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民主歷程(3): 吳丹之死

【2012年3月22日訊】

緬甸不算是世界大國, 在昂山素姬成為受國際敬仰的人物之前,國際上有影響的人物屈指可數, 而吳丹就是這極少數中的一個。他是軍人統治前緬甸文官政府重要成員,還擔任過聯合國秘書長。吳丹1974年去世後遺體回國安葬,引發了民眾對軍人統治的抗議。

吳丹(U Thant)1909年出生於仰光附近的班達諾, 曾經就讀於仰光大學。但由於父親去世,家道中落。失去了家庭的資助, 他被迫輟學。回鄉後, 吳丹到班達諾國立中學任教, 25歲時擔任學校的校長。

在這期間,他和學校的校監吳努成為好友。後來,吳努成為緬甸總理便邀請吳丹加入政府,先後擔任過政府廣播處處長、 總理秘書和政府發言人。1955年, 吳丹參與了萬隆會議,並擔任大會秘書長。

*就任聯合國秘書長*

從1957年到1961年,吳丹奉命擔任緬甸駐聯合國代表,期間,他因在阿爾及利亞獨立談判中做出的重要貢獻而獲得緬甸聯邦司令勳章。

1961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哈馬紹墜機身亡。具有廣泛外交歷練和國際影響的吳丹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成員的一致推薦和聯合國大會的通過,成為聯合國秘書長。第二年,奈溫就在國內發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吳努領導的民選文官政府。

吳丹連續擔任兩屆秘書長。他在調解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1965年印巴爭端和剛果內戰、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以及推動聯合國機構改革等許多方面建樹頗多,獲得了多數國家的支持,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望。

吳丹在1974年11月25日因肺癌在紐約去世。葉落歸根,他的家人希望把他的遺體運回緬甸安葬。但誰也沒有料到,安葬吳丹一事竟然引起了一場規模不小的民眾抗議和流血鎮壓。

*葉落歸根掀起風波*

11月29日運送吳丹靈柩的飛機離開紐約甘迺迪機場。當飛機抵達仰光機場的時候,吳丹的家人發現,在機場迎接的只有他們的一些親屬,緬甸軍政府沒有派一名官員或代表前往。吳丹的遺體只好被臨時安排到一個廢棄的賽馬場供民眾瞻仰。

次日,奈溫政府通過媒體表示,吳丹家人未經批准把吳丹遺體運回緬甸違反了法律,準備採取法律行動。不過,由於前往弔唁的民眾人數很多,當局最後被迫同意安葬,但規格很低,墓地被選在一個很小的私人墓場。

吳丹的家人雖然對政府的這一安排非常不滿,但為了不使事態擴大,還是同意了。可在運送靈柩的車隊前往墓場的途中,數千名學生和數千名群眾突然攔住車隊的去路。學生們通過車上的高音喇叭說,「我們要悼念我們熱愛的吳丹,我們要陪伴這位和平工程師走完最後的一程。」

學生們把靈柩拉到仰光大學的一個禮堂。僧侶們唱詩祈禱,學生們日夜守護,聚集的民眾也越來越多。人們自動發表演說,抨擊政府,要求變革。悼念活動變成了一個政治集會。憤怒的學生還向政府遞交了請願書,要求為吳丹舉行國葬。

學生們表示,如果政府不同意,他們將自行為這位緬甸英雄舉行一個規格相當的葬禮。他們選擇的地點是仰光大學學生聯合會所在地。那裏曾經是吳努、昂山這些開國元老們在仰光大學發表公開演講的地方。

12月7日,當局做出讓步,同意把安葬地點改到仰光佛教聖地大金寺傍邊的一個墓地,但不舉行國葬。經過協調,吳丹家人和學生接受了政府的方案。

次日,從仰光大學到大金塔的道路兩邊已經站滿了群眾,等待靈柩車隊的通過。但意外再次發生。一些激進的學生攔住車隊,堅持要在學生會所在地舉行葬禮。

雙方僵持了三天。到12月11日凌晨兩點,大約15個排的防爆警察在數千名軍人的配合下衝進了大學校園。學生和僧侶曾經試圖說服士兵抵制奈溫的命令,加入他們的行動,但沒有收效。軍隊用了一個小時就控制了整個校園。

當時傳說有幾十名學生被打死,數百人受傷,還有很多人被捕,被判了重刑。由於軍方的封鎖,至今也沒人知道在那場流血衝突中究竟有多少人被打死。後來這起事件被稱為「吳丹起義」。

吳丹的孫子、歷史學者吳丹敏後來回憶說,流血衝突發生之後,吳丹的靈柩最後是在全副武裝的軍人和裝甲車的看護下運到大金寺路墓地的。

12月12日,仰光市爆發了大規模的民眾反抗活動。有數千人搗毀了一個警察局、一個政府機構和幾家影院。軍隊再次向民眾開槍,更多的人被打死、打傷,醫院擠滿了傷員。奈溫當局在仰光實施戒嚴,主要街道上佈滿了荷槍實彈的軍人。

*吳丹與奈溫的過節*

吳丹作為聯合國秘書長名滿天下,給緬甸人爭了臉,為何在死後受到奈溫如此的刁難?吳丹敏在其《大河迷失的腳步》(The River of Lost Footsteps)一書中提出的看法是,主要原因並不是50年代吳丹和當時的總理吳努關係極為密切,而是在1960年代發生的一個誤會。

1969年,被奈溫推翻的前總理吳努來到紐約聯合國總部。當時,吳丹正在非洲,無法和吳努見面,就安排他的兒子代為接待。不料,吳努已經通過渠道安排在聯合國大樓的記者俱樂部發表講話,嚴厲抨擊奈溫政權,呼籲緬甸民眾起來推翻奈溫。

在聯合國總部大樓裏面發表推翻一個聯合國成員國的演講是史無先例的。吳丹立即向吳努提出批評,吳努也做了道歉。但奈溫一直認為,吳丹是幕後操盤手。於是,吳丹被列為緬甸軍政府的敵人。

*民眾積怨已久*

奈溫和吳丹兩人之間的恩怨並不足以引起一場社會動亂。在1974年歲末發生的這次流血事件中,奈溫當局對吳丹葬禮的態度顯然是一個誘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許多關注緬甸這一段歷史的人都認為,根本原因是,學生和民眾對軍政府的獨裁統治積怨已深。吳丹之死只是給了人們發泄這種積怨提供了一個機會。

這個事件的爆發讓軍政府感到恐慌,不知道這個社會裏埋藏了多少炸藥,不知道炸藥何時會爆炸,因而變得愈加謹慎,力求把一切不安定因素控制在萌芽之中。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