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林茶室中毒2死5危 米酵菌酸祸首

【2024年3月29日讯】

台北连锁素食餐厅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餐厅东主等三人被带走调查。当局共接获21宗通报,其中2人死亡,5人危殆。两名死者遗体解剖及6宗重症个案,体内均验出米酵菌酸毒素。

台北地检署周五下午传唤负责人及店长,厘清食材采购、存放及烹煮过程。一名调班厨师周四晚已被移送地检署。餐厅因未依法投保责任险及营业登记资料不实,被罚款250万元新台币。

当局共接获21宗通报,其中2人死亡,5人危殆。两名死者遗体解剖及另外6宗重症个案均验出米酵菌酸,为台首例米酵菌酸致命中毒。卫生福利部确定中毒案由米酵菌酸引致,正追查毒素来源。

两名男死者39及66岁,上周在涉事餐厅用膳后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其后不治。大部分食客均进食过炒粿条,医生怀疑祸首可能是无色无味、耐高温的米酵菌酸毒素。

涉事餐厅及其粿条供应商的部分食材样本米酵菌酸检验结果为阴性,当局将继续化验其他食品及环境样本,强调事件未有外扩迹象,呼吁公众勿恐慌。

有毒物专家指出,米酵菌酸无有效解毒剂,致死率高达40%至100%,中毒者可于1天内出现多重器官衰竭。

餐厅负责人黎仿轩鞠躬致歉,其代表律师形容案件罕见,正配合调查,强调尚未能下定论,并指黎仿轩家人亦曾光顾及带炒粿条归家。一名25岁越南籍厨师已被移送地检署问话。

台北市长蒋万安解释,当局于周日接获首宗个案通知后展开调查,翌日向系统通报调查结果。有人质疑当局应在周日接报后即要求涉事餐厅停业,但蒋万安指,卫福部直至周二方确认事件为食物中毒,故未能即时要求餐厅停业。

本月26日,台北市信义区远东百货宝林茶室发生严重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疑似唐菖蒲伯克氏菌滋生,分泌米酵菌酸,导致3月19日起多名食客中毒就医。截至3月29日,已造成2人死亡、5人重症及13人轻症。

26日,多间医院通报有食客食后不适,需入住深切治疗部救治。

27日,卫生局接获9宗案例报告,患者在光顾餐厅后12小时内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并迅速恶化至肝衰竭。22日,39岁吕姓男食客食用炒粿条后出现不适,23日就医,24日病逝。66岁杨姓男食客也因食用炒粿条导致多重器官衰竭身亡。

27日,台北地检署民生专组检察官陈昭蓉指挥警方会同卫生单位搜证,查扣相关证物。警方将黎仿轩、王姓店长、胡姓厨师列为被告,限制出境出海。台北市卫生局勒令业者所有分店停业。

28日,卫福部确认检验标准品对米酵菌酸呈阳性。检察官与法医进行解剖鉴定,并请疾管署协助检验。厨师接受警方讯问后获释。3月29日,检察官约谈黎仿轩等3人,讯后予以限制出境出海。目前全案已有4名被告。

宝林茶室由马来西亚华侨黎仿轩创立,前身为咖啡馆,2021年1月转型为素食马来西亚菜餐厅,现有五家分店。事发分店位于远百信义A13。

台湾首宗“米酵菌酸”中毒案中,卫生福利部公布住院患者检体结果全部验出米酵菌酸,但高度怀疑遭污染的食材却全为阴性。疫调专家何美乡指,米酵菌酸潜藏于宝林茶室厨房内,无论粉类抑或酱料均应逐一溯源,尽快找出污染源头,避免产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落地生根台湾。

农业科技研究院研究员苏梅英认为,在未厘清真正米酵菌寄主前,应从原料、环境、运送保存三方面着手。坊间粿条多掺有从国外进口的玉米或小麦淀粉,不排除在国外制造时已遭污染,淀粉虽经干燥制粉,但来台加工成粿条时添水或致毒素活化,建议进口时应增加毒素检验项目。

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产生的无臭、无味毒素,受污染食物外观正常。人类因食用受污染的发酵椰子天贝和玉米制品而中毒。自1895年首宗中毒死亡病例报告以来,近3000宗中毒病例导致至少150人死亡。

台湾曾在腐烂的杏鲍菇和凤梨中检测到“米酵菌酸”病菌。米酵菌酸在中性、温暖环境中产生,条件与制作椰子天贝相似,亦取决于脂肪酸的存在。据报,1-1.5毫克米酵菌酸即可致命,其透过抑制粒线体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产生毒性。

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产生的致命毒素,在摄氏22至33度、中性pH值及脂肪酸丰富的环境下会代谢出米酵菌酸。何美乡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存在于植物中,会透过食物链污染,且对生长环境要求普通,当务之急是找出传染源。

由于米酵菌酸检测困难且不可靠,可从受污染食物和呕吐物中分离病菌,用16S rDNA定序或多重PCR鉴定;环境样品可用色谱法测试米酵菌酸。中毒潜伏期为1-10小时,主要侵袭肝脏、大脑和肾脏。

病征包括不适、头晕、嗜睡、出汗、心悸、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少尿、血尿和尿滞留等。体检可见低血压、心律不整、发烧、黄疸、肢体僵硬、潮式呼吸、肺部啰音、嗜睡、谵妄、休克、昏迷,重者可能在1-20小时内死亡。

化验可见初期高血糖,继而低血糖、肝功能异常、白血球增多。

农业部农试所研究人员指,台湾环境早已存在米酵菌酸,虽然存在多种病原型,但只有“椰毒亚型”病原型的唐菖蒲伯克氏菌能产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而台湾本土唐菖蒲伯克氏菌并不会分泌此毒素。

唐菖蒲伯克氏菌为常见植物病原菌,共有4种病原型,各有不同特性及致病能力。该菌在台湾环境超过20年,遍及土壤及枯枝落叶等处,但台湾现存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并不会分泌米酵菌酸,故本土农产品安全无虞。

唐菖蒲伯克氏菌属腐生性强的伺机性细菌,喜于腐烂、潮湿及30度以上的温暖环境。所谓伺机性病菌,意指仅于植物虚弱及有伤口时才会感染,通常不会感染人体。

农试所主秘谢廷芳补充,椰毒亚型病原型从未危害植物,且只能透过食物传播,属食物传播型病原菌,过去仅在中国内地、印尼及莫三比克被发现,建议可从食材来源进一步探查。

台大毒理学研究所教授姜至刚表示,此次检测到的唐菖蒲伯克氏菌为椰毒亚型,1895年印尼爪哇曾因民众食用椰子制天贝引发大规模食物中毒;椰毒亚型病原菌通常在保存不当的椰肉、玉米淀粉、木耳及银耳等发现,纯米制品或米饭未曾出现。

他说,此次宝林茶室中毒患者多食用含玉米淀粉的粿条或河粉,非纯米制品,但现时把椰毒亚型病原型细菌分泌的毒素翻译为“米酵菌酸”并不妥,应更名为“椰黍酵菌酸”或其他名字。

卫福部次长王必胜表示,卫福部下周会展开一连串专家会议和报告,原已计划邀请农业相关专家讨论,会规划研究案了解国内这种菌类分布状况和毒素,需农政单位大力协助。

苏梅英指出,台湾国人外食比例高,但卫生单位人力有限,政府应制定对策,督促业者落实基本卫生要求。食药署副署长林金富表示,淀粉类食品添加物要满足诸多条件方能长出细菌,署方已邀集专家开会,未来将制定指引保障消费者。

米酵菌酸是一种粒线体毒素,可导致多器官衰竭、昏迷等严重症状,致死率高。易产生米酵菌酸的食物包括发酵谷物制品、玉米制品、久泡木耳银耳、糯米制品、椰子类食品及黄豆类制品等。

为避免中毒,应避免食用长期放置在不当环境的淀粉发酵食品,尽快食用完毕或妥善冷藏。隔夜便当若能及时冷藏,并非毒素温床。一般消费者毋须过分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预防食品中毒应注意五大原则:勤洗手、食材新鲜卫生、生熟食分开、彻底加热及注意保存温度。若出现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应尽速就医,并保留剩馀食品检体。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通报卫生部门。

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