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前路不明 港人憂港府月月放煙花

【2024年3月6日訊】

港人北人消費成風,港府擬撥款逾億港元在維港每月舉辦煙花及無人機表演,以振興旅遊業,惟此舉引起港人不滿及中國旅客強烈迴響。

香港01網上問卷調查顯示,約65%受訪者對財政預算案給予1分評價,表示不滿。逾半數受訪者對每月在維港舉辦煙花及無人機表演的措施表示不滿。有內地網民同樣不滿,認為活動吸引力不足,看多了會覺得乏味。

港府此舉旨在吸引遊客延長留港時間,但引發部分港人質疑,主要關注點包括:

  1. 質疑資金分配,煙花預算認為可用於推廣本地文化遺產或支援社福項目。
  2. 預算案欠缺明確增收計劃,引發對政府可能增加罰款或取消補貼的猜測,例如透過垃圾徵費。
  3. 取消樓市降溫措施或加劇房屋負擔能力問題及貧富差距,引起對社會不公加劇的擔憂。

「女長毛」雷玉蓮抗議政府在經濟低迷時仍然舉辦每月的煙花表演。她到政府總部外示威,高呼口號並撕毀《財政預算案》小冊子和煙花表演相片,表達對政府政策的不滿。

除非另有說明,本報道中所有金額均以港幣計算。

斥數億月月放煙火 被質疑浪費公帑

社運人士「女長毛」雷玉蓮29日到政總外示威約20分鐘,抗議政府在經濟低迷下,仍在預算案中推出每月舉辦煙火表演。

雷玉蓮獨自抗議,手持預算案小冊子和煙花表演相片,高呼口號如「經濟差,攞市民啲錢去燒煙花,市民死得啦」等,並將小冊子和相片撕爛放入黑色垃圾袋。抗議期間,多名軍裝警員在場戒備。

雷玉蓮批評預算案「白痴」、「無腦」、「與市民為敵」,批評陳茂波「阿茂(陳茂波)整餅」,不肯向基層市民派錢,認為政府已「沒得救」。最後將垃圾袋掛在政總門外後離開。

政府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向旅遊發展局及旅遊事務署增撥10.95億元,以推動香港旅遊業發展。

其中旅發局計劃每月在維港舉行煙火及無人機表演,並推動以「城市漫步」等主題的「沉浸式深度遊」,針對年輕旅客的喜好,通過遠足、單車、直立板、越野跑以至野外觀星等活動「軟銷」香港。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重新打造的「幻彩詠香江」預計今年內完成,明年推出新版。由於整個過程需要一定時間,從今年第二季開始,旅發局將每月在維港舉行煙火及無人機表演。

對於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仍推出這些活動,財政司長陳茂波解釋,目的是吸引旅客「留多一兩日」,讓他們有更多玩樂和觀賞的選擇。他指出,「煙火」的成本與「煙花」不同,煙花可能需要過千萬元,而煙火的成本較低,每月只需約100萬元。

根據預算案,旅發局將在2024/25至2026/27年度獲得共9.71億元撥款,其中3.89億元用於拓展多元旅遊體驗,包括未來三年共撥款3.54億元重塑「幻彩詠香江」,2024/25年度將運用1.15億元。其他措施還包括繼續推廣「大城小區」、城市漫步、郊野遠足、離島遊等深度遊體驗。

此外旅發局將利用3.04億元舉辦和支持國際大型盛事,用1.76億元開拓多元化客源市場及強化宣傳策略,並用1.02億元推出全新宣傳活動,鼓勵業界及市民發揮好客之道,同時與業界共同為穆斯林等具潛力的旅客群體,加強相關產品和服務。

旅遊事務署方面,未來數年將繼續推出受歡迎的創意文旅藝術品牌項目,如「西貢海藝術節」。

預算案還提出要善用海濱資源。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今年中將在維港兩岸的灣仔北及九龍東海濱,各設「潮流輕食飲品智能售賣點」,引進無人自動售賣機,售賣沙冰和雪糕等輕食。

未來一兩年,隨著東區走廊下的行人板道及西營盤東邊街北休憩用地等海濱用地落成,當局已預留位置設置餐廳和小食亭。

政府還計劃在海濱引入「期間限定」輕食店(Pop up store),海濱事務委員會及相關部門正在探討合適選址。此外,紅館以南臨海用地和灣仔北會展站上蓋,將加入具規模的餐飲、娛樂和零售設施,會展站上蓋項目目前正在進行技術可行性研究。

業界憂欠新意難吸客

但旅遊業界對這些措施的成效持保留態度。旅遊聯業工會聯會理事長梁芳遠表示,「煙花恆常化」可能反而削弱其吸引力,「就等於日日幻彩詠香江,遊客不會特地為此買機票。」她指出,目前大部分訪港旅客來自中國大陸,而煙花和無人機表演在大陸各地已十分常見。

前工聯會副理事長、旅遊聯業工會聯會理事長梁芳遠在接受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訪問時表示,月月放煙花會失去新鮮感,質疑這是高投資、低回報的做法。

他直言:「不要盲目跟隨別人的做法,現在到處都有無人機和煙花表演了(唔好人做你又做,而家度度都有無人機、煙花匯演啦。)」梁芳遠認為,維港煙花應該在特別日子才舉辦,才能保持其獨特性和吸引力。

梁芳遠還指出,在港府面臨千億財赤的情況下,應該審慎考慮公帑的使用。他建議將資金用於建立香港特色,例如發展海濱長廊燈飾夜景和避風塘文化,而不是跟風舉辦其他地方已有的活動。

梁芳遠建議政府應重點發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遊項目,如教授製作奶茶、點心等,以及鼓勵「全民參與」振興經濟。

若「月月放煙花」計劃實施,保守估計每年至少需要1.2億港元,再加上每次無人機表演的數百萬港元開支,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這些措施是否物有所值令人質疑。

儘管去年國慶及農曆年初二的煙花匯演吸引大量觀眾,並帶動旅客人數增長,但數據顯示,大陸遊客傾向於即日「窮遊」,人均消費僅200港元,且難以留住港人在本地消費。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主題深度遊」和透過KOL宣傳的建議,疑似翻炒去年「你好香港」和「夜繽紛」等計劃的內容。單是透過KOL、YouTuber和海外經貿辦進行宣傳的費用,已高達1億港元。然而,至今成效仍未令業界感到滿意,市道依舊低迷。

不少市民也對政府的計劃表示不滿。有市民認為,頻繁燃放煙花浪費公帑,建議政府應該推出更多優惠措施,如消費券等,以刺激經濟。

不過,也有旅遊業界人士持不同意見。香港入境團旅行社協會創會會長謝淦廷表示,無人機表演結合幻彩詠香江,對吸引東南亞旅客很有幫助。他認為,在香港吸引力日漸減弱的情況下,政府加強這方面的投入,對業界而言是受歡迎的。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立法會財委會簡報新一份預算案,其中建議旅發局每月在維港舉辦煙火和無人機表演,引起議員熱議。有議員質疑煙火活動與環保政策相悖,亦有人關注政府在活動上的財政負擔。

選委界議員黃錦輝和陳家珮均表示,煙火活動有違環保原則,建議考慮使用其他藝術科技,如全息影像投影。陳家珮更關注每次活動的100萬元支出,認為並非小數目。

然而,工聯會議員鄧家彪認為,若煙火活動能夠吸引旅客,每次100萬元的支出是值得的。他更以「請國際巨星」作比較,指「好過唔知使幾多錢,請個國際巨星,到時表現又唔知點!」

旅遊界議員姚柏良同意煙火有助振興旅遊業,但指出業界對政府重新開徵酒店房租稅感到錯愕,因為旅遊業仍未完全復甦。

西九新動力議員梁文廣則提出一個新穎的建議,希望政府能劃出區域,允許市民參與放煙火,「等市民一齊去放、一齊玩……變成市民或者旅客都係煙火匯演的一部分」。

對於議員的意見,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回應稱「每人杯茶未必一樣」,並舉例早前西九文化區的水上煙火匯演廣受歡迎,還帶動周邊食肆的生意。

陳茂波亦重申,「旅發局會為煙火活動尋找贊助商,開支未必全部由公帑承擔,而且每季的煙火主題都不盡相同,活動不會重覆。」

在當前經濟前景不明朗、財政赤字高達千億的情況下,大部分與會議員仍然對預算案給予正面評價,認為財爺作風「穩健」,並讚賞政府回應社會訴求,全面撤除樓市辣招。

工程界議員盧偉國更以「廚神」比喻陳茂波,認為他在「限米煮限飯(量入為出)」的情況下,透過「撤辣減甜」,煮出一道「健康好菜式」。

訪港旅客「窮遊」 人均消費料跌16% 客運成最大贏家

港府近日與內地商討增加自由行城市,內地火速回應,宣佈下月6日起開放西安、青島居民申請「個人旅遊簽注」赴港澳自由行,參與自由行城市將增至51個。

小紅書上充斥「特種兵」遊港方式,主打不購物、不消費、不過夜,更有景點打卡路線圖,全日車費不過200元。有內地同胞在小紅書分享自由行極低消費遊記,倍感自豪。

儘管最新財政預算案撥款近11億港元促進旅遊業發展,但香港旅遊發展局預計,今年訪港旅客出現「窮遊」趨勢。旅發局估計,今年每名過夜旅客的平均消費僅為5,800港元,較2023年減少1,139港元,跌幅高達16.4%。旅客在港平均過夜時間也從去年的3.6天減至3.2天。

但旅發局預計今年訪港旅客人次將達到4,600萬,按年增加35%。儘管如此,這一數字距離2018年訪港旅客高峰的6,510萬人次仍有較大差距,甚至低於2012年的4,860萬人次。

在「旺丁不旺財」的情況下,客運公司成為最大贏家。預計今年香港客運公司為非本地居民提供跨境運輸服務的收益將達480億港元,較去年的350億港元增加37.1%,增幅與旅客人次增長相若。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預計的2,073億港元入境旅遊總消費中,扣除480億港元的運輸收益後,僅剩1,593億港元。運輸收益佔入境旅遊消費總額的比例高達23%,這意味著旅客每花費四港元,就有將近一港元用於交通。

相比之下,去年1,779億港元的入境旅遊總消費中,扣除350億港元運輸收益後,剩餘1,429億港元。換言之,儘管今年香港預計增加1,200萬旅客人次,但在剔除跨境運輸服務收益後,實際入境旅遊總消費額僅增加164億港元。

針對預算案中每月在維港舉行煙火和無人機表演的計劃,旅發局總幹事程鼎一在記者會上表示,煙火表演已成為旅客的基本需求。

他透露,從今年5、6月起,香港將定期舉行煙火表演,並配合當月的節慶或盛事,如五一黃金周、長洲太平清醮、端午節以及暑假等。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強調,當局的目的不是靠煙火吸引旅客專程訪港,而是為豐富旅客體驗。

然而,中國內地網民在社交平台「小紅書」上紛紛給予負面評價。有廣東網民笑稱「審美疲勞」,山東網民指出中國湖南省瀏陽市被稱為「花炮之鄉」,月月都放煙火;雲南網民更表示「月月放就不想看了」;北京網民則慨嘆「香港政府好有錢呀。只是我覺得每月放誰還看?」

面對訪港旅客「窮遊」的趨勢,香港旅遊業能否藉著旅客人次增長實現收益增長,仍有待觀察。同時,政府在制定旅遊政策時,也需要充分考慮內地旅客的需求和反饋,以提供更具吸引力和針對性的旅遊體驗。

港人北上消費熱潮持續 前抗爭者:一切已失去 赴中國享低價

隨著港人北上消費風氣日盛,《彭博》報道指出,每逢假日,深圳的地鐵、商場和超市經常被港人擠得水洩不通。上月到深圳旅遊的港人數量更打破自1984年有紀錄以來的單月最高紀錄。

《彭博》引述有經濟學家預計,今年港人在內地的消費總額可能高達840億港元。

報道訪問一位曾在2019年參與杯葛中資食肆活動的香港抗爭者。這位姓梁的香港青年表示,現在她經常和朋友到深圳消費,包括光顧廉價餐廳和按摩店。對於態度的轉變,梁直言:「香港曾經有自由,但現在一切已失去,那麼我為什麼不去中國?至少東西比較便宜。」

報道指出,自從北京壓制香港民主運動以來,香港出現移民潮。自2021年起,至少有18萬人申請英國國民(海外),即BNO簽證前往英國。而選擇留下的人中,有些已放棄理想,轉而擁抱曾經抵制的跨境生活方式。

加上經濟下滑引發通縮,中國內地的物價顯得更加吸引,香港和深圳之間的聯繫日益加強,正在改變兩個城市的商業格局和社會結構,由此產生新的贏家和輸家。

法國外貿銀行資深經濟學家吳卓殷估計,今年香港遊客在深圳和廣東省其他地區的消費總額將達到840億港元,約佔香港零售、餐飲服務和酒店收入的14%。對深圳而言,較富裕人士的消費為疫後經濟復甦提供重要支撐,推動去年當地零售額增長7.8%。

歐盟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張俊華表示,這正是大灣區規劃的負面影響,發展趨勢有利於中國大陸,而香港經濟正承受打擊。

此外,越來越多中國品牌進駐香港,包括飲品店「蜜雪冰城」和「庫迪咖啡」等,吸引原本喝星巴克的香港上班族。由美團營運的「KeeTa」食品配送應用程式也迅速從Deliveroo和Foodpanda手中奪取市場份額。

去年Apple Store應用程式下載量排名前10的應用中,有4個來自中國,包括抖音、小紅書等。這些現象都顯示香港和中國正在加強本已交織在一起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聯繫。

報道最後提到一位25歲的香港青年Ryan,他在去年11月決定搬到深圳居住,每天花1.5小時通勤時間到港島上班。他認為政治不應該妨礙美好的生活,「人們可能反對北京政府,或對政治自由有所擔憂,但這些擔憂如何影響你的日常生活?事實是它們並不影響。」

港府力推「一簽多行」吸引中國旅客 業界冀農曆新年前落實

港府已向中央要求放寬自由行,恢復及擴大「一簽多行」城市。去年11月有162萬不過夜訪港旅客,逾84%來自中國。多名建制派議員支持放寬,建議增加免稅額至3萬元,將「一簽多行」擴展至大灣區9個城市,並提出發展「紅色旅遊」。

過往「一簽多行」曾引發水貨客問題及多次示威,2015年暫停改為「一周一行」。業界冀農曆年前落實新安排,吸引更多中國旅客來港消費。

港府近日積極向中央政府提出放寬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措施,包括恢復及擴大「一簽多行」城市範圍,以振興疫後經濟。特首李家超在訪京述職時,曾向中央提出增加自由行城市、恢復「一簽多行」,以及提高訪港內地旅客免稅額等建議。

數據顯示,去年11月訪港的162萬不過夜旅客中,逾84%來自中國內地。多名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及人大代表均表態支持放寬措施,部分更建議將「一簽多行」擴展至大灣區9個城市,並將旅客免稅額由現時的5000元人民幣增加至3萬元。

有議員更提出發展「紅色旅遊」,開發香港抗戰史跡景點,吸引內地遊客。「一簽多行」政策在2009年實施,允許深圳居民持一次簽注多次赴港,但其後衍生水貨客問題,引發多次反水貨示威,港府遂於2015年暫停「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

如今在疫情衝擊下,香港經濟亟需內地旅客帶動消費,業界期望新措施能在農曆新年前落實,為旅遊及零售業帶來曙光。然而,中國旅客以不過夜形式「蜻蜓點水」式旅遊模式,能否為香港經濟帶來實質效益,仍有待觀察。

港府與業界應審慎研究,在吸引客源之餘,亦需平衡社會各界利益,避免重蹈水貨客帶來的混亂局面。

應對千億財赤 財爺大幅削減派糖 上班族今年少獲9,000元補貼

面對高達千億元的財政赤字,預算案中大幅減少「派糖」力度。以一名有交稅的上班族為例,今年將不再獲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和1,000元電費補貼,同時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的寬減額也由去年的6,000元減半至3,000元。累計下來,打工仔今年將較去年少獲9,000元的補貼。

對於有樓一族而言,住宅物業差餉的寬免也由去年的兩季共2,000元,減至今年僅寬免一季的1,000元。此外,港府今年也不再為學生代繳中學文憑試(DSE)考試費。

與過去幾年受疫情影響的預算案相比,今年的「派糖」措施明顯縮水,支援市民和企業的具體措施僅有5項,其中4項為稅務寬減,包括寬減2024/25年度首季的住宅物業和非住宅物業差餉,每戶上限1,000元;同時寬減利得稅、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上限均為3,000元。這些措施預計將令庫房收入減少85億元。

儘管預算案對打工仔的補貼大幅削減,但港府仍維持部分對基層市民的支援力度。領取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以及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等社會保障的人士,與去年一樣,將獲發額外半個月的社會保障金或類似安排,涉及額外開支約30億元。

與2021年和2022年的預算案相比,今年的減免幅度更是大幅縮減。市民最為關注的現金或電子消費券,在連續派發4年後,今年也停止發放。根據資料,2020年財爺曾向每名合資格市民發放1萬元現金,隨後3年則改為發放電子消費券,金額分別為5,000元、1萬元和5,000元。

另一方面,對於即將參加DSE考試的學生而言,由於港府今年不再代繳考試費,以去年為約5.08萬名考生繳納考試費的1.5億元計算,明年每名考生平均需自行承擔約2,950元的DSE考試費用。

面對嚴峻的財政狀況,港府在本年度預算案中大幅削減對市民的補貼和支援措施,這無疑會對廣大市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響。

預算案提「財政整合計劃」節流 續推明日大嶼惹爭議

面對香港政府財政連續5年出現赤字,財政儲備由18/19年度的1.17萬億元高位,預計到24/25年度下跌至6,851億元的情況下,預算案中提出「財政整合計劃」,以節流為重點減少政府支出,並在26/27年度再削減1%的政府開支。

預算案中的節流措施包括公務員編制「零增長」,維持在21年3月的水平;在未來兩個財政年度節省經常開支1%,各部門在26/27年度再削減1%政府支出。

此外,陳茂波還要求有關部門檢討「$2乘車優惠計劃」及「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以檢視計劃的財政可持續性。他在記者會上多次重申無意取消計劃,僅稱檢討是為了讓政府長遠財政負擔更加合理。

在開源方面,預算案提出恢復徵收酒店房租稅,稅率為3%,預計每年增加政府收入11億元。商業登記費也將由2,000元增至2,200元,預計增加近3億元收入。

同時,預算案還建議向高收入人士增稅,入息淨額超過500萬元的納稅人,稅率將由15%增至16%,預計影響約1.2萬名納稅人,增加政府收入9.1億元。

然而,預算案中提及繼續推進耗資萬億元的交椅洲人工島「明日大嶼」計劃,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爭議。有立法會議員質疑在財政赤字的情況下,是否應該繼續推進如此龐大的項目。

陳茂波在記者會上強調,交椅洲將是未來重要的土地供應,考慮到財政負擔,項目推進時間會有所延遲,但特區政府仍會繼續進行各項相關研究工作。

儘管市場預計交椅洲人工島計劃耗資萬億元,在最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強調,但政府仍會繼續推進項目。

預算案指出,未來3年政府工程開支將進入高峰期,政府將根據項目的「緩急優次」進行檢視,相對成熟的項目會繼續推進,包括北部都會區的土地平整及基礎建設。

而對於備受關注的交椅洲人工島「明日大嶼」計劃,預算案中提到將「繼續推展各項相關研究,具體推展時間將考慮包括公共財政狀況等因素。」

在記者會上,面對記者有關在財政赤字下是否應該繼續推進交椅洲人工島計劃的提問,陳茂波多次強調,政府積極造地是為了避免未來因土地不足導致樓價飆升,而交椅洲將是未來重要的土地供應來源。

他表示,雖然考慮到財政負擔,項目的推進時間會有所延遲,但特區政府仍然會致力完成這個項目。

陳茂波還指出,交椅洲與北部都會區的項目性質有所不同。北部都會區定位為「創科重鎮」,對香港產業發展影響重大,因此會較快落成。而交椅洲人工島涉及填海,需要考慮技術、水流、生態等多方面問題,政府會全力繼續進行各項相關研究工作。

市民批評陳茂波預算案思路有問題 質疑過度依賴旅遊業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最新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多次強調地緣政治影響資金流向、打擊全球經濟信心等因素,但卻漠視香港自身問題,引發市民不滿。

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最新調查顯示,僅有19%的受訪者對預算案表示滿意,53%表示不滿。

在陳茂波出席電台聯播節目時,市民張先生直言陳茂波「思路有問題」,質疑其發行債券集資的做法,擔憂未來還債問題將成為爛攤子。中產市民陳太則批評政府提出的政策無法救市,反而懲罰了中產階層,她質疑香港經濟是否只剩下旅遊業,並對放煙花的實質成效表示懷疑。

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預算案的整體平均評分為37.2,較去年下跌15.3分。部分受訪者批評政策短視,將資金用於促進旅遊業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對於陳茂波歸咎地緣政治因素,國際關係學者袁彌昌指出,吸引外資回流的基本條件是香港盡量維持「一國兩制」,但今年多個敏感事件可能成為不利因素。

他認為政府似乎在「盡地一鋪」,期望通過鬆綁樓市、股市復甦等措施解決香港問題,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圍經濟環境和中國經濟狀況。

時事評論員黃毓民則直指問題在於香港本身,認為《國安法》的實施和政府的高壓政策對自由經濟構成嚴重打擊,導致外資撤離、投資意欲低迷,以及移民潮引發樓價下跌等問題。

政治學者鄭宇碩也提到,現時的政治環境可能影響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而中美關係惡化或影響其他地區給予香港的優惠待遇,這些都是潛在的不利因素。

2蚊搭車優惠計劃開支3年料飆升近3倍 周永新籲勿將長者視為財赤「代罪羔羊」

新一份預算案提出檢視現行的「60歲以上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優惠計劃」(二元優惠計劃),儘管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重申無意取消計劃,目的是要讓財政有持續性,但此舉已激起基層市民的反彈。

前屯門區議會副主席黃丹晴向《光傳媒》表示,有街坊狠批「寧願將啲錢變成煙花射上天都唔俾我哋搭車出街。(寧將資金揮霍於煙花絢爛,也不願補貼市民出行所需)」

根據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總目開支,二元優惠計劃下政府向運輸署的撥款由21/22年度的16.3億元,預計到24/25年度將飆升至63.4億元,3年間支出升幅近3倍。隨著香港人口持續高齡化,目前全港約三分之一人口具有「二元搭車」資格,若現行優惠計劃不變,預料支出將繼續上升。

對此,立法會議員紛紛提出「改革」方案,包括設立每月金額和次數上限、車費改為「兩折」收費,以及建議巴士公司採取分段收費等。但根據立法會文件,本身已按站分段收費的港鐵,獲發的資助升幅更為顯著,顯示「長車短搭」問題對政府財政開支的影響可能有限。

黃丹晴認為,現行優惠毋須改變,若取消福利,會導致長者減少外出和消費,有違政府推動消費的政策原意。她建議即使修改,也可考慮設立較寬鬆的限制,如每日10程,令長者用得舒服,政府也能計數。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在文章中指出,二元交通優惠問題的癥結在於政府早前將受惠年齡降至60歲,使原先被認為的「德政」突然變成長者濫用公帑。

他建議政府就優惠作公眾諮詢,凝聚共識後果斷修訂,否則或會造成社會年齡上的分化,長者更成為財赤的「代罪羔羊」。

周永新強調,該優惠是政府重要的惠民措施,任何改動不能單看財政負擔,也要顧及受惠市民的感受和需要。他促請政府回到鼓勵長者和殘疾人士外出參加活動的政策初心,不應因交通費用昂貴而局限其活動範圍。

去年運輸署為打擊濫用,曾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巡查行動,但最終只有1宗懷疑個案轉交警方跟進,顯示濫用情況並不嚴重。面對政府要檢討二元優惠計劃,各界關注如何在財政可持續性和照顧弱勢社群需求之間取得平衡,避免將長者和殘疾人士視為財政赤字的「代罪羔羊」。

民調:滿意度創三年新低 54%受訪者表示不滿

香港民意研究所於預算案發布當日進行的即時反應網上問卷調查顯示,港人對預算案的滿意度較往年大幅下降。在2,412名18歲或以上的受訪者中,54%表示不滿意預算案,僅18%表示滿意。與去年的調查結果相比,不滿意的比例大增23個百分點。

預算案的平均評分亦創下三年新低,僅得36.7分,較去年的52.5分大跌15.8分。這一數據表明,市民對今年財政預算案的評價較去年差。過去四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市民對財政預算案的滿意度於2022年及2023年曾略有提升,但今年卻大幅下滑,回到2021年的水平。

在調查的開放式問題中,市民提及最多的負面意見關鍵詞包括「煙花」、「經濟」、「浪費」和「措施」。不滿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對經濟措施和優先事項的批評,認為政府將資金用於促進旅遊業而非解決經濟根本問題,缺乏振興香港經濟的戰略計劃,且減稅力度不夠;

二是缺乏面對經濟挑戰的長遠規劃,批評政府短視,對中產缺乏援助;

三是對資源分配和政策決定的不滿,認為對中下層市民福利不足,煙花爆竹等活動存在浪費開支,缺乏對低收入人士的支持。

而在給予正面評價的市民中,最常提及的關鍵詞包括「政府」、「樓市」、「取消」和「印花」。他們滿意預算案的主要原因是樓市「撤辣」和刺激房地產市場的措施,認為預算案平衡務實,並支持對高收入人士實行累進稅。

此次民調結果反映出港人對2023年財政預算案的整體不滿情緒,特別是在經濟措施、長遠規劃和資源分配方面。

香港未來5年發債6200億 24/25年度實際財赤高達1681億元

陳茂波在預算案公布表面上財政赤字為1,016億元,預計2024至2025年度財赤將降至481億元。然而,這一數字是在將發債所得的1,200億元計入「收入」後得出的結果。若剔除發債收入,明年香港的實際財政赤字應為1,681億元。

預算案低調公布香港自1997年主權移交以來最大規模的借債計劃,未來5年香港將共發行6,200億元債券,相當於現有7,331億元財政儲備的85%。政府債務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率最高將升至13%。

陳茂波解釋,發債所得資金不會用於支付政府經常開支,每年發行債券所得的部分款項將用於償還已到期的短期債券,實際每年可使用的資金為數百億元。他表示,港府以往發債規模不大,未來將更加靈活,不一定每年發行一次債券。

根據預算案資料,債券還款的高峰期將從2027至2028年度開始。屆時,儘管借債可獲得1,350億元,但償還債務已達1,063億元,在「新債還舊債」後,當年實際可運用的債款僅為287億元。

到了2028至2029年度,更出現「新債不足以還舊債」的情況,需要額外撥款129億元償債。值得注意的是,未來5年預計只償還了3,382億元的舊債,意味著仍有約3,000億元的債務將在2029至2030年度以後開始歸還。

儘管如此,陳茂波強調,政府將繼續嚴守財政紀律,維持政府借貸於穩健水平。預計從2024至2025年度到2028至2029年度期間,政府債務與GDP的比率將介乎9%至13%之間,遠低於大部分其他先進經濟體。

預算案還預期,2024至2025年度多項收入將有大幅增長,如地價總收入將達330億元,較上一年度增加70.1%;印花稅收入預計為710億元,增幅達42%;公用事業及各項收費的收入約為243億元,較上一年度增加21.5%。

陳茂波認為,賣地收入下降是周期性、短期現象,隨著市場信心回穩,香港住宅樓宇的需求將會上升,加上人才計劃帶來的新增人口,他認為不應因短期情況而過於悲觀。

曾俊華憂香港陷入結構性財赤 呼籲政府開源節流免債留子孫

陳茂波提出未來五年發債6200億港元,引發各界對政府償債能力的質疑。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擔心港府會出現「債冚債(舉新債還舊債)」的情況,最終由下一代承擔後果。

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對香港的財政狀況表示擔憂。

曾俊華提到,過去幫香港「睇住盤數(把關財政)」的人,包括他在內,經常被批評為「守財奴」,質疑政府在庫房留存大量資金的必要性。但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出爐後,他認為市民終於明白歷任財政司司長的用意,因為目前最令人憂慮的是香港將要借貸度日。

他指在理想情況下,經濟暢旺、稅收豐厚、賣地理想,政府就無需採取其他措施,但這種景象恐怕在短期內難以重現。歷任財政司司長曾絞盡腦汁,想盡一切增加政府收入的方法,但都難以找到不會帶來極大痛苦、容易實行的措施。

曾俊華以預算案中提出的薪俸稅兩級制,即年收入逾500萬的人士需多繳1%稅款舉例,認為措施連同住宅物業累進差餉,一年為庫房增加的收入不到20億港元,相對於目前面臨的千億元債務而言,根本是杯水車薪。

曾俊華還指出,雖然全世界許多地方的政府都以發債來支持經常運作,但香港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樣大量印鈔,因此不太適合與其他國家相提並論。

他強調,永遠不能用借來的錢應付日常開支。如果連年發債,用於支付日常開支,甚至用「債冚債(舉新債還舊債)」的方式,香港的「荷包(財政儲備)」很快就會見底。屆時,香港的信用評級必然受到影響,加稅加費、縮減公共服務的情況會陸續出現,而這些後果都將「由子子孫孫去承受」。

曾俊華還質疑,在當前高息環境下,政府發行的債券難以吸引買家,因為銀行存款也能提供相同的回報率。

他呼籲政府不能只關注收入,更要設法減少支出,包括經常性開支和基建項目等非經常性開支,否則香港將永遠無法走出結構性赤字的困境。曾俊華質疑,如果任由結構性赤字持續下去,是否符合《基本法》中要求特區政府量入為出的規定。

陳茂波:香港財政狀況穩健

陳茂波反駁曾俊華的評論,並指曾俊華任內樓價上漲兩倍,政府當時亦束手無策。

陳茂波在電台訪問為發債辯護,預計經營帳戶及綜合帳戶將分別在兩年及三年後恢復收支平衡,不需要擔心政府出現結構性財赤。

他說香港信用評級高,借貸比率低,財政狀況非常穩健。他指出,香港擁有數千億元的財政儲備,不急於在短時間內承受巨大壓力發債,並相信未來利率會回落,債息不會達到4%至5%的高位。他又重申發債不會用於支付政府經常性開支。

陳茂波又趁機反批曾俊華任內政策有問題,說曾俊華擔任財政司司長的2007至2016年,因為停止造地、基建投入不足、土地供應不足,樓價上漲兩倍,政府當時只能「呆望(默然凝望)」。

他強調現屆政府會重新掌握土地供應權,密切關注樓市,確保住宅樓宇供應充足,避免再次經歷樓價飆升的苦況。

這一表態凸顯了現任財政司司長與前任在施政理念上的分歧。中文大學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認為,曾俊華的觀點有依據。

他指出,香港需要一些長遠發展的產業,而現時看不到香港有什麼產業能持續為政府帶來大量稅收。李兆波質疑政府對經營帳戶及綜合帳戶在兩、三年後恢復收支平衡的預測過於樂觀,因為這建基於樓市和股市會大幅改善的假設。如果香港沒有一些亮麗的產業支持,中長期將面臨隱憂。

李兆波還指出,政府要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收入有難度,只能在小項目上做工夫,但這些項目帶來的收入有限。面對龐大的財政赤字,政府在大幅舉債的同時,卻未能在最大的開支上減磅,似乎說不過去。

另一方面,前特首梁振英在接受《明報》專訪時,對發展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持保留態度。

他認為要考慮未來市民的購買力,否則新發展區即使有住宅供應,市民也可能買不起。梁振英還質疑,當局需要計算項目的財政收支問題,並透露在其擔任特首期間推動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最終財政收支幾乎「打平」。

梁振英質疑現時這類發展區是否出現了結構性變化,從過去開發新市鎮能為政府帶來盈餘,到現在需要政府補貼。他呼籲港府需要計算開發和收地成本,以及賣地收益,但北都似乎至今仍沒有明確的發展成本數據。

《信報》揭至少兩名行會兼立會議員預算案減稅前換電動車 慳逾10萬稅款

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最新一份預算案後,有消息指出至少有兩名身兼行政會議成員及立法會議員的「雙料」議員,在電動私家車稅務優惠新措施出台前,成功換購電動車,避過繳交超過10萬元的稅款。

根據預算案內容,電動私家車「一換一」計劃下,首次登記稅寬免額上限由28.75萬元大幅下調至17.25萬元,減幅達40%。此外,基於「能者多付」原則,稅前車價超過50萬元的電動車將不再獲得稅務寬免。相較舊方案,新措施下的稅款差距相當可觀。

《信報》政情專欄余錦賢披露,財爺宣讀預算案期間,多名議員在電動車稅務新安排提及時,紛紛左顧右盼、竊竊私語,更有議員相視而笑,場面頗為耐人尋味。

消息指出,近期至少有兩名「雙料」議員購入德國品牌電動車,成功避過繳交十多萬元的稅款,更獲其他議員盛讚趕及新措施出台前免稅換車「真是幸運」。

目前,香港電動車市場佔有率前三名的德國品牌包括寶馬(BMW)、奔馳(Benz)和保時捷(Porsche)。現任8位「雙料」議員分別為葉劉淑儀、林健鋒、張宇人、廖長江、劉業強、陳健波、吳秋北和陳克勤。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也曾捲入類似的「偷步買車」事件。當時梁錦松被揭發在預算案公布加稅前的一個半月,購入一部凌志房車。事件被《蘋果日報》報導後,梁錦松表示這是「無心之失」,宣布捐出稅款兩倍共10萬元予公益金。

但之後有車行發現梁錦松計算有誤,實際上慳稅19萬元。梁錦松承認錯誤,改為捐出38萬元。同年3月,梁錦松提出辭職,但被時任特首董建華挽留。在當年「七一」大遊行後,梁錦松的辭呈最終獲准。

面對這些政界人士的「機關算盡」,普通市民或難以「獨具慧眼」,及時把握政策變動前的機會。然而,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公布前率先「對症下藥」,是否有違公平原則,恐怕仍會引起社會討論。

《福布斯》:香港樓市面臨20年最嚴重衰退 復甦前景不樂觀

《福布斯》雜誌近日發表報告指出,香港房地產市場正面臨20年來最嚴峻的衰退,且暫無見底跡象。報告分析香港住宅和商業地產的現狀,以及對房地產巨頭和富豪財富的影響。

根據房地產顧問機構Knight Frank的數據,2023年香港住宅價格較前一年下跌7%,而商業房地產受到寫字樓需求減少和利率上升的影響,恆生地產分類指數下跌42%,超過恆指28%的跌幅。這導致一些上榜富豪的財富大幅縮水。

面對疲軟的市場,一些大型發展商採取降價策略以刺激需求。例如,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去年8月將「親海駅 II」的售價降低16%,引發價格戰擔憂,卻意外激起買家興趣,使單位迅速售罄。

然而,該公司的股價仍從一年前下跌近三分之一,李嘉誠的淨資產也下降7%,但他仍以362億美元(約2,831億港元)的身家蟬聯香港首富。

新鴻基地產也為增加銷量而犧牲利潤,將一個項目的單位價格降低20%。公司股價在過去一年下跌36%,主席鄺肖卿身家降至114億美元(約891億港元),在富豪榜上排名第8位。此外,米高·嘉道理的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股價也下跌40%。

分析師普遍預計,2024年香港住宅樓價和寫字樓租金將進一步下降,而地舖租金則將保持平穩或略有上升。香港Knight Frank大中華區研究及諮詢主管Martin Wong表示:「很多人希望2024年有一個V型的復甦,但我們看到的是L型,或者後來可能是U型」。

儘管面臨重重挑戰,大多數人認為大型房企憑藉多元化的收入來源,能夠渡過這場風暴。然而,仲量聯行香港主席曾煥平指出,樓市復甦還需要投資者重新進入本地股市,「當股市呈下行趨勢時,樓市是不會上升的」。仲量聯行預計2024年香港一般住宅價格將下跌10%,重返2016年水平。

曾煥平還警告,若樓價再跌10%,負資產數目可能增至3萬宗,對香港經濟增長、消費力和政府賣地收入帶來負面影響。他建議政府調整房屋政策以支持樓市,包括全面撤銷「辣招」,為首次置業的年輕人提供無息貸款,優先發展公屋,加快現有住宅區的基建發展等。

教育開支佔比10年次低 學士學費料最快下年加價

新一份《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2024/25年度教育開支預算為1157億元,佔政府開支總額約14.9%,按年減少0.2個百分點,為過去10個年度的第二低水平。此外,教育開支升幅也顯著收窄至2%。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資助大學的學士學費在過去27年裡一直維持在每學年42,100元,未曾上調。該人士表示,大學「可能須認真研究」調整學費的問題,但強調如果加價,會採取「逐年逐步」的方式,避免「一步到位」導致加幅過大,給市民造成很大壓力。

目前,8間資助大學按照18%的「收回成本比率」來釐定學費水平。消息人士指出,各大學將規劃下一個3年期(2025至2028年)的工作,其中一項重點就是檢討學費水平。首要任務是研究是否繼續依循18%的比率,以及如何分階段提高學費以達到新的收回成本比率。這意味著,大學學費最快可能在2025/26學年開始上調。

該人士強調,學費的調整方案尚未定案,屆時會綜合考慮本港經濟狀況、上一次加價的時間和幅度、目標增幅等多重因素。同時,當局會設置程序,讓家長和學生有心理準備。他還補充說,每個3年期的規劃工作都會探討加學費的問題,並非因為社會狀況變化而進行檢討。

另一方面,教育局宣布,從明年起將不再為應屆文憑試(DSE)考生代繳考試費,結束了自2019年以來連續6年的做法。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代繳考試費並非恆常措施,局方另有不同措施協助有經濟困難的學生。不過,他也表示,明年不設代繳並不意味著日後不會重啟,局方將按照「用者自付」原則每年檢視相關政策。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對教育開支的變化表示關注。他指出,2024/25年度的教育開支預算僅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約3.66%,認為當局應維持教育開支佔GDP不低於4%的水平,以看齊內地及其他國家與地區,維持教育質素。

面對財政緊縮的壓力,政府在教育開支方面的調整引發了各界的討論。如何在控制開支和保證教育質量之間取得平衡,將考驗決策者的智慧。同時,大學學費的潛在上調也牽動著眾多學生和家長的神經,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落實需要審慎而周全的考量。

何君堯批預算案節流不力 主張裁減公務員10%

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則批評預算案在開源節流方面不夠「大刀闊斧」,認為政府有空間裁減公務員人數,甚至可達10%。

他還質疑綜援數字存在水份,可能有人「呃綜援(詐領綜援)」的情況。何君堯表示,以往他會給預算案較高評分,但今年是否合格仍在考慮中,認為政府在開源節流方面未盡全力。

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在記者會上批評最新的財政預算案在開源節流方面不夠「大刀闊斧」。他以現時19萬的公務員編制為例,指出儘管預算案聲稱實施編制「零增長」,但政府仍然不時在立法會申請「加位」,並以「非常規職位」為由增加人手,「數字好龐大!」

何君堯還提到,運輸及物流局最近向立法會申請了一項北部都會區公路勘查研究工作的撥款,涉及23公里路段,預計費用高達11億港元。

他質疑,「差唔多平均每1米用40幾萬嚟做研究!40幾萬係諗嘢啫,諗嘢都要花咁多,呢個開支真係好驚人!」何君堯指出,政府經常需要尋找顧問進行各種研究,費用高昂。(平均每米造價高達40多萬港元,僅用於前期研究!光是前期研究就耗資如此鉅額,這筆開支實在驚人!)

他認為,政府在節流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更加「大刀闊斧」。何君堯以美國企業「手起刀落」裁員為例,認為即使裁減10%的公務員,也是非常「濕碎(溫和)」的做法。他指出,目前香港有19.4萬名公務員,裁減1萬9千人並非難事,「絕對不是困難」。

此外,何君堯還對預算案中向領取社會保障金的合資格人士額外發放半個月綜援標準金額的安排提出質疑。

他說:「經濟差咗,係咪代表綜援要畀多半個月糧?我唔係唔同情,但嗰度都有好多水份⋯⋯或存在虛假數字,有冇咁多人需要綜援?」他認為,無論在房屋還是綜援方面,都可能存在欺騙或「呃綜援(詐領綜援)」的情況,「大家都係着緊(大家都捉襟見肘關注)」。

(經濟不景氣,是否就意味著要多發半個月的綜援金?我並非不同情他們的處境,但綜援系統中確實存在不少水分……或有虛假數字,真的有那麼多人需要領取綜援嗎?)

何君堯還指出,現時香港勞動力短缺,但仍有一些非傷殘老弱的人士領取「失業救濟金」,令他感到非常驚訝。「有工無人做,但有人唔做工,仲要畀多半個月糧佢哋,我相信係對唔住納稅人。」

(目前就業市場上存在職位空缺,卻仍有人選擇不工作,政府還要額外支付半個月的綜援金給他們,實屬辜負納稅人。)

最後,何君堯表示,以往他會給予財政預算案較高的評分,近年則偏向認為預算案達到「合格」水平。但對於本次預算案,他仍在考慮是否「合格」,認為在大刀闊斧、開源節流方面做得不夠。何君堯擔心,「度錢」過日子已成為香港的一種結構性趨勢。

建制派質疑港府高價搶人才 公務員局長稱難以想像薪酬高市價2至3倍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林琳在立法會「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事務委員會」會議上指出,港府近年在招聘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別人員時,提供的薪酬比私企高出2至3倍,形容是在「高價搶人」。

她舉例有中小地產商反映,有表現優秀的員工原本計劃加薪至每月2.5萬港元,卻被港府以月薪8萬港元聘走。

對此,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表示,很難想像港府會以高出市價2至3倍的薪酬聘請人才,並直言即使是薪金較高的政務主任、警務督察、醫生和牙醫,月薪也達不到8萬港元。她估計林琳提及的個案可能是特別情況,例如非公務員合約員工或政府外判顧問公司聘請的人員。

林琳還質疑港府聘請過多人手,「可能3個人監督1個人做嘢。」楊何蓓茵回應指,港府招聘按不同資歷訂立薪酬起點,與私人市場比較不會有很大落差。

另一方面,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前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建議,在港府財政緊絀的情況下,可善用已撥出的資源改善公務員福利,例如允許公務員按小時請事假,而非現行最少以半日或一日計算。他認為這種小改變可能對提升公務員士氣有很大幫助。

楊何蓓茵表示會考慮各種做法,並與公務員工會保持密切溝通。

會上公務員事務局還披露,2022至23年度有60名公務員被免職,較2017至18年度的21人大幅增加。楊何蓓茵強調,即使公務員最終未被檢控,部門仍應對其進行內部調查。她舉例在反修例運動期間,有公務員被警方調查是否參與,即使最後未被起訴,部門仍需對其進行調查。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何俊賢關注不同部門的紀律機制是否一致。楊何蓓茵回應指,處理方法大致相同,但不同職系的要求有所不同。以公務員老師為例,若有違規或不當行為,當局會對老師有更高的「職業要求」。她還舉例,政府司機觸犯不小心駕駛,嚴重程度會較一般公務員高。

陳茂波:公務員凍編制不減薪 避免影響私人市場待遇

為緩解政府面臨的財政赤字,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宣布將延長政府部門削減經常開支1%的措施一年,同時維持公務員編制「零增長」,但未有下調公務員薪酬。

財政司長陳茂波昨日解釋,此舉是為避免公務員及問責官員薪酬影響私人市場,不希望政府的措施為普通「打工仔」帶來負面影響。

預算案中提到要嚴格控制經營開支,包括維持公務員編制「零增長」,但並未調整公務員及問責官員的薪酬。陳茂波在記者會上表示,調整公務員薪酬需要顧及士氣和對社會的影響,政府將按照既定機制處理。

當被問及公務員和問責官員是否會減薪時,陳茂波表示,針對財政赤字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各部門節省開支。他指出,放眼未來,隨著經濟持續增長,政府不希望公務員及問責官員的薪酬影響私人市場的待遇。

「我們都希望打工朋友的收入有所增加,所以不想政府的行為為勞工市場、打工仔帶來負面影響。」他說。

根據預算案,政府將繼續推行資源效率優化計劃,各部門每年削減經常開支1%,並將該計劃延長至2026/27年度。陳茂波表示,節省下來的資源將在內部重新調配,用於提供新的公共服務或改善現有服務。預計在未來5個財政年度,政府經營開支的增長將放緩至平均每年2.2%,低於同期本地生產總值的名義增長。

明報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在資源效率優化計劃下,新一個財政年度政府的經常開支將減少39億元,2025/26年度將按年縮減78億元,到2026/27年度則進一步減少117億元。

何慶基評西九財困:政府不再花錢支持 賣地自救前景不樂觀

面對西九文化區陷入財政困境,西九管理局主席唐英年表示,只需出售部分土地,就能解決營運和支薪需求。然而,前西九博物館顧問小組成員、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客席教授何慶基對此持保留態度。

他向《光傳媒》表示,以港府現時的財政狀況,不相信政府會再投入資金支持西九,而鑑於近年香港賣地情況低迷,西九靠賣地自救的前景也不容樂觀。

西九文化區自2008年獲政府撥款216億港元,但預計明年中這筆資金將會耗盡。唐英年強調,管理局不願申請破產,也不想向政府「攤大手板」要求撥款,而是希望通過出售部分土地來改善財政狀況。

他今日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賣地只需採取「切豆腐」式的方式,出售足夠維持營運和員工薪酬的部分土地即可,不會一次性推售大量土地。

何慶基分析指出,西九原本希望通過租售部份附加建築來支持營運,但這些地產項目的樓價已經崩潰,加劇了早已存在的超支問題。他認為政府在西九項目初期的參與和干預,積累成今天的財政困境。

何慶基特別提到,前特首林鄭月娥突然在短時間內急速加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為西九增加了昂貴的財政負擔,完全打亂了西九的開支計劃。

儘管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興建費用由馬會贊助,但何慶基指出,每年高達4億港元的營運開支卻要由西九自行承擔。他質疑政府是否考慮到營運一間國家級古物博物館的成本有多高。

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也坦言,儘管訪客人數增加,但「旺丁不旺財」,博物館的門票收入遠不足以支撐開支。

何慶基批評,目前政府缺乏資金,經濟情況惡劣,加上較樂於支持藝術的外商紛紛撤離香港,西九未來的日子將十分艱難。他還指出,全世界沒有任何博物館能夠單靠門票收入維持運作,大多需要依賴政府、商業機構和個人的贊助。

對於政府試圖利用西九「說好香港故事」,何慶基表示,近年香港在國際上的負面形象太多,自己吶喊「說好故事」只會顯得可笑和可憐。他認為,香港當前的死氣沉沉與新加坡的蓬勃發展形成鮮明對比,香港遲早會在文化競爭中被新加坡超越。

何慶基強調,西九文化區的問題不能只歸咎於管理局,而是需要從香港整體的文化政策角度來審視。如果政府不再提供資助,而經濟、文化推廣等問題得不到解決,西九最終可能淪為一塊「有半生不死的戲曲中心和兩間博物館」的大草地,變成一個徒具形式而缺乏內涵的空殼。

他最後指出,香港的美好故事不是靠口號就能贏回的。

政府明年復徵3%酒店房租稅 業界料轉嫁住客 財爺:影響不大料年增11億收入

新一份《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政府將於明年1月1日起重新徵收酒店房租稅,稅率維持停收前的3%,預計每年可為政府增加約11億元收入。對此,旅遊業界和賓館業界有不同反應。

財政司長陳茂波強調,酒店房租稅佔過夜旅客消費額不足1%,相信對旅客影響輕微。他表示,政府來年已預備投入逾10億元提升旅遊基建和服務,以吸引更多過夜和高消費旅客來港旅遊。

根據政府舉例,每晚平均房租約380元的賓館,每晚需繳約11元酒店房租稅;而平均每晚約2350元的甲級高價酒店,每晚則需繳約70元。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全港共有317間酒店及188間賓館、合共約9萬間房受影響,但房間不多於10間、非牟利組織成立的酒店及旅館可獲豁免。

消息人士指出,政府自1966年開始徵收酒店房租稅,直到2008年才取消,其中1998至2008年期間的稅率為3%。數據顯示,徵稅並未影響酒店入住率及旅客數字。

此外,世界各地如內地、澳門、日韓及泰國等地亦有徵收類似稅項,稅率在5%至6%不等。政府認為,重新徵稅可為政府提供穩定收入來源,同時不會對市民造成影響。

不過,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認為,去年旅遊業剛剛復蘇,仍在恢復中,雖然理解政府面臨嚴重財赤問題,但如果能夠延後一兩年實施,對業界及市民的感受會更好。他指出,政府一方面聲稱支持旅遊業發展,另一方面卻向業界徵稅,整體感覺不佳。

對於政府稱徵稅對旅客影響輕微,崔定邦認為相關款項最終可能由酒店「硬食」,因為不少酒店會與旅行社及網上中介平台合作,酒店一方難以向對方收取額外的3%稅款,可能導致旅客轉投價格更低的酒店。

香港旅遊業賓館聯會主席劉功成表示,政府事前沒有諮詢他們,但同意在財政赤字下業界應為社會作出貢獻。他認為有關稅款必定會轉嫁給消費者,但相信大多數住客不會介意多付幾元錢。不過,他呼籲政府加強打擊「劏房」、無牌賓館、Airbnb等問題,以免影響合法納稅的經營者。

政府推出重點演藝項目計劃 單個作品最高可獲資助1500萬元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政府將推出「重點演藝項目計劃」,以支持具代表性的本地大型演藝作品長期公演。這項計劃旨在進一步推動香港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

據消息人士透露,重點演藝項目計劃將分兩個階段實施,分別為2024/25及2026/27年度。每個階段預計推出約兩個大型演藝作品,每個作品最多可獲得1500萬港元的資助。獲選中的作品還將獲安排在康文署轄下場地進行為期兩至三周的公演。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計劃在今年上半年敲定計劃的具體安排。

除重點演藝項目計劃外,預算案還公布一系列推動本地文化藝術發展的措施。其中,香港將於今年10月舉辦首屆「香港演藝博覽」,由藝術發展局主辦。這一平台旨在為演藝界提供洽談、買賣或作品介紹的機會。

消息人士預計,將有800至1000名來自內地及海外的藝術人員,以及500名本地藝術人員參加,包括本港的「九大藝團」。預計博覽會可吸引約3萬人前來觀賞。

此外,政府還計劃從今年起每年舉辦「香港時裝設計周」,首屆活動將於今年年底舉行,屆時將匯集香港、內地及海外的時裝品牌。考慮到全球每年都有各種各樣的時裝周活動,目前當局仍在與業界商討活動的內容、形式及具體時間。

政府還將舉辦「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在香港及大灣區城市舉行逾百場文化藝術活動。預計將吸引約5000名藝文同業參與,入場人次有望達到14萬。

在資金支持方面,預算案公布,2024/25年度政府將分別向「電影發展基金」及「創意智優計劃」注資約14億港元及29億港元,以支持電影、藝術、設計等項目的發展。

這一系列措施顯示了政府對發展本地文化藝術產業的重視和決心。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搭建展示平台、促進交流合作等多種方式,香港有望進一步提升其作為文化藝術之都的地位,為本地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創造更多機會,同時也為市民和遊客帶來更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

政府全面撤銷住宅「辣稅」 陳茂波:供求趨平衡 由市場調節

財政司長陳茂波在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宣布一系列樓市「重招」,包括即時撤銷實施逾13年、俗稱「辣招」的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從昨日起,住宅物業交易將不再需要支付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和新住宅印花稅(NRSD)。

此外,金管局宣布暫停壓力測試要求及放寬按揭,下年度賣地量和速度將按市況決定。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並無指標界定何時重推「辣招」,當局將動態觀察市況,有需要時或採取適當措施。

地產界普遍歡迎政府全面「撤辣」,認為有助提振樓價和交投。然而,民主黨及本土研究社則擔心此舉會影響普通市民的置業負擔能力。

政府自2010年起陸續推出各項「辣招」,以遏抑短炒活動。儘管今年一月私宅樓價指數連跌九個月,樓市交投仍較去年疲弱。

政府消息人士指出,目前樓市較當年炒風熾熱及供求失衡的情況已有明顯改變,綜合考慮樓價變化、成交量、未來房屋供應量、經濟情況和展望,以及整體市場氣氛,認為有關管理措施已無必要。

對於日後是否會重推「辣招」,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並無指標界定,亦無刺激成交目標,相信短期內不會出現大量炒賣。另一政府消息人士透露,下年度賣地仍將採取審慎策略,推地步伐會按市況調整。

陳茂波在記者會上解釋,未來住宅供應水平較高,達到供求平衡,認為適合讓市場自行調節。他預期「撤辣」後住宅交投量會增加,但強調樓市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經濟狀況、利率走勢、就業情況和收入等。

他相信撤銷「辣招」有助穩定市場信心,引導市場作出合理預期,無需因地緣政治、高利率等因素過分放大悲觀情緒。

對於全面撤辣是否會影響市民置業,陳茂波承認香港樓價一向高企,置業負擔比率相對較高,但表示政府會通過出售資助房屋來幫助市民置業。

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認為,政府此舉顯示其明白樓價持續下跌將影響各行業,打擊整體經濟。他預計「撤辣」可令今年一手交投量止跌回升,但不會導致樓價即時飆升。

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則預計,撤辣後二手放盤量將增加,下月成交量或較本月增三四成,但由於市場仍存在不利經濟因素,樓價料將穩步上升。

然而,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表示,政府的做法過於激進,擔心香港變回「炒樓天堂」,影響本地居民的置業自住需求。民主黨發展政策發言人吳永輝也質疑此舉能否真正幫助市民置業,認為在高息環境下取消壓力測試,恐增加市民供樓風險,導致社會悲劇。

丘應樺回應加拿大退休金機構裁員:外商對港營商環境仍有信心

據《彭博》報道,加拿大退休金計劃投資委員會(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本周在香港裁減了大中華區上市股票團隊約10%的員工,涉及十幾個職位。

對此,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今日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外商對香港的營商環境並非如某些媒體報道的那樣信心全無,「走曬去」。

丘應樺強調,企業進駐或離開是正常的業務需要,不應過度解讀。他批評某些外媒報道失實,並指出許多外國商會的調研顯示,它們對香港的商貿機遇仍然充滿信心。他還提到,有不少此前去了新加坡的企業正在回流香港,只是這些正面消息沒有被廣泛報道。

針對香港面臨來自新加坡的競爭,丘應樺呼籲大家要對香港保持信心,不要總是看低自己、抬高別人。他指出,香港擁有多年的發展基礎,背靠祖國,不應輕視自身實力。

談到香港整體的經濟發展路向,丘應樺表示重點在於中東、中亞和非洲市場。

港府已經在肯亞內羅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設立「顧問辦事處」,未來還計劃在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茲密爾和埃及開羅設立類似機構,以加強與當地商界的聯繫,為香港業界提供當地的法制、營商環境和人力資源等信息。

對於外資企業在港設立地區總部的數量有所下降,丘應樺表示希望吸引更多中國企業利用香港作為離岸貿易總部,「大灣區的機遇是我們一個很好的賣點」。

投資推廣署商業及專業服務行業主管謝宇文也在昨日表示,香港應該是全球少數仍有資源發展大型基建的城市。去年成功招徠八間基建企業來港,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中國。今年計劃再引進至少12間基建公司。他透露,不少公司在得知香港將上馬多個大型基建工程後,都表達前來投資的興趣。

謝宇文還提到,由於外國傳媒對香港的報道不多,許多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的實際情況暸解不深。投資推廣署正積極通過親自拜訪等方式,加強與投資者和企業的溝通,包括前往中東和歐洲等地。

面對外界對香港營商環境的質疑,港府官員紛紛表態力挺,強調香港仍然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投資熱土。他們呼籲各界保持信心,不要被某些失實報道誤導,要看到香港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

IMF曾預測香港今明兩年經濟增長低於港府預期 人才短缺成突出問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六月發表香港評估報告,預測香港今年實質經濟增長為3.5%,僅達到港府預測3.5%至5.5%的下限。

IMF還預測,2024年香港經濟增長將放緩至3.1%,低於港府預期的2024至2027年平均每年實質增長3.7%。報告特別提到,人才短缺已成為香港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指出,近年大批中產和專業人士移民,即使港府吸納中國專才或海歸派補充勞動人口,始終較為單一化,而非百花齊放的國際金融中心。

IMF報告指出,香港的經濟挑戰已經延伸到勞動力市場,人才短缺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報告顯示,儘管今年首季香港失業率降至3.1%,但總就業人口僅增加0.9%,而勞動人口則大幅下降2.9%。

這反映人口老化和疫情相關的短期因素,如外國勞工流入受限等。報告還指出,45歲以下勞動人口的比例從53.5%下降到51.3%。

關焯照分析認為,香港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口減少和勞動力減少,其中涉及移民潮。他指出,流失最嚴重的是20多歲至39歲的勞動人口,這批人將來可能成為高級管理層。勞動人口不足推高工資,增加營商成本,窒礙經濟復蘇。

他還提到,即使港府大規劃輸入專才,但面對紐約、倫敦和新加坡等地的人才競爭,港府最終吸納的人才可能以海歸派或中國專才為主,缺乏來自各國的專才,這將影響香港在國際視野、商業思維和文化方面的多元性。他慨嘆,輸入人才不是簡單用數量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IMF報告同時指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繼續保持良好運作,聯繫匯率制度為香港經濟和金融體系提供穩固的支柱。但報告也警告,如果全球增長放緩超過預期、地區衝突升級以及由此引致貿易中斷,則可能妨礙經濟復蘇。

報告還提到,雖然香港的金融體系具備較高的抗風險能力,但在全球銀行體系再度承壓的環境下,全球風險溢價可能急劇上升,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也可能進一步收緊,這可能會通過金融渠道帶來不利的溢出效應。

對此,港府發新聞稿回應,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再次歡迎基金組織對香港作出積極正面的評估。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也表示,正如基金組織指出,聯繫匯率制度繼續暢順運作,是維持香港經濟金融穩定的穩固基石。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