傘運的失敗,令香港社會出現本土化、勇武抗爭和犬儒主義三種現象,而溫和民主派亦隨之式微。

然而,他認為,若中國在高壓政治下仍能出現「白紙運動」,香港人更不應感到悲觀。他寄語港人要堅定信念,Hong Kong is not dead。

回首過去,他曾為傘運付出莫大代價。為籌備坐牢,他提早半年停用冷氣,鍛鍊抗熱力。他最終因「佔中九子」案被判監16個月。他形容,坐牢是公民抗命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能藉此向社會闡釋民主理念的真諦。

2019年反修例運動爆發,催淚彈橫飛。他直言,這是北京從傘運中汲取的教訓,決意不再「手軟」。若非疫情陰差陽錯下及時「救」了香港,他估計北京勢必會不惜犧牲香港,開真槍屠殺抗爭者。

在威權統治下,他呼籲港人在表面的順從下,暗中建立非政治化的同路人網絡。同時,身處海外的港人亦應運用言論自由,向各國進行遊説,影響它們的對華政策,不要過度倚賴中國市場。

2021年,陳健民居台灣。最初他陷入抑鬱失語,覺得身在安全地,再無顏面去鼓勵港人。然而,他其後重拾信念,積極投入香港研究工作,致力保存傘運的歷史記憶。

採訪最後,他再次勉勵港人,縱使滿懷失望,但不要絕望。他寄語大家要好好生活,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為香港的未來而努力。

雨傘運動時間線

2014年9月28日,香港大學生抗議人大普選框架的罷課持續一週,中學生罷課亦進入第三天。26日,學生闖入被稱為「公民廣場」的政總東翼前地靜坐。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凌晨宣布啟動佔領中環。

學生與警方持續對峙,期間爆發零星衝突,警方動用胡椒噴霧。大批市民湧至政總聲援學生,人潮溢滿添美道,蔓延至夏愨道。

近傍晚6時,警方在夏愨道首次施放催淚彈驅散,全晚81枚催淚彈反令更多市民上街支援,金鐘、旺角、銅鑼灣皆出現佔領區,直至有團體向法庭申禁獲批,佔領區於11至12月陸續被清場。

79日佔領結束後,港局勢起了重大變化。不少原本理所當然之事變成大逆不道,民主派立會選舉大勝卻多人被DQ(取消資格),備選候選人亦無取回全部議席。市民政治冷感持續至2019年2月政府修例容許疑犯被押解往內地,引發另一場大型示威。

十載過後,那座79天內成為攝影機大本營的行人天橋,因五年前的反修例示威,被裝上鐵絲網,「臨時措施」沿用至今。

人大普選框架?

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2017年起特首選舉辦法提案,俗稱人大「落三閘」或「831決定、831框架或831方案」。

該決定要求特首必須「愛國」;以現行選委會產生辦法組成提名委員會;提名委員會提名兩至三名特首候選人,每人須獲半數以上委員支持;特首經普選產生,由中央任命;普選特首後,方可普選全體立會議員;立會普選辦法由民選特首提出、人大常委會確定。

民主派斥831決定違反自由公平選舉原則,是「假普選」,引發大規模佔領抗議「雨傘運動」爭取「真普選」。法律界指「落閘」部分無法律效力,合乎此決定的方案皆非普選方案。

按《基本法》附件,特首選舉辦法須經立會三分二多數通過方能生效。特區政府高官力推「袋住先」。最終,立會大比數反對議案,831決定的特首選舉辦法未能施行。

袋住先?

香港特首由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提名和選出,被批評為小圈子選舉。按《基本法》,特首產生辦法須按香港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原則,最終由提名委員會民主提名,再普選產生。

袋住先」粵語意指「先拿著再說」,政改方案中指港人應接受任何邁向更高民主成份的改革,將來再爭取深化政改。時任特首曾蔭權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亦持類似看法。

民主派質疑「袋住先」,擔心中央日後不再接受進一步改革,令香港無法實現真普選,「袋住先」淪為「袋一世(拿著一世)」。林鄭月娥表示不喜歡「袋住先」一詞,認為「明顯像是不太好的東西,但得接受」。

施永青和褚簡寧等人支持「袋住先」,指世界多國曾在政制問題上採取此策略,否則政治發展會停滯不前。英美等國家在立國初期選舉權有諸多限制,經過漫長歷程才擴大至所有成年國民。英國直到1969年才容許18歲以上國民投票,美國則在1971年修憲確立18歲投票權。

圖輯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