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機構何以批准日本命名海底地形冷落中國

【2018年1月18日訊】

中日圍繞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的主權糾紛上周又起,使得兩國近年為了海洋權益的爭奪戰再次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包括兩周前國際海洋機構批准日本申請的34個沖繩列島以南的海底地形命名、冷落中國申請的命名。

上周中國一艘潛艇和巡防艦出沒東中國海日中兩國有主權爭議的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海域的毗鄰區,引起日本再三抗議中國單方面提升緊張局勢後,英國《金融時報》本周一(1月15日)以「中日展開水下命名戰」為題,報道日本最近在負責繪製海圖的多邊機構-國際海道測量組織(IHO)贏得34項命名申請,多於中國,令最近「中日之間水下緊張關係再『浮出水面』」。這是繼香港《南華早報》等上周報道以來,又一國際主流報紙再從中日海上船艦對峙到海底命名戰役來描述中日越演越烈的海洋政治。

命名政治化

IHO旗下的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SCUFN)經過去年10月在意大利開會審議各國共提交的126個海底地形命名申請,今年1月4日宣布結果,其中批准了34個日本的申請,把位於大部分屬於日本經濟海域內和少數經濟海域外、靠近西太平洋的34個海底地形按日本已故文豪、詩人姓名等命名,包括「漱石海脊」(夏目漱石)、「龍之介海山」(芥川龍之介)、「大神海脊」(沖繩宮古群島的大神島)等,其中「芭蕉海山」(松尾芭蕉)、「晶子海山」(與謝野晶子)等加上2014年已獲命名的「康成海山」(川端康成)等共10個海底地形,更構成了國際承認的「文豪海山地形群」。

日本海上保安廳1月5日傳達批准日本命名時稱:「這些海底地形名稱已被IHO和IOC(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刊載,為世界周知」,並加注附屬說明:「SCUFN是世界海底地形命名標準的學術委員會,領海外海底地形誰都能向該委員會提出申請,我國是海保廳委託有識之士組成『有關海底地形名稱研究會』經過研究提出的。」

2016年起日本先後提出的申請共97個,中國先後提出共91個,包括雙方申請重疊的海底地形在內,占這次命名總數的7成。

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1月6日以題為「日本用文豪姓名加快海底命名日媒叫囂為對抗中國」,報道日本《讀賣新聞》稱此次命名是日本為了對抗中國。

參與的深度

SCUFN是IHO和IOC(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1987年聯合設立、1993年啟動的機構,目的是推進國際統一海底地形名稱。但1970年成立的IHO是經過1919年法國發起多國制定統一的海洋名稱等標準組織前身,經過1921年成立的國際海道測量局(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Bureau)等演變,事實上已存在於摩納哥近百年。

日本從1919年起就已參與IHO前身,二戰至戰敗後一度中斷,1957年恢復國際海道測量局成員身份並延續到IHO。SCUFN成立時,日本也已是主要成員國之一,政府對口部門是日本海上保安廳,還有個半官方的民間組織-財團法人日本水路協會從事研究、調查等。

日本建議、申請海洋事務、海底地形等規範、命名由來已久,日本水路協會發行的刊物還說明日本獨立製作國際通用的海圖已超過130年,甚至對主要製作海圖的日本與英國,各國船長們更泛用日本製作的海圖,「因為用鉛筆畫過後,日本海圖紙張更經得起橡皮擦。」

近代隨着亞洲崛起,亞洲各國加入各種國際機構並提出涉及政治的見解。較著名的包括韓國1992年起反對日本海稱呼是「普及日本擴張主義和殖民地認識的結果」,1997年韓國在IHO倡議改稱「日本海」為「東海」,2002年要求兩稱呼並用,2012年都被否決。

中日命名戰

包括IHO、SCUFN在內的國際各種海洋機構本來不含政治目的,批准命名申請只意味着發現和學術利用權,並不等同擁有主權。但近年韓國伴隨日本海的獨島(日本稱竹島)主權糾紛,把稱呼政治化,令SCUFN增加「不接受含政治性申請」的規定。

中日韓領土紛爭升級都波及到國際海洋機構,日本較典型的動作是2005年建設東京以南1750公里外的太平洋沖之鳥島(中國稱沖之鳥礁),把原來約9平方米的礁岩通過建設擴大面積,以便作為島就可照國際海洋法規定擁有周邊半徑200海里經濟海域,並在2008年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申請沖之鳥島是日本延伸的大陸架上島嶼,2012年被多數反對票否決,不過日本認為該委員會的說明存在曖昧成分。

中國、台灣、韓國都指沖之鳥礁只是日本一塊突出海面的礁岩,不能擁有周邊經濟海域。但中國在南中國海填海造島被認為是仿效日本建設沖之鳥島,中國目前主要不提這一爭議。

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小谷哲男指出,按照2016年國際海洋法庭判決中國人造島非島定義的標準,日本主張的一些島嶼也不是島。

他說:「按照判決嚴格的『獨自經濟生活』標準,沖之鳥島和更近西太平洋的日本南鳥島等都不是島,都不能作為經濟海域的基點。」他預測這些日本島嶼將是繼尖閣諸島後中日未來包括南中國海問題在內的糾紛。

受冷落原因

中國致力爭奪的是有主權爭議海域,但中國不但調查研究海底地形比日本晚,而且加入SCUFN也在2011年。只是中國加入後突出存在感,2012年起中國在新西蘭召開的SCUFN會議上針對日本政府5個月前申請沖繩宮古群島東南450公里外的5個海底地形命名,最終中國申請的「日潭海丘」、「月潭海脊」、「日昇平頂海山」被SCUFN獲批准,其餘兩個是日本申請命名的「康成海山」、「白秋海山」(詩人北原白秋)。2013年、2015年中日針對彼此申請東中國海、南中國海、西太平洋的海底地形命名繼續激烈競爭。

2016年8月中國申請50個命名,34個SCUFN不受理,直接理由是中國申請的海底地形命名大部分在日本經濟海域附近、日本向聯合國申請延長的大陸架附近、沖之鳥島附近和在中國與菲律賓、越南爭執主權的斯普拉特利群島附近,可能發展成主權紛爭的地形命名。

但日本還廣泛相信,當時不受理和這次冷落中國申請的命名,都折射出2016年7月,海牙國際海洋法庭判決中國主張的南中國海主權無效、中國反駁判決是「廢紙一張」的因果關係。

此外,《讀賣新聞》報道說,由於中日申請的海底地形重複部分多,SCUFN要求兩國提出迴避調查衝突、防止事故的計劃書,以便事前按常規在兩國之間作協調,但中國最終手續不備,這也是後來被SCUFN冷落的另一個直接原因。

這次命名既與主權無關,日本34個海底地形命名範圍也不含沖之鳥島(礁)的位置。大部分日本主流傳媒至今沒報道這次命名消息,《讀賣新聞》報道中並沒「叫囂對抗」,倒冷靜指出日本2012年申請時也曾被中國申請的命名取代。

但《讀賣新聞》和《產經新聞》報道中都很關注中國申請日本經濟海域附近公海海底地形命名的政治意圖,呼籲日本政府要警惕中國從軍事上、法律上、政治上利用所有舞台否定既存的國際秩序,把中國獨自主張的海洋權益正當化。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