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前路不明 港人忧港府月月放烟花

【2024年3月6日讯】

港人北人消费成风,港府拟拨款逾亿港元在维港每月举办烟花及无人机表演,以振兴旅游业,惟此举引起港人不满及中国旅客强烈回响。

香港01网上问卷调查显示,约65%受访者对财政预算案给予1分评价,表示不满。逾半数受访者对每月在维港举办烟花及无人机表演的措施表示不满。有内地网民同样不满,认为活动吸引力不足,看多了会觉得乏味。

港府此举旨在吸引游客延长留港时间,但引发部分港人质疑,主要关注点包括:

  1. 质疑资金分配,烟花预算认为可用于推广本地文化遗产或支援社福项目。
  2. 预算案欠缺明确增收计划,引发对政府可能增加罚款或取消补贴的猜测,例如透过垃圾征费。
  3. 取消楼市降温措施或加剧房屋负担能力问题及贫富差距,引起对社会不公加剧的担忧。

“女长毛”雷玉莲抗议政府在经济低迷时仍然举办每月的烟花表演。她到政府总部外示威,高呼口号并撕毁《财政预算案》小册子和烟花表演相片,表达对政府政策的不满。

除非另有说明,本报道中所有金额均以港币计算。

斥数亿月月放烟火 被质疑浪费公帑

社运人士“女长毛”雷玉莲29日到政总外示威约20分钟,抗议政府在经济低迷下,仍在预算案中推出每月举办烟火表演。

雷玉莲独自抗议,手持预算案小册子和烟花表演相片,高呼口号如“经济差,攞市民啲钱去烧烟花,市民死得啦”等,并将小册子和相片撕烂放入黑色垃圾袋。抗议期间,多名军装警员在场戒备。

雷玉莲批评预算案“白痴”、“无脑”、“与市民为敌”,批评陈茂波“阿茂(陈茂波)整饼”,不肯向基层市民派钱,认为政府已“没得救”。最后将垃圾袋挂在政总门外后离开。

政府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提出向旅游发展局及旅游事务署增拨10.95亿元,以推动香港旅游业发展。

其中旅发局计划每月在维港举行烟火及无人机表演,并推动以“城市漫步”等主题的“沉浸式深度游”,针对年轻旅客的喜好,通过远足、单车、直立板、越野跑以至野外观星等活动“软销”香港。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重新打造的“幻彩咏香江”预计今年内完成,明年推出新版。由于整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从今年第二季开始,旅发局将每月在维港举行烟火及无人机表演。

对于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仍推出这些活动,财政司长陈茂波解释,目的是吸引旅客“留多一两日”,让他们有更多玩乐和观赏的选择。他指出,“烟火”的成本与“烟花”不同,烟花可能需要过千万元,而烟火的成本较低,每月只需约100万元。

根据预算案,旅发局将在2024/25至2026/27年度获得共9.71亿元拨款,其中3.89亿元用于拓展多元旅游体验,包括未来三年共拨款3.54亿元重塑“幻彩咏香江”,2024/25年度将运用1.15亿元。其他措施还包括继续推广“大城小区”、城市漫步、郊野远足、离岛游等深度游体验。

此外旅发局将利用3.04亿元举办和支持国际大型盛事,用1.76亿元开拓多元化客源市场及强化宣传策略,并用1.02亿元推出全新宣传活动,鼓励业界及市民发挥好客之道,同时与业界共同为穆斯林等具潜力的旅客群体,加强相关产品和服务。

旅游事务署方面,未来数年将继续推出受欢迎的创意文旅艺术品牌项目,如“西贡海艺术节”。

预算案还提出要善用海滨资源。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今年中将在维港两岸的湾仔北及九龙东海滨,各设“潮流轻食饮品智能售卖点”,引进无人自动售卖机,售卖沙冰和雪糕等轻食。

未来一两年,随着东区走廊下的行人板道及西营盘东边街北休憩用地等海滨用地落成,当局已预留位置设置餐厅和小食亭。

政府还计划在海滨引入“期间限定”轻食店(Pop up store),海滨事务委员会及相关部门正在探讨合适选址。此外,红馆以南临海用地和湾仔北会展站上盖,将加入具规模的餐饮、娱乐和零售设施,会展站上盖项目目前正在进行技术可行性研究。

业界忧欠新意难吸客

但旅游业界对这些措施的成效持保留态度。旅游联业工会联会理事长梁芳远表示,“烟花恒常化”可能反而削弱其吸引力,“就等于日日幻彩咏香江,游客不会特地为此买机票。”她指出,目前大部分访港旅客来自中国大陆,而烟花和无人机表演在大陆各地已十分常见。

前工联会副理事长、旅游联业工会联会理事长梁芳远在接受港台节目《千禧年代》访问时表示,月月放烟花会失去新鲜感,质疑这是高投资、低回报的做法。

他直言:“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做法,现在到处都有无人机和烟花表演了(唔好人做你又做,而家度度都有无人机、烟花汇演啦。)”梁芳远认为,维港烟花应该在特别日子才举办,才能保持其独特性和吸引力。

梁芳远还指出,在港府面临千亿财赤的情况下,应该审慎考虑公帑的使用。他建议将资金用于建立香港特色,例如发展海滨长廊灯饰夜景和避风塘文化,而不是跟风举办其他地方已有的活动。

梁芳远建议政府应重点发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教授制作奶茶、点心等,以及鼓励“全民参与”振兴经济。

若“月月放烟花”计划实施,保守估计每年至少需要1.2亿港元,再加上每次无人机表演的数百万港元开支,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措施是否物有所值令人质疑。

尽管去年国庆及农历年初二的烟花汇演吸引大量观众,并带动旅客人数增长,但数据显示,大陆游客倾向于即日“穷游”,人均消费仅200港元,且难以留住港人在本地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主题深度游”和透过KOL宣传的建议,疑似翻炒去年“你好香港”和“夜缤纷”等计划的内容。单是透过KOL、YouTuber和海外经贸办进行宣传的费用,已高达1亿港元。然而,至今成效仍未令业界感到满意,市道依旧低迷。

不少市民也对政府的计划表示不满。有市民认为,频繁燃放烟花浪费公帑,建议政府应该推出更多优惠措施,如消费券等,以刺激经济。

不过,也有旅游业界人士持不同意见。香港入境团旅行社协会创会会长谢淦廷表示,无人机表演结合幻彩咏香江,对吸引东南亚旅客很有帮助。他认为,在香港吸引力日渐减弱的情况下,政府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对业界而言是受欢迎的。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立法会财委会简报新一份预算案,其中建议旅发局每月在维港举办烟火和无人机表演,引起议员热议。有议员质疑烟火活动与环保政策相悖,亦有人关注政府在活动上的财政负担。

选委界议员黄锦辉和陈家佩均表示,烟火活动有违环保原则,建议考虑使用其他艺术科技,如全息影像投影。陈家佩更关注每次活动的100万元支出,认为并非小数目。

然而,工联会议员邓家彪认为,若烟火活动能够吸引旅客,每次100万元的支出是值得的。他更以“请国际巨星”作比较,指“好过唔知使几多钱,请个国际巨星,到时表现又唔知点!”

旅游界议员姚柏良同意烟火有助振兴旅游业,但指出业界对政府重新开征酒店房租税感到错愕,因为旅游业仍未完全复苏。

西九新动力议员梁文广则提出一个新颖的建议,希望政府能划出区域,允许市民参与放烟火,“等市民一齐去放、一齐玩……变成市民或者旅客都系烟火汇演的一部分”。

对于议员的意见,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回应称“每人杯茶未必一样”,并举例早前西九文化区的水上烟火汇演广受欢迎,还带动周边食肆的生意。

陈茂波亦重申,“旅发局会为烟火活动寻找赞助商,开支未必全部由公帑承担,而且每季的烟火主题都不尽相同,活动不会重复。”

在当前经济前景不明朗、财政赤字高达千亿的情况下,大部分与会议员仍然对预算案给予正面评价,认为财爷作风“稳健”,并赞赏政府回应社会诉求,全面撤除楼市辣招。

工程界议员卢伟国更以“厨神”比喻陈茂波,认为他在“限米煮限饭(量入为出)”的情况下,透过“撤辣减甜”,煮出一道“健康好菜式”。

访港旅客“穷游” 人均消费料跌16% 客运成最大赢家

港府近日与内地商讨增加自由行城市,内地火速回应,宣布下月6日起开放西安、青岛居民申请“个人旅游签注”赴港澳自由行,参与自由行城市将增至51个。

小红书上充斥“特种兵”游港方式,主打不购物、不消费、不过夜,更有景点打卡路线图,全日车费不过200元。有内地同胞在小红书分享自由行极低消费游记,倍感自豪。

尽管最新财政预算案拨款近11亿港元促进旅游业发展,但香港旅游发展局预计,今年访港旅客出现“穷游”趋势。旅发局估计,今年每名过夜旅客的平均消费仅为5,800港元,较2023年减少1,139港元,跌幅高达16.4%。旅客在港平均过夜时间也从去年的3.6天减至3.2天。

但旅发局预计今年访港旅客人次将达到4,600万,按年增加35%。尽管如此,这一数字距离2018年访港旅客高峰的6,510万人次仍有较大差距,甚至低于2012年的4,860万人次。

在“旺丁不旺财”的情况下,客运公司成为最大赢家。预计今年香港客运公司为非本地居民提供跨境运输服务的收益将达480亿港元,较去年的350亿港元增加37.1%,增幅与旅客人次增长相若。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预计的2,073亿港元入境旅游总消费中,扣除480亿港元的运输收益后,仅剩1,593亿港元。运输收益占入境旅游消费总额的比例高达23%,这意味着旅客每花费四港元,就有将近一港元用于交通。

相比之下,去年1,779亿港元的入境旅游总消费中,扣除350亿港元运输收益后,剩余1,429亿港元。换言之,尽管今年香港预计增加1,200万旅客人次,但在剔除跨境运输服务收益后,实际入境旅游总消费额仅增加164亿港元。

针对预算案中每月在维港举行烟火和无人机表演的计划,旅发局总干事程鼎一在记者会上表示,烟火表演已成为旅客的基本需求。

他透露,从今年5、6月起,香港将定期举行烟火表演,并配合当月的节庆或盛事,如五一黄金周、长洲太平清醮、端午节以及暑假等。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强调,当局的目的不是靠烟火吸引旅客专程访港,而是为丰富旅客体验。

然而,中国内地网民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纷纷给予负面评价。有广东网民笑称“审美疲劳”,山东网民指出中国湖南省浏阳市被称为“花炮之乡”,月月都放烟火;云南网民更表示“月月放就不想看了”;北京网民则慨叹“香港政府好有钱呀。只是我觉得每月放谁还看?”

面对访港旅客“穷游”的趋势,香港旅游业能否借着旅客人次增长实现收益增长,仍有待观察。同时,政府在制定旅游政策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内地旅客的需求和反馈,以提供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的旅游体验。

港人北上消费热潮持续 前抗争者:一切已失去 赴中国享低价

随着港人北上消费风气日盛,《彭博》报道指出,每逢假日,深圳的地铁、商场和超市经常被港人挤得水泄不通。上月到深圳旅游的港人数量更打破自1984年有纪录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

《彭博》引述有经济学家预计,今年港人在内地的消费总额可能高达840亿港元。

报道访问一位曾在2019年参与杯葛中资食肆活动的香港抗争者。这位姓梁的香港青年表示,现在她经常和朋友到深圳消费,包括光顾廉价餐厅和按摩店。对于态度的转变,梁直言:“香港曾经有自由,但现在一切已失去,那么我为什么不去中国?至少东西比较便宜。”

报道指出,自从北京压制香港民主运动以来,香港出现移民潮。自2021年起,至少有18万人申请英国国民(海外),即BNO签证前往英国。而选择留下的人中,有些已放弃理想,转而拥抱曾经抵制的跨境生活方式。

加上经济下滑引发通缩,中国内地的物价显得更加吸引,香港和深圳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正在改变两个城市的商业格局和社会结构,由此产生新的赢家和输家。

法国外贸银行资深经济学家吴卓殷估计,今年香港游客在深圳和广东省其他地区的消费总额将达到840亿港元,约占香港零售、餐饮服务和酒店收入的14%。对深圳而言,较富裕人士的消费为疫后经济复苏提供重要支撑,推动去年当地零售额增长7.8%。

欧盟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俊华表示,这正是大湾区规划的负面影响,发展趋势有利于中国大陆,而香港经济正承受打击。

此外,越来越多中国品牌进驻香港,包括饮品店“蜜雪冰城”和“库迪咖啡”等,吸引原本喝星巴克的香港上班族。由美团营运的“KeeTa”食品配送应用程序也迅速从Deliveroo和Foodpanda手中夺取市场份额。

去年Apple Store应用程序下载量排名前10的应用中,有4个来自中国,包括抖音、小红书等。这些现象都显示香港和中国正在加强本已交织在一起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联系。

报道最后提到一位25岁的香港青年Ryan,他在去年11月决定搬到深圳居住,每天花1.5小时通勤时间到港岛上班。他认为政治不应该妨碍美好的生活,“人们可能反对北京政府,或对政治自由有所担忧,但这些担忧如何影响你的日常生活?事实是它们并不影响。”

港府力推“一签多行”吸引中国旅客 业界冀农历新年前落实

港府已向中央要求放宽自由行,恢复及扩大“一签多行”城市。去年11月有162万不过夜访港旅客,逾84%来自中国。多名建制派议员支持放宽,建议增加免税额至3万元,将“一签多行”扩展至大湾区9个城市,并提出发展“红色旅游”。

过往“一签多行”曾引发水货客问题及多次示威,2015年暂停改为“一周一行”。业界冀农历年前落实新安排,吸引更多中国旅客来港消费。

港府近日积极向中央政府提出放宽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措施,包括恢复及扩大“一签多行”城市范围,以振兴疫后经济。特首李家超在访京述职时,曾向中央提出增加自由行城市、恢复“一签多行”,以及提高访港内地旅客免税额等建议。

数据显示,去年11月访港的162万不过夜旅客中,逾84%来自中国内地。多名建制派立法会议员及人大代表均表态支持放宽措施,部分更建议将“一签多行”扩展至大湾区9个城市,并将旅客免税额由现时的5000元人民币增加至3万元。

有议员更提出发展“红色旅游”,开发香港抗战史迹景点,吸引内地游客。“一签多行”政策在2009年实施,允许深圳居民持一次签注多次赴港,但其后衍生水货客问题,引发多次反水货示威,港府遂于2015年暂停“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

如今在疫情冲击下,香港经济亟需内地旅客带动消费,业界期望新措施能在农历新年前落实,为旅游及零售业带来曙光。然而,中国旅客以不过夜形式“蜻蜓点水”式旅游模式,能否为香港经济带来实质效益,仍有待观察。

港府与业界应审慎研究,在吸引客源之余,亦需平衡社会各界利益,避免重蹈水货客带来的混乱局面。

应对千亿财赤 财爷大幅削减派糖 上班族今年少获9,000元补贴

面对高达千亿元的财政赤字,预算案中大幅减少“派糖”力度。以一名有交税的上班族为例,今年将不再获发5,000元电子消费券和1,000元电费补贴,同时薪俸税和个人入息课税的宽减额也由去年的6,000元减半至3,000元。累计下来,打工仔今年将较去年少获9,000元的补贴。

对于有楼一族而言,住宅物业差饷的宽免也由去年的两季共2,000元,减至今年仅宽免一季的1,000元。此外,港府今年也不再为学生代缴中学文凭试(DSE)考试费。

与过去几年受疫情影响的预算案相比,今年的“派糖”措施明显缩水,支援市民和企业的具体措施仅有5项,其中4项为税务宽减,包括宽减2024/25年度首季的住宅物业和非住宅物业差饷,每户上限1,000元;同时宽减利得税、薪俸税和个人入息课税,上限均为3,000元。这些措施预计将令库房收入减少85亿元。

尽管预算案对打工仔的补贴大幅削减,但港府仍维持部分对基层市民的支援力度。领取综援、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伤残津贴以及在职家庭津贴计划等社会保障的人士,与去年一样,将获发额外半个月的社会保障金或类似安排,涉及额外开支约30亿元。

与2021年和2022年的预算案相比,今年的减免幅度更是大幅缩减。市民最为关注的现金或电子消费券,在连续派发4年后,今年也停止发放。根据资料,2020年财爷曾向每名合资格市民发放1万元现金,随后3年则改为发放电子消费券,金额分别为5,000元、1万元和5,000元。

另一方面,对于即将参加DSE考试的学生而言,由于港府今年不再代缴考试费,以去年为约5.08万名考生缴纳考试费的1.5亿元计算,明年每名考生平均需自行承担约2,950元的DSE考试费用。

面对严峻的财政状况,港府在本年度预算案中大幅削减对市民的补贴和支援措施,这无疑会对广大市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预算案提“财政整合计划”节流 续推明日大屿惹争议

面对香港政府财政连续5年出现赤字,财政储备由18/19年度的1.17万亿元高位,预计到24/25年度下跌至6,851亿元的情况下,预算案中提出“财政整合计划”,以节流为重点减少政府支出,并在26/27年度再削减1%的政府开支。

预算案中的节流措施包括公务员编制“零增长”,维持在21年3月的水平;在未来两个财政年度节省经常开支1%,各部门在26/27年度再削减1%政府支出。

此外,陈茂波还要求有关部门检讨“$2乘车优惠计划”及“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以检视计划的财政可持续性。他在记者会上多次重申无意取消计划,仅称检讨是为了让政府长远财政负担更加合理。

在开源方面,预算案提出恢复征收酒店房租税,税率为3%,预计每年增加政府收入11亿元。商业登记费也将由2,000元增至2,200元,预计增加近3亿元收入。

同时,预算案还建议向高收入人士增税,入息净额超过500万元的纳税人,税率将由15%增至16%,预计影响约1.2万名纳税人,增加政府收入9.1亿元。

然而,预算案中提及继续推进耗资万亿元的交椅洲人工岛“明日大屿”计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有立法会议员质疑在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继续推进如此庞大的项目。

陈茂波在记者会上强调,交椅洲将是未来重要的土地供应,考虑到财政负担,项目推进时间会有所延迟,但特区政府仍会继续进行各项相关研究工作。

尽管市场预计交椅洲人工岛计划耗资万亿元,在最新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强调,但政府仍会继续推进项目。

预算案指出,未来3年政府工程开支将进入高峰期,政府将根据项目的“缓急优次”进行检视,相对成熟的项目会继续推进,包括北部都会区的土地平整及基础建设。

而对于备受关注的交椅洲人工岛“明日大屿”计划,预算案中提到将“继续推展各项相关研究,具体推展时间将考虑包括公共财政状况等因素。”

在记者会上,面对记者有关在财政赤字下是否应该继续推进交椅洲人工岛计划的提问,陈茂波多次强调,政府积极造地是为了避免未来因土地不足导致楼价飙升,而交椅洲将是未来重要的土地供应来源。

他表示,虽然考虑到财政负担,项目的推进时间会有所延迟,但特区政府仍然会致力完成这个项目。

陈茂波还指出,交椅洲与北部都会区的项目性质有所不同。北部都会区定位为“创科重镇”,对香港产业发展影响重大,因此会较快落成。而交椅洲人工岛涉及填海,需要考虑技术、水流、生态等多方面问题,政府会全力继续进行各项相关研究工作。

市民批评陈茂波预算案思路有问题 质疑过度依赖旅游业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最新发表的财政预算案中,多次强调地缘政治影响资金流向、打击全球经济信心等因素,但却漠视香港自身问题,引发市民不满。

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最新调查显示,仅有19%的受访者对预算案表示满意,53%表示不满。

在陈茂波出席电台联播节目时,市民张先生直言陈茂波“思路有问题”,质疑其发行债券集资的做法,担忧未来还债问题将成为烂摊子。中产市民陈太则批评政府提出的政策无法救市,反而惩罚了中产阶层,她质疑香港经济是否只剩下旅游业,并对放烟花的实质成效表示怀疑。

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预算案的整体平均评分为37.2,较去年下跌15.3分。部分受访者批评政策短视,将资金用于促进旅游业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对于陈茂波归咎地缘政治因素,国际关系学者袁弥昌指出,吸引外资回流的基本条件是香港尽量维持“一国两制”,但今年多个敏感事件可能成为不利因素。

他认为政府似乎在“尽地一铺”,期望通过松绑楼市、股市复苏等措施解决香港问题,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围经济环境和中国经济状况。

时事评论员黄毓民则直指问题在于香港本身,认为《国安法》的实施和政府的高压政策对自由经济构成严重打击,导致外资撤离、投资意欲低迷,以及移民潮引发楼价下跌等问题。

政治学者郑宇硕也提到,现时的政治环境可能影响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而中美关系恶化或影响其他地区给予香港的优惠待遇,这些都是潜在的不利因素。

2蚊搭车优惠计划开支3年料飙升近3倍 周永新吁勿将长者视为财赤“代罪羔羊”

新一份预算案提出检视现行的“60岁以上及合资格残疾人士公共交通优惠计划”(二元优惠计划),尽管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重申无意取消计划,目的是要让财政有持续性,但此举已激起基层市民的反弹。

前屯门区议会副主席黄丹晴向《光传媒》表示,有街坊狠批“宁愿将啲钱变成烟花射上天都唔俾我哋搭车出街。(宁将资金挥霍于烟花绚烂,也不愿补贴市民出行所需)”

根据今年的财政预算案总目开支,二元优惠计划下政府向运输署的拨款由21/22年度的16.3亿元,预计到24/25年度将飙升至63.4亿元,3年间支出升幅近3倍。随着香港人口持续高龄化,目前全港约三分之一人口具有“二元搭车”资格,若现行优惠计划不变,预料支出将继续上升。

对此,立法会议员纷纷提出“改革”方案,包括设立每月金额和次数上限、车费改为“两折”收费,以及建议巴士公司采取分段收费等。但根据立法会文件,本身已按站分段收费的港铁,获发的资助升幅更为显著,显示“长车短搭”问题对政府财政开支的影响可能有限。

黄丹晴认为,现行优惠毋须改变,若取消福利,会导致长者减少外出和消费,有违政府推动消费的政策原意。她建议即使修改,也可考虑设立较宽松的限制,如每日10程,令长者用得舒服,政府也能计数。

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休教授周永新在文章中指出,二元交通优惠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早前将受惠年龄降至60岁,使原先被认为的“德政”突然变成长者滥用公帑。

他建议政府就优惠作公众咨询,凝聚共识后果断修订,否则或会造成社会年龄上的分化,长者更成为财赤的“代罪羔羊”。

周永新强调,该优惠是政府重要的惠民措施,任何改动不能单看财政负担,也要顾及受惠市民的感受和需要。他促请政府回到鼓励长者和残疾人士外出参加活动的政策初心,不应因交通费用昂贵而局限其活动范围。

去年运输署为打击滥用,曾展开为期两个月的巡查行动,但最终只有1宗怀疑个案转交警方跟进,显示滥用情况并不严重。面对政府要检讨二元优惠计划,各界关注如何在财政可持续性和照顾弱势社群需求之间取得平衡,避免将长者和残疾人士视为财政赤字的“代罪羔羊”。

民调:满意度创三年新低 54%受访者表示不满

香港民意研究所于预算案发布当日进行的即时反应网上问卷调查显示,港人对预算案的满意度较往年大幅下降。在2,412名18岁或以上的受访者中,54%表示不满意预算案,仅18%表示满意。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不满意的比例大增23个百分点。

预算案的平均评分亦创下三年新低,仅得36.7分,较去年的52.5分大跌15.8分。这一数据表明,市民对今年财政预算案的评价较去年差。过去四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市民对财政预算案的满意度于2022年及2023年曾略有提升,但今年却大幅下滑,回到2021年的水平。

在调查的开放式问题中,市民提及最多的负面意见关键词包括“烟花”、“经济”、“浪费”和“措施”。不满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对经济措施和优先事项的批评,认为政府将资金用于促进旅游业而非解决经济根本问题,缺乏振兴香港经济的战略计划,且减税力度不够;

二是缺乏面对经济挑战的长远规划,批评政府短视,对中产缺乏援助;

三是对资源分配和政策决定的不满,认为对中下层市民福利不足,烟花爆竹等活动存在浪费开支,缺乏对低收入人士的支持。

而在给予正面评价的市民中,最常提及的关键词包括“政府”、“楼市”、“取消”和“印花”。他们满意预算案的主要原因是楼市“撤辣”和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措施,认为预算案平衡务实,并支持对高收入人士实行累进税。

此次民调结果反映出港人对2023年财政预算案的整体不满情绪,特别是在经济措施、长远规划和资源分配方面。

香港未来5年发债6200亿 24/25年度实际财赤高达1681亿元

陈茂波在预算案公布表面上财政赤字为1,016亿元,预计2024至2025年度财赤将降至481亿元。然而,这一数字是在将发债所得的1,200亿元计入“收入”后得出的结果。若剔除发债收入,明年香港的实际财政赤字应为1,681亿元。

预算案低调公布香港自1997年主权移交以来最大规模的借债计划,未来5年香港将共发行6,200亿元债券,相当于现有7,331亿元财政储备的85%。政府债务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最高将升至13%。

陈茂波解释,发债所得资金不会用于支付政府经常开支,每年发行债券所得的部分款项将用于偿还已到期的短期债券,实际每年可使用的资金为数百亿元。他表示,港府以往发债规模不大,未来将更加灵活,不一定每年发行一次债券。

根据预算案资料,债券还款的高峰期将从2027至2028年度开始。届时,尽管借债可获得1,350亿元,但偿还债务已达1,063亿元,在“新债还旧债”后,当年实际可运用的债款仅为287亿元。

到了2028至2029年度,更出现“新债不足以还旧债”的情况,需要额外拨款129亿元偿债。值得注意的是,未来5年预计只偿还了3,382亿元的旧债,意味着仍有约3,000亿元的债务将在2029至2030年度以后开始归还。

尽管如此,陈茂波强调,政府将继续严守财政纪律,维持政府借贷于稳健水平。预计从2024至2025年度到2028至2029年度期间,政府债务与GDP的比率将介乎9%至13%之间,远低于大部分其他先进经济体。

预算案还预期,2024至2025年度多项收入将有大幅增长,如地价总收入将达330亿元,较上一年度增加70.1%;印花税收入预计为710亿元,增幅达42%;公用事业及各项收费的收入约为243亿元,较上一年度增加21.5%。

陈茂波认为,卖地收入下降是周期性、短期现象,随着市场信心回稳,香港住宅楼宇的需求将会上升,加上人才计划带来的新增人口,他认为不应因短期情况而过于悲观。

曾俊华忧香港陷入结构性财赤 呼吁政府开源节流免债留子孙

陈茂波提出未来五年发债6200亿港元,引发各界对政府偿债能力的质疑。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担心港府会出现“债冚债(举新债还旧债)”的情况,最终由下一代承担后果。

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对香港的财政状况表示担忧。

曾俊华提到,过去帮香港“睇住盘数(把关财政)”的人,包括他在内,经常被批评为“守财奴”,质疑政府在库房留存大量资金的必要性。但在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出炉后,他认为市民终于明白历任财政司司长的用意,因为目前最令人忧虑的是香港将要借贷度日。

他指在理想情况下,经济畅旺、税收丰厚、卖地理想,政府就无需采取其他措施,但这种景象恐怕在短期内难以重现。历任财政司司长曾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增加政府收入的方法,但都难以找到不会带来极大痛苦、容易实行的措施。

曾俊华以预算案中提出的薪俸税两级制,即年收入逾500万的人士需多缴1%税款举例,认为措施连同住宅物业累进差饷,一年为库房增加的收入不到20亿港元,相对于目前面临的千亿元债务而言,根本是杯水车薪。

曾俊华还指出,虽然全世界许多地方的政府都以发债来支持经常运作,但香港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样大量印钞,因此不太适合与其他国家相提并论。

他强调,永远不能用借来的钱应付日常开支。如果连年发债,用于支付日常开支,甚至用“债冚债(举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香港的“荷包(财政储备)”很快就会见底。届时,香港的信用评级必然受到影响,加税加费、缩减公共服务的情况会陆续出现,而这些后果都将“由子子孙孙去承受”。

曾俊华还质疑,在当前高息环境下,政府发行的债券难以吸引买家,因为银行存款也能提供相同的回报率。

他呼吁政府不能只关注收入,更要设法减少支出,包括经常性开支和基建项目等非经常性开支,否则香港将永远无法走出结构性赤字的困境。曾俊华质疑,如果任由结构性赤字持续下去,是否符合《基本法》中要求特区政府量入为出的规定。

陈茂波:香港财政状况稳健

陈茂波反驳曾俊华的评论,并指曾俊华任内楼价上涨两倍,政府当时亦束手无策。

陈茂波在电台访问为发债辩护,预计经营账户及综合账户将分别在两年及三年后恢复收支平衡,不需要担心政府出现结构性财赤。

他说香港信用评级高,借贷比率低,财政状况非常稳健。他指出,香港拥有数千亿元的财政储备,不急于在短时间内承受巨大压力发债,并相信未来利率会回落,债息不会达到4%至5%的高位。他又重申发债不会用于支付政府经常性开支。

陈茂波又趁机反批曾俊华任内政策有问题,说曾俊华担任财政司司长的2007至2016年,因为停止造地、基建投入不足、土地供应不足,楼价上涨两倍,政府当时只能“呆望(默然凝望)”。

他强调现届政府会重新掌握土地供应权,密切关注楼市,确保住宅楼宇供应充足,避免再次经历楼价飙升的苦况。

这一表态凸显了现任财政司司长与前任在施政理念上的分歧。中文大学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教研学人李兆波认为,曾俊华的观点有依据。

他指出,香港需要一些长远发展的产业,而现时看不到香港有什么产业能持续为政府带来大量税收。李兆波质疑政府对经营账户及综合账户在两、三年后恢复收支平衡的预测过于乐观,因为这建基于楼市和股市会大幅改善的假设。如果香港没有一些亮丽的产业支持,中长期将面临隐忧。

李兆波还指出,政府要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收入有难度,只能在小项目上做工夫,但这些项目带来的收入有限。面对庞大的财政赤字,政府在大幅举债的同时,却未能在最大的开支上减磅,似乎说不过去。

另一方面,前特首梁振英在接受《明报》专访时,对发展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持保留态度。

他认为要考虑未来市民的购买力,否则新发展区即使有住宅供应,市民也可能买不起。梁振英还质疑,当局需要计算项目的财政收支问题,并透露在其担任特首期间推动的新界东北发展计划,最终财政收支几乎“打平”。

梁振英质疑现时这类发展区是否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从过去开发新市镇能为政府带来盈余,到现在需要政府补贴。他呼吁港府需要计算开发和收地成本,以及卖地收益,但北都似乎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发展成本数据。

《信报》揭至少两名行会兼立会议员预算案减税前换电动车 悭逾10万税款

在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公布最新一份预算案后,有消息指出至少有两名身兼行政会议成员及立法会议员的“双料”议员,在电动私家车税务优惠新措施出台前,成功换购电动车,避过缴交超过10万元的税款。

根据预算案内容,电动私家车“一换一”计划下,首次登记税宽免额上限由28.75万元大幅下调至17.25万元,减幅达40%。此外,基于“能者多付”原则,税前车价超过50万元的电动车将不再获得税务宽免。相较旧方案,新措施下的税款差距相当可观。

《信报》政情专栏余锦贤披露,财爷宣读预算案期间,多名议员在电动车税务新安排提及时,纷纷左顾右盼、窃窃私语,更有议员相视而笑,场面颇为耐人寻味。

消息指出,近期至少有两名“双料”议员购入德国品牌电动车,成功避过缴交十多万元的税款,更获其他议员盛赞赶及新措施出台前免税换车“真是幸运”。

目前,香港电动车市场占有率前三名的德国品牌包括宝马(BMW)、奔驰(Benz)和保时捷(Porsche)。现任8位“双料”议员分别为叶刘淑仪、林健锋、张宇人、廖长江、刘业强、陈健波、吴秋北和陈克勤。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时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也曾卷入类似的“偷步买车”事件。当时梁锦松被揭发在预算案公布加税前的一个半月,购入一部凌志房车。事件被《苹果日报》报导后,梁锦松表示这是“无心之失”,宣布捐出税款两倍共10万元予公益金。

但之后有车行发现梁锦松计算有误,实际上悭税19万元。梁锦松承认错误,改为捐出38万元。同年3月,梁锦松提出辞职,但被时任特首董建华挽留。在当年“七一”大游行后,梁锦松的辞呈最终获准。

面对这些政界人士的“机关算尽”,普通市民或难以“独具慧眼”,及时把握政策变动前的机会。然而,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公布前率先“对症下药”,是否有违公平原则,恐怕仍会引起社会讨论。

《福布斯》:香港楼市面临20年最严重衰退 复苏前景不乐观

《福布斯》杂志近日发表报告指出,香港房地产市场正面临20年来最严峻的衰退,且暂无见底迹象。报告分析香港住宅和商业地产的现状,以及对房地产巨头和富豪财富的影响。

根据房地产顾问机构Knight Frank的数据,2023年香港住宅价格较前一年下跌7%,而商业房地产受到写字楼需求减少和利率上升的影响,恒生地产分类指数下跌42%,超过恒指28%的跌幅。这导致一些上榜富豪的财富大幅缩水。

面对疲软的市场,一些大型发展商采取降价策略以刺激需求。例如,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去年8月将“亲海駅 II”的售价降低16%,引发价格战担忧,却意外激起买家兴趣,使单位迅速售罄。

然而,该公司的股价仍从一年前下跌近三分之一,李嘉诚的净资产也下降7%,但他仍以362亿美元(约2,831亿港元)的身家蝉联香港首富。

新鸿基地产也为增加销量而牺牲利润,将一个项目的单位价格降低20%。公司股价在过去一年下跌36%,主席邝肖卿身家降至114亿美元(约891亿港元),在富豪榜上排名第8位。此外,米高·嘉道理的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股价也下跌40%。

分析师普遍预计,2024年香港住宅楼价和写字楼租金将进一步下降,而地铺租金则将保持平稳或略有上升。香港Knight Frank大中华区研究及咨询主管Martin Wong表示:“很多人希望2024年有一个V型的复苏,但我们看到的是L型,或者后来可能是U型”。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大多数人认为大型房企凭借多元化的收入来源,能够渡过这场风暴。然而,仲量联行香港主席曾焕平指出,楼市复苏还需要投资者重新进入本地股市,“当股市呈下行趋势时,楼市是不会上升的”。仲量联行预计2024年香港一般住宅价格将下跌10%,重返2016年水平。

曾焕平还警告,若楼价再跌10%,负资产数目可能增至3万宗,对香港经济增长、消费力和政府卖地收入带来负面影响。他建议政府调整房屋政策以支持楼市,包括全面撤销“辣招”,为首次置业的年轻人提供无息贷款,优先发展公屋,加快现有住宅区的基建发展等。

教育开支占比10年次低 学士学费料最快下年加价

新一份《2024/25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2024/25年度教育开支预算为1157亿元,占政府开支总额约14.9%,按年减少0.2个百分点,为过去10个年度的第二低水平。此外,教育开支升幅也显著收窄至2%。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资助大学的学士学费在过去27年里一直维持在每学年42,100元,未曾上调。该人士表示,大学“可能须认真研究”调整学费的问题,但强调如果加价,会采取“逐年逐步”的方式,避免“一步到位”导致加幅过大,给市民造成很大压力。

目前,8间资助大学按照18%的“收回成本比率”来釐定学费水平。消息人士指出,各大学将规划下一个3年期(2025至2028年)的工作,其中一项重点就是检讨学费水平。首要任务是研究是否继续依循18%的比率,以及如何分阶段提高学费以达到新的收回成本比率。这意味着,大学学费最快可能在2025/26学年开始上调。

该人士强调,学费的调整方案尚未定案,届时会综合考虑本港经济状况、上一次加价的时间和幅度、目标增幅等多重因素。同时,当局会设置程序,让家长和学生有心理准备。他还补充说,每个3年期的规划工作都会探讨加学费的问题,并非因为社会状况变化而进行检讨。

另一方面,教育局宣布,从明年起将不再为应届文凭试(DSE)考生代缴考试费,结束了自2019年以来连续6年的做法。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代缴考试费并非恒常措施,局方另有不同措施协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过,他也表示,明年不设代缴并不意味着日后不会重启,局方将按照“用者自付”原则每年检视相关政策。

立法会教育界议员朱国强对教育开支的变化表示关注。他指出,2024/25年度的教育开支预算仅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约3.66%,认为当局应维持教育开支占GDP不低于4%的水平,以看齐内地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维持教育质素。

面对财政紧缩的压力,政府在教育开支方面的调整引发了各界的讨论。如何在控制开支和保证教育质量之间取得平衡,将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同时,大学学费的潜在上调也牵动着众多学生和家长的神经,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需要审慎而周全的考量。

何君尧批预算案节流不力 主张裁减公务员10%

立法会议员何君尧则批评预算案在开源节流方面不够“大刀阔斧”,认为政府有空间裁减公务员人数,甚至可达10%。

他还质疑综援数字存在水分,可能有人“呃综援(诈领综援)”的情况。何君尧表示,以往他会给预算案较高评分,但今年是否合格仍在考虑中,认为政府在开源节流方面未尽全力。

立法会议员何君尧在记者会上批评最新的财政预算案在开源节流方面不够“大刀阔斧”。他以现时19万的公务员编制为例,指出尽管预算案声称实施编制“零增长”,但政府仍然不时在立法会申请“加位”,并以“非常规职位”为由增加人手,“数字好庞大!”

何君尧还提到,运输及物流局最近向立法会申请了一项北部都会区公路勘查研究工作的拨款,涉及23公里路段,预计费用高达11亿港元。

他质疑,“差唔多平均每1米用40几万嚟做研究!40几万系谂嘢啫,谂嘢都要花咁多,呢个开支真系好惊人!”何君尧指出,政府经常需要寻找顾问进行各种研究,费用高昂。(平均每米造价高达40多万港元,仅用于前期研究!光是前期研究就耗资如此巨额,这笔开支实在惊人!)

他认为,政府在节流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更加“大刀阔斧”。何君尧以美国企业“手起刀落”裁员为例,认为即使裁减10%的公务员,也是非常“湿碎(温和)”的做法。他指出,目前香港有19.4万名公务员,裁减1万9千人并非难事,“绝对不是困难”。

此外,何君尧还对预算案中向领取社会保障金的合资格人士额外发放半个月综援标准金额的安排提出质疑。

他说:“经济差咗,系咪代表综援要畀多半个月粮?我唔系唔同情,但嗰度都有好多水分⋯⋯或存在虚假数字,有冇咁多人需要综援?”他认为,无论在房屋还是综援方面,都可能存在欺骗或“呃综援(诈领综援)”的情况,“大家都系着紧(大家都捉襟见肘关注)”。

(经济不景气,是否就意味着要多发半个月的综援金?我并非不同情他们的处境,但综援系统中确实存在不少水分……或有虚假数字,真的有那么多人需要领取综援吗?)

何君尧还指出,现时香港劳动力短缺,但仍有一些非伤残老弱的人士领取“失业救济金”,令他感到非常惊讶。“有工无人做,但有人唔做工,仲要畀多半个月粮佢哋,我相信系对唔住纳税人。”

(目前就业市场上存在职位空缺,却仍有人选择不工作,政府还要额外支付半个月的综援金给他们,实属辜负纳税人。)

最后,何君尧表示,以往他会给予财政预算案较高的评分,近年则偏向认为预算案达到“合格”水平。但对于本次预算案,他仍在考虑是否“合格”,认为在大刀阔斧、开源节流方面做得不够。何君尧担心,“度钱”过日子已成为香港的一种结构性趋势。

建制派质疑港府高价抢人才 公务员局长称难以想像薪酬高市价2至3倍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林琳在立法会“公务员及资助机构员工事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港府近年在招聘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别人员时,提供的薪酬比私企高出2至3倍,形容是在“高价抢人”。

她举例有中小地产商反映,有表现优秀的员工原本计划加薪至每月2.5万港元,却被港府以月薪8万港元聘走。

对此,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表示,很难想像港府会以高出市价2至3倍的薪酬聘请人才,并直言即使是薪金较高的政务主任、警务督察、医生和牙医,月薪也达不到8万港元。她估计林琳提及的个案可能是特别情况,例如非公务员合约员工或政府外判顾问公司聘请的人员。

林琳还质疑港府聘请过多人手,“可能3个人监督1个人做嘢。”杨何蓓茵回应指,港府招聘按不同资历订立薪酬起点,与私人市场比较不会有很大落差。

另一方面,新民党立法会议员、前保安局局长黎栋国建议,在港府财政紧绌的情况下,可善用已拨出的资源改善公务员福利,例如允许公务员按小时请事假,而非现行最少以半日或一日计算。他认为这种小改变可能对提升公务员士气有很大帮助。

杨何蓓茵表示会考虑各种做法,并与公务员工会保持密切沟通。

会上公务员事务局还披露,2022至23年度有60名公务员被免职,较2017至18年度的21人大幅增加。杨何蓓茵强调,即使公务员最终未被检控,部门仍应对其进行内部调查。她举例在反修例运动期间,有公务员被警方调查是否参与,即使最后未被起诉,部门仍需对其进行调查。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何俊贤关注不同部门的纪律机制是否一致。杨何蓓茵回应指,处理方法大致相同,但不同职系的要求有所不同。以公务员老师为例,若有违规或不当行为,当局会对老师有更高的“职业要求”。她还举例,政府司机触犯不小心驾驶,严重程度会较一般公务员高。

陈茂波:公务员冻编制不减薪 避免影响私人市场待遇

为缓解政府面临的财政赤字,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宣布将延长政府部门削减经常开支1%的措施一年,同时维持公务员编制“零增长”,但未有下调公务员薪酬。

财政司长陈茂波昨日解释,此举是为避免公务员及问责官员薪酬影响私人市场,不希望政府的措施为普通“打工仔”带来负面影响。

预算案中提到要严格控制经营开支,包括维持公务员编制“零增长”,但并未调整公务员及问责官员的薪酬。陈茂波在记者会上表示,调整公务员薪酬需要顾及士气和对社会的影响,政府将按照既定机制处理。

当被问及公务员和问责官员是否会减薪时,陈茂波表示,针对财政赤字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各部门节省开支。他指出,放眼未来,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政府不希望公务员及问责官员的薪酬影响私人市场的待遇。

“我们都希望打工朋友的收入有所增加,所以不想政府的行为为劳工市场、打工仔带来负面影响。”他说。

根据预算案,政府将继续推行资源效率优化计划,各部门每年削减经常开支1%,并将该计划延长至2026/27年度。陈茂波表示,节省下来的资源将在内部重新调配,用于提供新的公共服务或改善现有服务。预计在未来5个财政年度,政府经营开支的增长将放缓至平均每年2.2%,低于同期本地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

明报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在资源效率优化计划下,新一个财政年度政府的经常开支将减少39亿元,2025/26年度将按年缩减78亿元,到2026/27年度则进一步减少117亿元。

何庆基评西九财困:政府不再花钱支持 卖地自救前景不乐观

面对西九文化区陷入财政困境,西九管理局主席唐英年表示,只需出售部分土地,就能解决营运和支薪需求。然而,前西九博物馆顾问小组成员、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客席教授何庆基对此持保留态度。

他向《光传媒》表示,以港府现时的财政状况,不相信政府会再投入资金支持西九,而鉴于近年香港卖地情况低迷,西九靠卖地自救的前景也不容乐观。

西九文化区自2008年获政府拨款216亿港元,但预计明年中这笔资金将会耗尽。唐英年强调,管理局不愿申请破产,也不想向政府“摊大手板”要求拨款,而是希望通过出售部分土地来改善财政状况。

他今日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卖地只需采取“切豆腐”式的方式,出售足够维持营运和员工薪酬的部分土地即可,不会一次性推售大量土地。

何庆基分析指出,西九原本希望通过租售部分附加建筑来支持营运,但这些地产项目的楼价已经崩溃,加剧了早已存在的超支问题。他认为政府在西九项目初期的参与和干预,积累成今天的财政困境。

何庆基特别提到,前特首林郑月娥突然在短时间内急速加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为西九增加了昂贵的财政负担,完全打乱了西九的开支计划。

尽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兴建费用由马会赞助,但何庆基指出,每年高达4亿港元的营运开支却要由西九自行承担。他质疑政府是否考虑到营运一间国家级古物博物馆的成本有多高。

西九管理局首席执行官冯程淑仪也坦言,尽管访客人数增加,但“旺丁不旺财”,博物馆的门票收入远不足以支撑开支。

何庆基批评,目前政府缺乏资金,经济情况恶劣,加上较乐于支持艺术的外商纷纷撤离香港,西九未来的日子将十分艰难。他还指出,全世界没有任何博物馆能够单靠门票收入维持运作,大多需要依赖政府、商业机构和个人的赞助。

对于政府试图利用西九“说好香港故事”,何庆基表示,近年香港在国际上的负面形象太多,自己呐喊“说好故事”只会显得可笑和可怜。他认为,香港当前的死气沉沉与新加坡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香港迟早会在文化竞争中被新加坡超越。

何庆基强调,西九文化区的问题不能只归咎于管理局,而是需要从香港整体的文化政策角度来审视。如果政府不再提供资助,而经济、文化推广等问题得不到解决,西九最终可能沦为一块“有半生不死的戏曲中心和两间博物馆”的大草地,变成一个徒具形式而缺乏内涵的空壳。

他最后指出,香港的美好故事不是靠口号就能赢回的。

政府明年复征3%酒店房租税 业界料转嫁住客 财爷:影响不大料年增11亿收入

新一份《2024/25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政府将于明年1月1日起重新征收酒店房租税,税率维持停收前的3%,预计每年可为政府增加约11亿元收入。对此,旅游业界和宾馆业界有不同反应。

财政司长陈茂波强调,酒店房租税占过夜旅客消费额不足1%,相信对旅客影响轻微。他表示,政府来年已预备投入逾10亿元提升旅游基建和服务,以吸引更多过夜和高消费旅客来港旅游。

根据政府举例,每晚平均房租约380元的宾馆,每晚需缴约11元酒店房租税;而平均每晚约2350元的甲级高价酒店,每晚则需缴约70元。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全港共有317间酒店及188间宾馆、合共约9万间房受影响,但房间不多于10间、非牟利组织成立的酒店及旅馆可获豁免。

消息人士指出,政府自1966年开始征收酒店房租税,直到2008年才取消,其中1998至2008年期间的税率为3%。数据显示,征税并未影响酒店入住率及旅客数字。

此外,世界各地如内地、澳门、日韩及泰国等地亦有征收类似税项,税率在5%至6%不等。政府认为,重新征税可为政府提供稳定收入来源,同时不会对市民造成影响。

不过,旅游促进会总干事崔定邦认为,去年旅游业刚刚复苏,仍在恢复中,虽然理解政府面临严重财赤问题,但如果能够延后一两年实施,对业界及市民的感受会更好。他指出,政府一方面声称支持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却向业界征税,整体感觉不佳。

对于政府称征税对旅客影响轻微,崔定邦认为相关款项最终可能由酒店“硬食”,因为不少酒店会与旅行社及网上中介平台合作,酒店一方难以向对方收取额外的3%税款,可能导致旅客转投价格更低的酒店。

香港旅游业宾馆联会主席刘功成表示,政府事前没有咨询他们,但同意在财政赤字下业界应为社会作出贡献。他认为有关税款必定会转嫁给消费者,但相信大多数住客不会介意多付几元钱。不过,他呼吁政府加强打击“㓥房”、无牌宾馆、Airbnb等问题,以免影响合法纳税的经营者。

政府推出重点演艺项目计划 单个作品最高可获资助1500万元

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公布,政府将推出“重点演艺项目计划”,以支持具代表性的本地大型演艺作品长期公演。这项计划旨在进一步推动香港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

据消息人士透露,重点演艺项目计划将分两个阶段实施,分别为2024/25及2026/27年度。每个阶段预计推出约两个大型演艺作品,每个作品最多可获得1500万港元的资助。获选中的作品还将获安排在康文署辖下场地进行为期两至三周的公演。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计划在今年上半年敲定计划的具体安排。

除重点演艺项目计划外,预算案还公布一系列推动本地文化艺术发展的措施。其中,香港将于今年10月举办首届“香港演艺博览”,由艺术发展局主办。这一平台旨在为演艺界提供洽谈、买卖或作品介绍的机会。

消息人士预计,将有800至1000名来自内地及海外的艺术人员,以及500名本地艺术人员参加,包括本港的“九大艺团”。预计博览会可吸引约3万人前来观赏。

此外,政府还计划从今年起每年举办“香港时装设计周”,首届活动将于今年年底举行,届时将汇集香港、内地及海外的时装品牌。考虑到全球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时装周活动,目前当局仍在与业界商讨活动的内容、形式及具体时间。

政府还将举办“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在香港及大湾区城市举行逾百场文化艺术活动。预计将吸引约5000名艺文同业参与,入场人次有望达到14万。

在资金支持方面,预算案公布,2024/25年度政府将分别向“电影发展基金”及“创意智优计划”注资约14亿港元及29亿港元,以支持电影、艺术、设计等项目的发展。

这一系列措施显示了政府对发展本地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视和决心。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搭建展示平台、促进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香港有望进一步提升其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地位,为本地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创造更多机会,同时也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更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政府全面撤销住宅“辣税” 陈茂波:供求趋平衡 由市场调节

财政司长陈茂波在2024/25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宣布一系列楼市“重招”,包括即时撤销实施逾13年、俗称“辣招”的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从昨日起,住宅物业交易将不再需要支付额外印花税(SSD)、买家印花税(BSD)和新住宅印花税(NRSD)。

此外,金管局宣布暂停压力测试要求及放宽按揭,下年度卖地量和速度将按市况决定。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并无指标界定何时重推“辣招”,当局将动态观察市况,有需要时或采取适当措施。

地产界普遍欢迎政府全面“撤辣”,认为有助提振楼价和交投。然而,民主党及本土研究社则担心此举会影响普通市民的置业负担能力。

政府自2010年起陆续推出各项“辣招”,以遏抑短炒活动。尽管今年一月私宅楼价指数连跌九个月,楼市交投仍较去年疲弱。

政府消息人士指出,目前楼市较当年炒风炽热及供求失衡的情况已有明显改变,综合考虑楼价变化、成交量、未来房屋供应量、经济情况和展望,以及整体市场气氛,认为有关管理措施已无必要。

对于日后是否会重推“辣招”,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并无指标界定,亦无刺激成交目标,相信短期内不会出现大量炒卖。另一政府消息人士透露,下年度卖地仍将采取审慎策略,推地步伐会按市况调整。

陈茂波在记者会上解释,未来住宅供应水平较高,达到供求平衡,认为适合让市场自行调节。他预期“撤辣”后住宅交投量会增加,但强调楼市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经济状况、利率走势、就业情况和收入等。

他相信撤销“辣招”有助稳定市场信心,引导市场作出合理预期,无需因地缘政治、高利率等因素过分放大悲观情绪。

对于全面撤辣是否会影响市民置业,陈茂波承认香港楼价一向高企,置业负担比率相对较高,但表示政府会通过出售资助房屋来帮助市民置业。

地产建设商会执委会主席梁志坚认为,政府此举显示其明白楼价持续下跌将影响各行业,打击整体经济。他预计“撤辣”可令今年一手交投量止跌回升,但不会导致楼价即时飙升。

中原集团创办人施永青则预计,撤辣后二手放盘量将增加,下月成交量或较本月增三四成,但由于市场仍存在不利经济因素,楼价料将稳步上升。

然而,本土研究社成员陈剑青表示,政府的做法过于激进,担心香港变回“炒楼天堂”,影响本地居民的置业自住需求。民主党发展政策发言人吴永辉也质疑此举能否真正帮助市民置业,认为在高息环境下取消压力测试,恐增加市民供楼风险,导致社会悲剧。

丘应桦回应加拿大退休金机构裁员:外商对港营商环境仍有信心

据《彭博》报道,加拿大退休金计划投资委员会(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本周在香港裁减了大中华区上市股票团队约10%的员工,涉及十几个职位。

对此,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今日出席电台节目时表示,外商对香港的营商环境并非如某些媒体报道的那样信心全无,“走晒去”。

丘应桦强调,企业进驻或离开是正常的业务需要,不应过度解读。他批评某些外媒报道失实,并指出许多外国商会的调研显示,它们对香港的商贸机遇仍然充满信心。他还提到,有不少此前去了新加坡的企业正在回流香港,只是这些正面消息没有被广泛报道。

针对香港面临来自新加坡的竞争,丘应桦呼吁大家要对香港保持信心,不要总是看低自己、抬高别人。他指出,香港拥有多年的发展基础,背靠祖国,不应轻视自身实力。

谈到香港整体的经济发展路向,丘应桦表示重点在于中东、中亚和非洲市场。

港府已经在肯亚内罗比、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设立“顾问办事处”,未来还计划在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兹密尔和埃及开罗设立类似机构,以加强与当地商界的联系,为香港业界提供当地的法制、营商环境和人力资源等信息。

对于外资企业在港设立地区总部的数量有所下降,丘应桦表示希望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利用香港作为离岸贸易总部,“大湾区的机遇是我们一个很好的卖点”。

投资推广署商业及专业服务行业主管谢宇文也在昨日表示,香港应该是全球少数仍有资源发展大型基建的城市。去年成功招徕八间基建企业来港,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中国。今年计划再引进至少12间基建公司。他透露,不少公司在得知香港将上马多个大型基建工程后,都表达前来投资的兴趣。

谢宇文还提到,由于外国传媒对香港的报道不多,许多外国投资者对香港的实际情况暸解不深。投资推广署正积极通过亲自拜访等方式,加强与投资者和企业的沟通,包括前往中东和欧洲等地。

面对外界对香港营商环境的质疑,港府官员纷纷表态力挺,强调香港仍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投资热土。他们呼吁各界保持信心,不要被某些失实报道误导,要看到香港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

IMF曾预测香港今明两年经济增长低于港府预期 人才短缺成突出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去年六月发表香港评估报告,预测香港今年实质经济增长为3.5%,仅达到港府预测3.5%至5.5%的下限。

IMF还预测,2024年香港经济增长将放缓至3.1%,低于港府预期的2024至2027年平均每年实质增长3.7%。报告特别提到,人才短缺已成为香港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冠域商业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关焯照指出,近年大批中产和专业人士移民,即使港府吸纳中国专才或海归派补充劳动人口,始终较为单一化,而非百花齐放的国际金融中心。

IMF报告指出,香港的经济挑战已经延伸到劳动力市场,人才短缺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报告显示,尽管今年首季香港失业率降至3.1%,但总就业人口仅增加0.9%,而劳动人口则大幅下降2.9%。

这反映人口老化和疫情相关的短期因素,如外国劳工流入受限等。报告还指出,45岁以下劳动人口的比例从53.5%下降到51.3%。

关焯照分析认为,香港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减少和劳动力减少,其中涉及移民潮。他指出,流失最严重的是20多岁至39岁的劳动人口,这批人将来可能成为高级管理层。劳动人口不足推高工资,增加营商成本,窒碍经济复苏。

他还提到,即使港府大规划输入专才,但面对纽约、伦敦和新加坡等地的人才竞争,港府最终吸纳的人才可能以海归派或中国专才为主,缺乏来自各国的专才,这将影响香港在国际视野、商业思维和文化方面的多元性。他慨叹,输入人才不是简单用数量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IMF报告同时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继续保持良好运作,联系汇率制度为香港经济和金融体系提供稳固的支柱。但报告也警告,如果全球增长放缓超过预期、地区冲突升级以及由此引致贸易中断,则可能妨碍经济复苏。

报告还提到,虽然香港的金融体系具备较高的抗风险能力,但在全球银行体系再度承压的环境下,全球风险溢价可能急剧上升,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可能进一步收紧,这可能会通过金融渠道带来不利的溢出效应。

对此,港府发新闻稿回应,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再次欢迎基金组织对香港作出积极正面的评估。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也表示,正如基金组织指出,联系汇率制度继续畅顺运作,是维持香港经济金融稳定的稳固基石。

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