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概括台灣大選

【2024年1月14日讯】

除關注台灣總統選舉過程及結果外,港媒報道手法亦備受分析,《港區國安法》下主流傳媒大幅減少報道,港府轄下的香港電台更直接以「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指代「台灣總統選舉」,更有傳媒用「台灣地區領導人」指代「台灣總統」或「中華民國總統」。

香港

中國全國人大在2020年頒佈《港區國安法》後,隨後香港主流媒體的報道,偏向不直接稱呼「台灣總統」或「中華民國總統」一詞,使用更寬泛和模糊的稱謂來描述台灣政府首腦,更有傳媒用「台灣地區領導人」指代。

在台灣時任總統蔡英文出現在報道中,《無線新聞》會直接不加上任何稱呼。《香港電台》在報道台灣大選時使用「台灣地區領導人」一詞指代時任總統,而不再使用以往「台灣的總統」、「台灣的XXX總統」這樣的界定稱謂。

其中,曾經作為香港公共廣播機構及政府部門的《香港電台》,在報道方式上近年已完全跟隨中國政府的立場。將曾經的「台灣的總統」、「在台北、總統」,一律改為「台灣地區領導人」。

有親中傳媒集團亦有同類處理,《星島日報》和《巴士的報》也採取了類似的報道方式。部分商業電子傳媒則技巧性避談「領導人」,僅以「台灣大選」、「候選人」報道。

兩份報章在報道台灣大選時也採取了類似的說法,均不再直接稱「台灣總統」,而是統一使用「台灣地區領導人」一話來修飾台灣民選領導人。

另一被「染紅」的電視台《有線新聞》,今次大選未派員赴台灣實地採訪,直接使用外電片段作報道。其他媒體亦延遲安排或於在選前夕才行動。

香港主流傳統報社亦以相對淡化手法處理,如《文匯報》和《大公報》等等「較權威」親中媒體,在報道本次大選時也採取相對淡化的手法,幾乎沒有深入報道選舉進程和分析個別候選人。

全球各地數以百計新聞界人士已抵台以近距離報道今次重要選舉。然而,本應關注焦點的港媒卻顯現出逆潮流的淡化處理態度。此舉與國際主流媒體迥異。

上屆總統大選曾主導港媒採訪工作的記者陳先生稱,4年前早有月前規劃派出團隊實地跟進,今年情況大不相同。

他指出,台灣大選對香港新聞界來說是極為一件重要大事,以往採訪區三分之一採訪人員來自香港,今見港媒減少關注實在可惜。

陳先生分析,港台關係密切,港媒淡化台選或可見中港官方態度日趨一致。《國安法》執行後港媒難免風險考量,故對敏感議題採取迂迴報道。事件反映出港台官方傳播空間恰逢收緊之時。

港媒管理層因考慮《國安法》下的不明「紅線」,在報道台灣總統大選時採取冷處理態度,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批評是自我審查和專業失職,因為忽視了市民知情權。

他表示,即使中國官方媒體也有報道,管理層應調整角色平衡知情權與政治風險,不應選擇性視而不見重要新聞。

今年記協沒有舉辦台灣總統大選觀選團。記協主席陳朗昇表示,過去記協籌辦觀選團需於大選前一年籌備。但今年國安法影響下,環境與以往不同,記協起步較遲。加上陳涉及「阻差辦公」案件上訴,自己無法親自帶隊出境。

他認為在國安法之下,香港主流傳媒都會擔心派記者現場採訪,或報道台灣大選可能有風險。指主流媒體如今面對《國安法》風險,或減少派員實地採訪避險,僅利用外媒資料報道較佳。

今次是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後的首次台灣總統大選。他表示,希望香港主流傳媒沒有收到任何要求,或者提醒不要派記者採訪台灣總統大選。他認為,在《國安法》影響下,如果追求絕對安全,那麼唯一方法就是不接觸也不報道台灣,乃最保險之道。

記協過去行程包括拜訪陸委會及綠營學術機構或者民間組織,如今在國安法下,這類機構拜訪存在風險顧慮。陳希港媒能多報道台灣聲音。他認為觀選團有助交流交流,今次台選結果對兩岸及跨太平洋關係重要,但台灣年青人對執政黨民進黨不滿現象值得香港傳媒關注。

他認為,觀選團能促進兩岸三地團體全面交流,有助增進各地民眾的了解。尤其今次台選結果對兩岸及跨太平洋關係影響重大,經過民進黨8年執政,不少台灣年輕人對該黨已感不滿。

陳朗昇指,這些建立在台灣本土的觀點和聲音,應通過新聞報道讓香港讀者了解。他表示,很多香港人或以為青年一代普遍支持民進黨,但事實並非如此。

台灣年輕族群真實態度的轉變,正值香港人重視。而觀選團過往令香港傳媒可以直接採訪台灣聲音,了解本土角度。陳朗昇認為,能讓港人從多方面了解台灣,對擴展相互理解格外重要。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