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過國會職權改革

【2024年5月31日讯】

台灣立法院通過備受爭議的國會改革法案,提出方案的在野國民黨和民眾黨形容法案有利監督政府,執政的民進黨就形容法案是違憲的擴權。

歷經數日立法院大戰,人數佔優的國民黨和民眾黨於本周二聯手通過國會改革法案。刑法藐視國會罪、總統國情報告、強化人事同意權、擴大調查權、增加聽證權、藐視國會條文皆三讀通過。民進黨批評藍白兩黨違背程序正義原則與民主立法方式。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表明會提出釋憲,通過門檻為四分之一立委聯署,最終將交由憲法法庭釋憲。在釋憲過程中,法案暫時不生效,如過半數法官裁決違憲,則法律將失效。

法案內容及審理程序存爭議

國民黨和民眾黨在競選階段就已經提出改革國會的政綱,大選結束後民眾黨成為關鍵少數,與另一在野黨、擁有最多議席的國民黨合計議席過半。

藍、白兩黨2月末至3月初推出各自的國會改革草案,之後一併向國會提交。草案要求立法院院長選舉改為記名投票,總統需要赴立法院作國情報告並接受「即問即答」的質詢;法案又要求立法院調閱檔案時不得拒絕、拖延或隱匿,否則可以罰款1萬至10萬元新台幣;國民黨提出藐視國會罪,被質詢人的答覆不得「超過質詢範圍」,且不得「反質詢」,未經同意不得缺席,否則在再次傳召仍然違反下,經過國會決議,可被罰款2萬至20萬元新台幣,而政府人員作虛假陳述可被判入獄一年或20萬元新台幣以下罰金。

民進黨在3月末公布綠營的方案,提出把審計長、大法官、考試院院長、考試委員、監察委員等憲制機構人事任命門檻設定在全體委員的一半,其他的法定人事任命門檻為出席立委的一半。而調查權方面則列明出於「法律或其他正當理由」可拒絕,否則需要在五天內提供。

民進黨的方案不涉及藍、白方案中最具爭議的藐視國會罪及質詢總統。民進黨引用憲法,指憲法只列明立法院「得」聽取總統的國情報告,要求總統接受質詢是違憲,又質疑藐視國會罪擴權。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說:「即便是官員,頂多終極手段就罰錢而已。現在擴及到每一個人,每個企業每個單位太荒謬了,這樣的擴張解釋絕對是違憲。」

涉及多部法律的國會職權改革方案被提交至司法法制委員會,原訂在4月3日開始逐條審查,但因為花蓮地震救災延遲到15日。委員會15日開會討論藍、白兩黨的方案,在逐條審查階段,被提出異議的條文最後都被「保留」,而人數相比藍、白兩黨少一人的民進黨,不滿方案未經過充分討論,40次動議散會均告失敗。

委員會4月18日、22日、25日、5月6日、8日五次開會審查民進黨的方案,國民黨皆提出散會獲得通過,民進黨批評藍、白兩黨「封殺」民進黨的版本。

委員會把法案送往立法院會議時,處於為期一個月的黨團協商冷凍期。冷凍期在5月16日屆滿之後,立法院會議17日審議法案,在持續多日的衝突後,24日完成大部分條款的二讀,28日通過二讀及三讀。

立院外大規模抗議引「十年前的既視感」

立法院內首次激烈衝突在5月17日,場外有數百名民眾聚集抗議。

抗議群眾指責國民黨和民眾黨在立法院強行表決,違反程序正義,高喊「沒有討論、不是民主」等口號,呼籲立即停止實質審查。抗議恰好在十年前「太陽花學運」所在地舉行,現場不少參與者有「既視感」。

37歲的皮皮是「318學運」的參與者之一,她向端傳媒形容氣氛宛如學運爆發的前夕,直言「今年的情況比當年更荒謬」。另一名23歲的陳小姐雖然十年前還只是國中生,但看到社群媒體上的號召仍然急忙趕到現場,希望能為抗議出一份力。

一名女性示威者感慨:「真的沒想到,十年後,我都老大不小了,還要再次站上街頭抗爭。」

黨派攻防戰仍未結束

民進黨已經預告會提請釋憲阻擋法案,但新一輪的黨派攻防戰在可能出現的釋憲前已經展開。

一系列的國會改革法案已在28日通過三讀,按照憲法,總統應在十日內,即6月9日前公告,三日後法案正式生效。但行政院可在總統公告前,經總統核准下提請立法院覆議,立法院需要在15日內處理,法案要在過半數、最少57名立委贊成時,才會失效。

目前在野國民黨、民眾黨和兩名親國民黨的無黨籍議員,合計61票,超過護航法案的門檻,即除非有五名議員倒戈,否則覆議只要進入投票階段便無法通過,除非覆議無法按時完成,使法案自動作廢。

立委可在法案通過後,集齊超過四分一、即最少29票以聲請釋憲,並同時請求在半年內暫時不實施法律,等待審查庭和憲法法庭的判決。

消息來源